劉硯青
作為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甲狀腺在人體代謝功能中肩負著重要任務。然而,近年來,甲狀腺癌已成為中國發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
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明曾在“2014年第六屆全國甲狀腺腫瘤學術大會”上指出,十余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長了約4.6倍。
B超普及導致檢出率不斷增加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甲狀腺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副主任林巖松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由于雌激素水平與甲狀腺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因此甲狀腺癌發病以女性為主,男女比例在1:3左右。
甲狀腺癌可以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四類。據林巖松介紹,甲狀腺癌近年來發病率快速上升,以乳頭狀癌的上升速度最為明顯,其高發年齡在20~40歲。
而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不只在中國,全世界都呈現出這樣的態勢。對此,林巖松認為,超聲等影像學檢測手段的進步、人群對甲狀腺疾病的重視和篩查的普及和日趨緊張的工作節奏等,這些都是導致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小毅也持相同觀點。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原來醫生檢查甲狀腺時只靠觸摸來感覺,而近年來,很多單位已經把甲狀腺B超列為一個常規檢查,“醫療檢測手段在不斷進步,因此檢出率也大大上升,這也是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甲狀腺是人體淺表器官,甲狀腺彩超在常規體檢時又比較容易納入,所以會有很多的甲狀腺癌在第一時間就能被發現。”林巖松告訴本刊記者。
然而,受訪專家表示,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明確。
“碘的不適當攝入與甲狀腺疾病有關,但并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認為高碘飲食會引發甲狀腺癌。”林巖松說,幼年期時接受過大劑量輻射可能引發甲狀腺癌,此外,有甲狀腺癌家族史或既往甲狀腺疾病史的人群,要重視甲狀腺癌的篩查。
低危患者無需手術
甲狀腺癌雖屬惡性腫瘤,但對于絕大多數癌患者來說,這是一種發病隱匿、生長緩慢、愈后良好、治療結果較好的惡性腫瘤。
李小毅表示,最新的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微小乳頭狀癌在長期觀察過程中,并沒有明顯的進展,即使在疾病發展時再使用手術等治療手段,依然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因此,美國甲狀腺癌協會在最新的甲狀腺癌治療指南中建議:低危微小癌可以暫時不用手術,先進行觀察。
經過規范、良好的治療,有80%~90%的甲狀腺癌患者都可以獲得10年甚至20年的存活時間。而對于沒有出現轉移征象的微小癌而言,能繼續存活20年的患者占99%。
“我們醫院曾經作過一個統計,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這一年間,我們一共做了2400多例甲狀腺癌的手術,其中有1200多例都是直徑小于1cm的微小癌。”李小毅說,由于低危甲狀腺癌占據了各醫院甲狀腺癌手術的大多數,那些真正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做手術的病人,反而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而且,如果微小癌處理不當,在手術中還會出現各種風險,比如支配聲帶運動的喉返神經如果出現異常,可能引發說話嘶啞的情況。
此外,在甲狀腺全切手術中,如果甲狀旁腺沒能被保留下來,就有可能影響人體的血鈣水平,而血鈣水平一旦降低,病人就會出現明顯的麻木甚至抽搐現象。

高危患者須接受規范治療
本刊記者獲悉,不是所有的甲狀腺癌都屬低危范圍,也絕非所有的低危甲狀腺癌的病情都不會進一步發展。
“在對低危病人進行長期觀察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病情相對較重患者的投入,讓他們接受規范治療,降低復發風險。”李小毅表示,由于甲狀腺癌的病人基數大,雖然重病人的比例并不高,但這類病人的絕對數量仍然較大。
而且,即使多數甲狀腺癌不會危及生命,但如果中高危患者的第一次手術治療不夠規范、積極和徹底,就很有可能不得不進行多次手術。“手術次數越多,把疾病切除干凈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各類風險卻越來越大。”李小毅說。
此外,在甲狀腺癌手術完成后,醫生還要在病理學特征、分子特征、家族性等因素對患者進行甲狀腺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分層。
林巖松告訴本刊記者,堅持甲狀腺癌的規范化診斷和治療仍是中國的重中之重。
本刊記者了解到,CSCO甲狀腺癌委員會于2015年7月發布了《復發轉移性甲狀腺癌診治專家共識》。
據悉,全球范圍內復發轉移性病人約占整個甲狀腺癌患者的15%~30%。林巖松透露,在他的門診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患者都是因為復發而去進行碘-131治療的,“因此必須重視復發中高危人群的后續治療及隨診。”
在他看來,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治療路徑是:進行規范化的外科手術及術后評估,如果病人屬于復發中高危風險人群,比如出現明確的遠處轉移或者局部有嚴重“侵犯”等,應在術后輔助碘-131治療。以便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復發及轉移風險。
另外,患者在術后還要長期服藥,接受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