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有16家上市銀行超過20位副行長級別以上銀行家選擇離職。這些離職的高管平均年齡只有54歲,正值當年。其中最為矚目的是曾任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微眾銀行行長的曹彤離職創辦了資產證券化互聯網平臺;華夏銀行原副行長黃金老離職出任蘇寧云商副總裁,也有傳言他即將就任蘇寧銀行的高管;以及平安銀行原副行長陳偉加盟陸金所擔任常務副總裁。
點評: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承載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矛盾突出所帶來的壓力,更要面臨新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負債端的爭奪。銀行業的今天,就是蘇寧、國美在面對京東、淘寶競爭初期的昨天。
上市銀行利潤的增速很能說明問題。如果把上市銀行看作一個整體,就會發現,它的利潤增速逐年下滑得很厲害。2013年是兩位數,2014年是一位數,2015年很可能更低。這些利潤的增長,還是核銷了壞賬之后的數據。一旦利潤負增長,壞賬就會暴露得更加明顯。
2015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1.09萬億,首次超過了1萬億。有的股份制銀行分行不良貸款率甚至超過5%。在不良貸款猛增的同時,由于找不到可靠的資產,許多銀行的資金難覓投資方向。銀行找不到安全資產,是困擾其的一大難題。
而此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崛起。以騰訊、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連銀行網點都不用開,就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吸引大量的低成本資金。據統計,現在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至少有三四千家。
銀行存款搬家的現象愈演愈烈,銀行的負債成本也會由于市場劇烈競爭越來越高。在成本越來越高、貸款無處可放的當下,銀行的利潤只能越來越薄。于是銀行的高管們紛紛發揮自己的長處,投身于互聯網金融企業。這些企業運營成本不高,只需要很快做大流水就能盈利。再加上現今“互聯網+”在資本市場上受到比較多的追捧,實現融資和相對比較高的估值對于這些銀行高管而言,是很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唯一的問題就是決心。他們雖然離開了銀行這個群體,但是做的工作依然和銀行一樣。金融的游戲法則沒有太大的變化,換一個環境,或許別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