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



摘 要 采用地統計學及GIS技術對三峽庫區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及空間分布狀況進行研究,評價研究區土壤養分含量水平。結果表明,試驗區土壤養分變異較大,但均為中等變異,其中氮的空間變異主要來自結構性因素,而有機質、磷、鉀的空間變異性主要來自于隨機因素的影響。另外,研究區各種土壤養分含量水平均不高,其中有機質、磷、鉀非常缺乏,鉀大部分區域含量中等,部分地區也比較缺乏。
關鍵詞 三峽庫區 ;土壤養分 ;空間分布
分類號 S159
由于在形成過程中受到成土母質、地形、人類活動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土壤成為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均一、變化的時空連續體,并表現出高度的變異性。20世紀80年代開始,土壤空間變異性研究在我國勃然興起,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4]。土壤的空間變異性對于評價和有效利用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近年來,由于地統計學、GIS和GPS等研究方法廣泛應用在土壤科學領域,并由此推進了我國對土壤養分空間特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8]。然而,三峽庫區作為全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在土壤空間變異性研究方面卻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以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重慶市忠縣為例,應用地統計學并結合GIS技術,對土壤有機質、氮、磷、鉀等養分的空間變異情況進行研究,從而為三峽庫區農業生產規劃、養分的管理及合理施肥等提供科學依據,以期為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耕地質量保護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提供理論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忠縣地處重慶市中部,是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面積2 187 km2,最高海拔1 680 m,最低117 m,典型的丘陵地貌,處于暖濕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屬亞熱帶東南季風區山地氣候。年均溫18.2℃,≥10℃年積溫5 787℃,無霜期341 d,日照時數1 327.5 h,太陽總輻射能350.43 kj/cm2,年降雨量1 200 mm,相對濕度80%。
1.2 方法
本研究在忠縣全縣范圍內采集土壤樣品1 980個,隨機采樣,同時利用GPS確定樣點經緯度,由此得到忠縣土壤樣點分布圖(圖1)。
采樣方法:在隨機選取的樣點附近采用“S”法均勻采取0~20 cm深的耕層土壤,每一個樣點采集10個點,然后將其進行充分混合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作為樣品。
樣品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土壤養分狀況系統研究方法(ASI法)[9]分析土壤樣品,分析土樣的項目主要包括土壤有機質(OM)、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大量養分元素。
數據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統計及相關性分析。數據統計包括平均值、標準差、方差、變異系數等的計算,數據分析利用ArcGIS采用地統計分析及kriging空間插值的方法進行半方差函數分析、函數模型擬合、土壤養分空間分布圖及土壤養分分級分布圖的繪制[10]。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養分的基本統計值特征
首先用閾值識別法對所有1 980個土壤樣本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再利用SPSS進行常規統計分析,其分析結果見表1。
從變異系數看,磷的變異系數最高為89.54%,其次是鉀和有機質,變異系數分別為60.02%和38.50%,而變異最小的均為N(34.32%),這說明研究區的土壤養分含量差異很大。但由于研究區0.1 2.2 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 采用克里格(kring)空間插值法分析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采用ArcGIS10.1軟件中的空間分析模塊來進行分析。首先要計算各土壤養分含量的半方差函數,并選擇出最合適的半方差函數模型進行擬合,并用交叉驗證法來修正模型的參數,得到研究區各土壤養分的半方差分析結果(表2)。 結果表明,忠縣土壤有機質、氮、磷和鉀的空間變異性都存在半方差結構,但半方差結構參數表現不一,其變程范圍在10 118.4~57 252.5 m。由于C0表示由實驗誤差等隨機因素引起的變異,從塊金方差C0看,不同養分的差異較大,N的塊金方差很小,接近于0,表明隨機因素引起的變異?。欢袡C質、磷和鉀則相對較大,表明隨機因素引起的變異較大。半方差結構[C0/(C0+C)]比值表示養分的空間變異程度,從[C0/(C0+C)]比值看,N的比值為69.642%,在25%~75%,表明具有中等的空間相關性,其空間變異是由結構性和隨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有機質、磷和鉀的比值分別為89.988%、89.101%和79.403%,均大于75%,表明具有很弱的空間相關性,空間變異主要來自隨機因素[11]。就決定系數R2看,由于決定系數越大,模型的擬合性越好,本研究中氮的決定系數最大,其擬合性最好;而P的決定系數最小,擬合性最差。 2.3 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格局 根據表2所選擇的半方差函數模型,采用克里格最優內插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10.1的地統計分析模塊,繪制出土壤各養分含量的等值線圖,然后與忠縣的行政區劃圖相疊加,得到忠縣各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圖(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整個研究區范圍內,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各不相同,然而部分區域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土壤有機質含量表現為西部及北部部分區域較高,而中部及東南部含量較低。而土壤堿解氮則表現為,北部及東部部分區域的含量較高,西部及南部含量較低。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現為僅有西部及中部極少數區域含量較高,其分布特征總體上表現出比較高的均質性,這可能跟磷素在土壤中不太容易遷移有關。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分布格局相對比較復雜,與其他養分相比,表現出相對較強的空間異質性,這說明土壤中鉀素比較容易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其含量分布表現為中部地區含量較低,南部及北部含量較高,東部及西部含量較低??傮w而言,土壤養分含量呈現北部高,中部低的趨勢,這可能跟研究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有關。
2.4 土壤養分含量評價
根據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定的土壤養分分級標準(表3),本研究還對忠縣的土壤養分含量狀況進行了分級評價,其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
結果表明,整個研究區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水平大都處于4級以上,1級很少,5級最多,表明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很缺乏,僅南部極少數區域含量很豐富;研究區土壤堿解氮含量水平以4、5級為主,表明研究區土壤堿解氮含量非常缺乏,僅南部極少數區域為2級水平,含量豐富,沒有含量很豐富的區域;研究區土壤有效磷含量為5、6級水平,表明整個研究區土壤有效磷含量極低,非常缺乏;研究區土壤速效鉀含量主要處于3、4級水平,3級為主,表明總體上研究區速效鉀含量中等,部分地區缺乏。
4 結語
研究區所有1 980個采樣點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其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鉀等土壤養分含量呈正態分布,但總體變異性較大,其變異系數為34.32%~89.54%,屬中等變異。土壤有機質含量呈現西部、北部部分區域較高,而中部、東南部含量較低的趨勢,但其總體含量水平低,處于很缺乏狀態。土壤堿解氮則呈現北部、東部部分區域的含量較高,西部、南部含量較低的趨勢,其總體含量水平很低,處于非常缺乏狀態。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現出西部、中部極少數區域含量較高的趨勢,在其總體分布特征總體上表現出相對較高的均質性,但同樣其總體含量水平低,處于非常缺乏狀態。而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分布格局與其他土壤養分相比,相對比較復雜,總體表現出比較強的空間異質性特征,呈現出中部地區含量較低,南部、北部含量較高,東部、西部含量較低的趨勢,總體含量中等,仍有相當部分區域處于缺乏狀態。但就土壤養分整體而言,土壤養分含量表現為北部高,中部低。因此,在該研究區進行農業生產時,應加大有機肥、氮肥、磷肥的施用,適當施用鉀肥,以更好的使用和培肥土壤,指導農業生產,科學施肥。
參考文獻
[1] 程先富,史學正,于東升,等. 江西省興國縣土壤全氮和有機質的空間變異及其分布格局[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4,10(1):64-67.
[2] 王宏庭,金繼運,王 斌,等. 土壤速效養分空間變異研究[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4):349-354.
[3] 崔瀟瀟,高 原,呂貽忠. 北京市大興區土壤肥力的空間變異[J]. 農業工程學報,2010,9(26):327-333.
[4] 張 貞,高金權,陳 衛,等. 基于地統計學的土壤肥力空間變異分析[J].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12,2(18):134-139.
[5] 黃昌勇. 土壤學[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6] 鄒 焱,蘇以榮,路 鵬,等. 洞庭湖區不同耕種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狀況[J]. 土壤通報,2006,37(4): 671-674.
[7] 郭宗祥,左其東,李 梅,等. 江蘇省太倉市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土壤pH、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和CEC的變化[J]. 土壤,2007,39(2):318-321.
[8] 王勝佳,陳 義,李實燁. 長期三熟制下谷物產量和土壤氮磷鉀及有機質性狀的演化[J]. 土壤通報,2003,34(3):187-190.
[9] 加拿大磷鉀研究所北京辦事處. 土壤養分狀況系統研究法[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2.
[10] Cambardella C A, Moorman T B, Novak J M. Field-scale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central low a soils J. Soil Sci. 1994, 58: 1 501-1 511.
[11] Alemi M H, Azari A B, Nielsen D R. Kriging and univariate modeling of a spatial correlated date[J]. Soil Technology, 1988, 1(2): 1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