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漪
(上海市群星職業技術學 上海 200126)
"圖表的認知與應用"教學案例分析
吳漪
(上海市群星職業技術學 上海 200126)
圖表是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又具有實際意義的知識點。筆者根據中職學生學習的特點及圖表教學的需要,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補充。整個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應用于實際的目標。
信息技術 圖表教學 中職教育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中職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本課程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圖表的認知與應用”是其教學內容之一,是在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數據處理之后對表格數據應用的進一步深化,統計圖表比文字、統計表更能直觀反映數據的特征,是數據分析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分析歸納能力較弱,同時缺乏相關的練習,“圖表的認知與應用”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論文主要根據Excel軟件教學單元中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中職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教學設計,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補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論文將圖表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按照圖表制作向導,逐步掌握各類圖表的制作技巧。第二階段,學會使用正確的圖表類型表達數據表的數據信息。第三階段: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某一任務,搜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及分析,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數據分析報告。
教學模式的基本設計思路為:第一階段主要學習技能操作,第二階段結合實例學習原理性知識,第三階段聯系學生所學專業,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數據。通過三個環節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將分散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和系統化。這種學以致用的方法,讓學生在感受到excel軟件強大的數據處理及分析功能的同時,能真正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實際工作及生活的作用與價值。《圖表的認知與應用》為第二階段的實訓,本課教學在整個的圖表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通過實例教學,通過討論和合作探究,逐層深入,幫助學生了解餅圖、折線圖、柱狀圖的特征和適用范圍,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關鍵詞表述圖表傳達的信息;使用任務引領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用恰當的圖表類型表達數據表,使信息呈現一目了然。
在課程引入后,通過兩大任務五個活動貫穿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形成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坡度,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同時,通過學生的示范演示、小組合作和互動點評等多種形式和手段,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課題引入
通過觀察餅圖、折線圖所表達《一周氣溫數據表》的不同效果,讓學生回顧和復習已學的圖表類型和制作知識,引發學生思考,引出課題內容,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任務一:圖表類型的認知
教學任務一設置了“尋找關鍵詞”、“用關鍵詞描述圖表傳達的信息”、“圖表類型特征總結”等三個活動,使學生掌握教學的重點。
(1)教學活動一“尋找關鍵詞”:通過國際貿易專業社團活動人數的幾種統計圖表類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每種圖表(折線圖:局部、整體的變化。柱形圖:對比各組數據的差異。餅圖: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悟到不同類型圖表之間的差異。

(2)教學活動二“用關鍵詞描述圖表傳達的信息”:在前一步基礎上,通過讓學生使用合適的關鍵詞描述反映中國進出口貿易情況的統計圖,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接收圖表信息,同時思考、對比不同圖表類型之間的特征差異。
(3)教學活動三“圖表類型特征總結”:這個階段的活動,充分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等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總結圖表類型特征。然后,以表格形式呈現不同圖形的特征、關鍵詞,讓學生在對比中加深理解不同圖表類型的差異。
3.任務二:圖表類型的應用
教學任務二主要是通過示范教學幫助同學了解圖表的制作過程。設計互動點評,讓學生深入理解如何選擇并制作圖表。通過示范教學、師生互動點評,完成課程教學難點的教學。
活動一:選擇并制作合適的圖表(根據“部分同學上半年開支數據表”完成三個問題。)
問題1:制作一張圖表,能反映梁奇上半年開支的變化趨勢。
問題2:制作一張圖表,能反映張林二月開支在上半年開支中的比例。
問題3:制作一張圖表,能反映上半年,張林、梁奇每月支出的對比情況。
以問題1為例,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原理知識之后,能夠正確地找出問題中的關鍵詞“變化趨勢”,同時根據折線圖的特征“反映個體隨時間的變化趨勢”,確定圖表的類型并制作圖表。
活動二:分析數據表,用合適的圖表類型表達數據
根據“梁奇上半年零用錢支出明細表”自行設計問題并選擇恰當的圖表表達數據信息。

這個環節的任務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組員互相合作,觀察數據之間的關系,然后由文字功底較好的小組成員設計問題,最后在各組間展開互動點評。在這個任務中,因為每個小組成員觀察數據視角的不同,設計的問題也不同,組內的討論也就非常的熱烈。
學生A:“用上半年各項支出這一組數據,設計了兩個問題。問題一,上半年各項支出的大小差異,使用的是柱形圖,問題二,上半年學習資料的支出占整個上半年支出的比例,使用的是餅圖。”
學生B:“我關注的是上半年各項支出的明細這幾組數據,我想通過柱形圖反映1-6月各項支出的差異,同時也想通過折線圖反映1-6月各項支出的變化情況。”
學生C:……
通過圖表認知環節的學習,學生們真正地理解了各種類型圖表的特征,圖表應用環節的兩個活動完成的效果比較理想。特別是第二個活動環節,學生們的思維非常活躍,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1.教學內容的調整與補充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常規的教學中,不同類型圖表的教學分散在各個不同的任務中,由于缺少對比,對哪種圖表類型最適合表達哪種數據沒有較大的體會。為了提高學生對各類圖表的認知及應用能力,筆者將分散的內容進行有意義的組織,將整個圖表單元的教學分成三個實訓環節。增設的第二個實訓環節,即本課教學內容,集中分析了三類圖表的特征,通過對比分析,增加了學生對各類圖表的認識,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根據職業學校學生分析歸納能力較弱的學習特點以及“圖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調整并補充了本課的教學內容,這樣既幫助學生真正地掌握了各類圖表的特征,又認識到圖表在表達數據間關系方面的優勢,也激發了同學們使用圖表去進一步分析數據的熱情,為下一個實訓環節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中強調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本課教學中,以“尋找關鍵詞”這個活動為突破口,引導同學從不同角度觀察數據,并探究各類圖表的特征及適用范圍。對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與學生進行啟發式的交流與溝通,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最后開放性任務環節,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選角度,完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3.課前數據搜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Excel的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對學生而言這部分內容無疑非常地抽象且枯燥。如果教學中選用的數據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生往往不太感興趣,也不易于學生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求學生收集各種貼近真實生活、貼近專業的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轉換成表格或是圖表應用到后續的各項活動的。因為數據是學生自主采集的,他們對于這些抽象的內容已經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在本課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思維活躍。特別在最后開放性任務環節,由于學生已經理解了這些數據,所以他們的活動緊緊圍繞設計問題并繪制圖表展開,從而更好地突出了本堂課的重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有效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4.認知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
中職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比較弱,在認識各類圖表的特征之前安排“尋找關鍵詞”,“用關鍵詞描述圖表傳達的信息”兩個環節。整個圖表認知環節經歷直觀感受、觀察發現、歸納總結的思維過程,遵循中職生認知規律,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圖表是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又具有實際意義的知識點。論文根據中職學生學習的特點及圖表教學的需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補充,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降低了教學難度,完成教學目標。
[1]《信息技術基礎》謝忠新復旦大學出版社
[2]《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陳曉端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