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付偉 雷素斌
(登封市中醫院普外科 河南登封 452470)
小兒疝多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1-2]。胚胎時期腹股溝處出現“腹膜鞘狀突”,起到幫助子宮圓韌帶固定或睪丸降入陰囊;當幼兒出生時,若該部位鞘狀突不能完全關閉,則會引起腹腔內小腸、卵巢、網膜或輸卵管等進入該鞘狀突,發生疝。其臨床發生率在1% ~4%,且多發于男性。本文選取登封市中醫院普外科收治的204例小兒疝患者,分別采用腹腔鏡及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比較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登封市中醫院普外科收治的204例小兒腹股溝疝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腹腔鏡組(108例)和傳統手術組(96例)。腹腔鏡組中男93例,女15例;平均年齡(3.8±1.1)歲;右側57例,左側48例,雙側3例。傳統手術組中男89例,女7例;平均年齡(3.9±1.3)歲;右側52例,左側40例,雙側4例。兩組均非嵌頓疝,在性別、年齡、疝囊及內環口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均采用喉罩或插管全麻,取仰臥位,臍下緣行5 mm皮膚切口,徒手提起切口兩側的腹壁,置入5 mm穿刺套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為8~10 mm Hg,先在腹腔鏡下觀察患側腹股溝區,了解疝環大小、輸精管及精索血管情況,再觀察對側有無隱性疝,直視下分別行臍水平腹直肌外緣左側3 mm及右側5 mm皮膚切口,分別置入相應穿刺套管,用3-0無創縫合線保留約10 cm線長,經5 mm套管進入腹腔,行內環口荷包縫合,完全在腹腔內打結,解除氣腹,對合腹壁切口并無菌膠布粘貼固定,包扎結束手術。傳統手術組采用氯胺酮全麻,取平臥位,于患側腹股溝區沿皮紋行長約2 cm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顯露精索,找出疝囊,并將疝囊解剖游離至疝頸部,臨床以見到腹膜外脂肪為標志,縫扎疝頸,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情況,如切口大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復發率、住院時間及陰囊積液、精索腫脹、隱性疝發生情況。術后電話或門診隨訪3個月~1 a。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行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情況 腹腔鏡組患兒切口總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中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切口大小/mm手術時間/min術后自主活動/h住院時間/d 5.4 ±2.4 14.1 ±1.2 21.2 ±6.5 6.2 ±1.9 3.1 ±1.2傳統手術(n=96) 10.8 ±3.620.5 ±5.1 24.3 ±6.7 10.4 ±4.7 5.6 ±1.8 t腹腔鏡組(n=108)<0.01<0.01<0.01<0.01<0.01 3.22 12.55 3.97 8.57 11.85 P
2.2 術后情況 腹腔鏡組復發率、并發癥及隱性疝發生率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情況比較[n(%)]
小兒疝對患兒消化系統的影響十分顯著,臨床表現為腹部墜漲、腹痛、便秘、吸收能力較差、體質下降。此外,因腹股溝與生殖系統相鄰,由疝造成的壓迫會對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小兒疝還會引發炎性腫脹,導致疝回納困難,最終引起腹部劇烈疼痛、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若不能對其及時給予治療,將會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該病在幼兒出生后數天、數月及數年后均可發生,當小兒劇烈運動、哭鬧時會在其腹股溝處發現腫物,平躺或用手按壓時會消失。小兒疝治療應及時,一旦發現要立即進行治療,因此家長要加強對幼兒的觀察,若發現其存在反復無故哭鬧時,要注意是否有疝發生。大部分小兒疝都不能自行痊愈,容易導致嵌頓疝與絞窄疝的發生,加重治療難度,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健康。
本文腹腔鏡手術均采用三孔法,完全腹腔鏡下將疝囊頸部荷包縫合打結,不需在腹股溝區切口,不用打開腹股溝管,解剖精索,剝離疝囊,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3]。腹腔鏡有放大功能,能清晰地辨認輸精管及精索血管,術中能精確縫合,很難對疝囊周圍組織造成損傷,明顯降低術后復發率,術中幾乎不出血[4-5]。切口均位于臍水平,離腹股溝區較遠,術后不會尿濕切口敷料,減少感染發生,術后不會出現精索粘連,陰囊腫脹也很少發生。同時,腹腔鏡切口較小,且分散、隱蔽,術后疼痛輕微,患兒自主活動時間早,完全愈合后幾乎看不出切口,更加美觀,符合患兒家長的要求。若患兒為雙側疝或術中發現對側隱性疝,腹腔鏡可在不增加切口情況下輕而易舉地同時進行治療。本研究中腹腔鏡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陰囊腫脹及精索血腫發生率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的切口大小及術后自主活動時間明顯短于傳統手術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6]一致。
綜上所述,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復發率低、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是一種較好的手術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1]于鵬,張瑩.微型腹腔鏡與傳統手術在治療小兒疝氣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1,9(3):18 -19.
[2]吳東波,黃順榮.小兒腹腔鏡腹股溝疝手術的手術方式和并發癥[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11):1160 -1163.
[3]陳雪霞.心理干預對腹股溝斜疝手術患兒家長情緒的影響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1):154.
[4]雷澤華,高峰畏,包平倩,等.腹腔內疝囊充填關閉術治療小兒斜疝[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4,35(5):358 -361.
[5]郭偉,王佾,李鐵軍,等.單孔腹腔鏡下雙通道深靜脈穿刺針治療小兒斜疝[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3):233 -234.
[6]高磊,胡揚喜,劉寒松,等.硬膜外穿刺針在單切口雙通道腹腔鏡治療小兒斜疝中的臨床應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