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書成 付文華 張鵬
(焦作市解放軍91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河南焦作 454000)
腦梗死面積與臨床預后密切相關,小面積腦梗死一般預后較好,中等以上面積腦梗死往往預后差,如何早期識別腦梗死面積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OCSP分型是以患者臨床表現進行分型的方法,因其簡便易行,臨床應用廣泛。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初期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即顯著升高[1],且升高水平與腦梗死嚴重程度呈正相關[2]。本研究利用OCSP分型及血清S100β蛋白為工具,對腦梗死面積進行早期預測,并最終與頭顱CT或MRI顯示腦梗死面積作對照,通過計算其預測總體符合率,觀察其敏感度,評估其臨床價值。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急性腦梗死發病24 h內;②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③頭顱CT無重要陽性發現。排除標準:①多次腦卒中病史患者;②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病;③合并有顱內損傷或其他部位外傷。
1.2 腦梗死面積評判標準 大面積腦梗死:大腦半球梗死超過1個腦葉(2個腦葉或以上),梗死直徑在5 cm以上;紋狀體內囊區梗死灶直徑≥3 cm;小腦半球梗死面積大于小腦面積的1/3[3]。小面積腦梗死:參照神經病學第6版教材中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標準,梗死面積直徑<2.0 cm。介于二者之間者為中等面積腦梗死。
1.3 中大面積腦梗死血清S100β蛋白水平 回顧焦作市解放軍91中心醫院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依據發病1~2周頭顱CT或MRI結果,按腦梗死面積分類標準分出中大面積腦梗死共14例,歸納其發病24 h內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取其平均值,結果為(0.492±0.102)ng/ml,以此數據為中大面積腦梗死血清S100β蛋白水平。
1.4 OCSP分型與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檢測 納入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急性腦梗死患者9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58歲。在發病24 h內依據OCSP分型標準將其分為全前循環梗死(TACI)、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后循環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同時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每例患者發病24 h內血清S100β蛋白水平。
1.5 腦梗死面積預測方法 采取3種方法對92例患者腦梗死面積進行預測。第1種,將OCSP分型中的TACI、PACI、POCI假定為中大面積腦梗死,LACI假定為小面積腦梗死;第2種,依據1.3中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檢測結果≥(0.492±0.102)ng/ml假定為中大面積腦梗死,<(0.492±0.102)ng/ml假定為小面積腦梗死;第3種,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預測,即均假定為中大面積腦梗死或小面積腦梗死。將以上3種判定方法結果與患者發病1~2周頭顱CT或MRI腦梗死面積評判結果對照確認,觀察3種方法腦梗死面積預測符合情況,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經與發病1~2周頭顱CT或MRI腦梗死面積最終對照確認,OCSP分型、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3種方法預測腦梗死面積總體符合率分別為65.2%、74.0%、94.3%。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較其他2種方法腦梗死面積預測敏感度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種方法對發病24 h內腦梗死面積的預測結果比較(n,%)
腦梗死面積直接決定腦梗死預后,早期準確預測腦梗死面積對制定治療策略及評估預后有重要意義。OCSP分型依據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對腦梗死進行預測[4],其優勢在于能利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體征對腦梗死較好地定位,但其總體符合率并不理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高低反映了腦損傷的程度[5]。因此,利用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以對腦梗死面積進行定性預測。鑒于此,利用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對腦梗死面積進行預測,理論上可以互相補充。本研究結果發現,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對患者腦梗死面積預測符合率達到94.3%,明顯提高了預測效果,與以上單獨兩種方法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方法聯合應用具有明顯臨床優勢。另外,OCSP分型與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各自預測總體符合率不高,因此兩種方法有不匹配現象,即預測結果相反,本研究中共出現21例。鑒于該類患者病例數較少,情況復雜,未納入統計,在后續研究中再進行歸納總結。另外,既往多次腦卒中病史、腦梗死合并外傷、全身其他臟器嚴重病變均能影響OCSP分型結果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因此本研究將該類患者剔除。
總之,OCSP分型聯合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檢測能提高早期腦梗死面積預測準確率。由于樣本量較小,尚需后續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
[1]張川,白宏英,婁季宇.S100B蛋白與急性缺血性腦損傷[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3):331-333.
[2]Brouns R,Devil B,Cras P,et al.Neurobiochemical markers of brain damag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Clin Chem,2010,56(3):451 -458.
[3]周紅青,劉鳴.大面積腦梗死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3):9 -12.
[4]Mead G E,Lewis S C,Wardlaw J M,et al.How well does the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predict the site and size of the infarct on brain imaging?[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8(5):558 -562.
[5]Ahmad O,Wardlaw J,Whiteley W N.Correlation of levels of neuronal and glial markers with radiological measures of infarct volume in ischemic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Cerebrovasc Dis,2012,33(1):4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