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華
(鄭州市骨科醫院檢驗科 河南鄭州 450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臨床常見的多系統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現階段我國的發病率為32~36/萬[1],且有逐年升高趨勢。目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及血清類風濕因子水平等。最新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PCC)存在一定的特異性[2],為探討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及類風濕因子水平測定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價值,現收集9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文獻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鄭州市骨科醫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制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3]。9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7例,年齡33~72歲,平均(44.2±10.1)歲。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部分患者伴有韌帶或肌腱受累,甚至出現關節畸形,病程6個月~3 a,平均(17.2±6.0)個月;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簽定知情同意書。本次調查過程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備案。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晨起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類風濕因子采用速率免疫比濁法測定,儀器選擇美國德靈公司生產的BNProspec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儀,試劑采用上海華生公司生產的蛋白分析儀配套試劑,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的判定標準,血清類風濕因子>20 IU/ml為陽性[4];抗環化氨酸肽抗體水平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由上海華生公司提供的第二代抗-PCC試劑盒,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附帶說明書進行。根據國際最新標準,判定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5 U/ml為陽性[5]。若二者中有一項指標陽性,則判定為二者聯合檢測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敏感度與類風濕因子敏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類風濕因子水平陽性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聯合檢測敏感度為95.8%,與前兩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損傷性免疫疾病,若早期能敏感地診斷疾病,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能夠延緩病理發展過程,改善患者預后[6]。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確診率可達70%左右[7]。本次統計的9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類風濕因子達到陽性水平者78例,陽性率為81.3%;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是近年來發現的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異性抗體,但是關于其診斷的準確性報道不一,本次結果顯示其陽性率為77.1%,略低于類風濕因子。二者聯合檢測的陽性率95.8%,明顯優于其單獨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準確率。

表1 96例患者血清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測定結果(n,%)
綜上所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及類風濕因子均可能存在陰性的情況,二者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診斷的敏感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周厚清,吳瑾濱,董敏,等.類風濕因子陰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抗瓜氨酸肽或蛋白抗體、IL-10及IL-18檢測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3):1441 -1442.
[2]王毅,白雪,張凱,等.抗瓜氨酸化蛋白/肽抗體及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天津醫藥,2012,40(3):212-214.
[3]張新剛,張曉莉,蔣莉,等.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和抗角蛋白抗體聯合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12):1130 -1133.
[4]李鴻斌,鐵寧,賈永峰,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滑膜抗環瓜氨酸肽表位表達與Th17/調節性T細胞的失衡和滑膜炎癥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2,16(4):224 -228.
[5]張文蘭,王永福,白力,等.抗突變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體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11):1546-1548.
[6]李素芳.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和關節滑液中TNF-a水平分析及意義[J].河南醫學研究,2007,16(1):59 -60,69.
[7]茹靖濤,曹靖,任秀花,等.硫酸氨基葡萄糖對佐劑關節炎大鼠鎮痛作用及其脊髓NR2B蛋白表達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0,19(2):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