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艷
(通許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河南開封 475400)
在兒科重癥醫學領域中,新生兒呼吸衰竭較常見,是新生兒呼吸器官或呼吸中樞發生病變所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礙,病死率極高[1]。機械通氣是本病主要的干預手段,能有效緩解患兒的缺氧狀態,糾正其血氣指標,維系酸堿平衡,最終使其實現自主呼吸。因此,對于呼吸衰竭新生兒,尤其是重癥患兒,實現機械通氣臨床價值極其重要。本次研究旨在觀察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通許縣人民醫院確診并收治的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共10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的診斷標準[2],患兒男58例、女42例,出生時間0.5 h~15 d,平均(9.5±2.3)d,體質量2 301~3 190 g,平均(2 718.9±281.4)g;按照其原發病劃分:呼吸窘迫綜合征49例、胎糞吸入綜合征31例、重癥肺炎20例。根據患兒的住院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質量及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維持內環境穩定、抗感染、保證營養供給及加強氣道管理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常頻機械通氣治療,使用西門子servoi嬰兒型呼吸機,將呼吸機的參數設置為:FiO2:0.3~0.8,吸氣峰壓:18~25 cm H2O,呼吸頻率:35~55次/min,呼氣末正壓:4~8 cm H2O。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治療,使用英國SLE5000高頻振蕩呼吸機,參數設置為:平均氣道壓:10~15 cm H2O,振幅:25~40 cm H2O,FiO2:0.3~0.8,頻率:10~15 Hz。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兒病情實時調整呼吸機參數。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的肺通氣氧合功能變化情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本次研究肺通氣氧合功能指標包括: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吸入氧濃度(FiO2)、氧合指數(OI)以及動脈/肺泡氧分壓比值(PaO2/PAO2)。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定性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通氣氧合功能 兩組患者治療前 PaCO2、FiO2、OI、PaO2/PAO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肺通氣氧合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肺通氣氧合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 >0.05,cP<0.05。
PaCO2/mm Hg FiO2/%OI PaO2/PAO2時間 觀察組 對照組治療前 75.39 ±23.80b 76.25 ±14.56 76 ±22b 77 ±23 35.26 ±5.30b 35.88 ±4.92 0.24 ±0.16b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0.25 ±0.22治療后 36.83 ±9.18ac 40.76 ±6.01a 32 ±11ac 40 ±10a 13.21 ±1.79ac 17.29 ±1.98a 0.58 ±0.14ac 0.48 ±0.08a
2.2 并發癥 觀察組氣胸、慢性肺部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1例(2.00%),觀察組10例(20.00%);兩組顱內出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2例(4.00%),對照組4例(8.00%)。
新生兒呼吸衰竭是兒科的常見危重癥之一,亦是新生兒致死的重要原因[3]。常頻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常用措施,通常大部分患者能取得較好療效,但對于少數頑固性低氧血癥患兒療效不甚理想,反而增加氣胸或慢性肺疾病的發生風險。高頻振蕩通氣是一種新型通氣方式,具有高通氣頻率與低潮氣量的特點,其在短時間內可促進肺組織氣體的交換,使患兒的氧合與通氣效率得到改善。而且該治療方法在保證氣體順暢交換的同時,能有效克服常頻機械通氣對肺造成的損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機率[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肺通氣氧合功能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氣胸與慢性肺部疾病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患兒其肺功能得到顯著糾正,且并發癥風險更低。
綜上,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兒的肺通氣氧合功能,且安全性高,其療效明顯優于常頻機械通氣,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劉雪杰.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3,33(33):32 -33.
[2]邱其周,肖毅,劉仁紅,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國際呼吸雜志,2013,33(8):597 -599.
[3]邵憲花.高頻震蕩通氣治療重度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3):5495 -5496.
[4]江秀云.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