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tài)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的。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唯有如此,才能既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又激發(fā)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關鍵詞:教學氛圍;實踐活動;開放式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55-02
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廣泛推行,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步伐逐步從各位教育研究者的呼聲中走到了現(xiàn)實的教學工作中。但由于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業(yè)務水平要求有所提高,不如應試教學那樣死板,所以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我認為,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應立足教材改革,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的開展,從而形成課內、課外一脈相承的教學體系,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tài)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的。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為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其個性發(fā)展,幾年來,我在課堂教學中 ,努力實施素質教育改革 ,初步嘗到一點甜頭,現(xiàn)就教改點滴與各位共勉。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只有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以情感優(yōu)化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意向、學習情緒,除了受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的影響外,還與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有很大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應充分運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加強對教學內容情緒化的講解,使那些枯燥乏味的內容增添了情感色彩,從而收到化難為易,化厭為喜的效果。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沒有了心理負擔,在課堂上學得輕松,記得牢固,教師的教學質量就能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以此為樂,趣味多多。有興趣一切困難都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說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而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唯有如此,才能既培養(yǎng)了學生能力,又激發(fā)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比如:我在教《邯鄲學步》這篇文章時,一上課我問學生:“誰看過《喜洋洋與灰太狼》這部動畫片?”全班學生都舉了手。我又問:“誰能說出這部動畫片里每只羊的特點?”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說著:喜洋洋是智慧的羊,美羊羊是漂亮的羊,懶羊羊是懶惰的羊 ……。接著我問:“這些羊的特點一樣嗎?你能不能想辦法讓他們都變成智慧的羊或是漂亮的羊?為什么?”。我又問:“咱班48名同學,每個人的相貌、衣著、走路都一樣嗎?你從中明白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我話鋒一轉,今天咱們來學習《邯鄲學步》這則寓言,看看故事里的這個燕國人是怎么做的?結果怎么樣?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由于好的開頭,所以這節(jié)課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完了課文。
二、開展以讀為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都是在強調。讀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站在輔導地位,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求知,探索,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小學低年級古詩詞的教學中,因學生的年齡小、知識面局限,所以對古詩詞所蘊含的意境難以理解。我打破以往逐字逐句、字字落實的翻譯,采用反復誦讀法,通過初讀--初悟--再讀--理解--體味這五步,使學生在特定的語文氛圍中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經過反復誦讀,學生才能領會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和所滲透的情感韻味。
三、創(chuàng)建開放式課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其究竟,才會獲得新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認知結構、用自己的獨特視覺來審問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大膽詰問任何現(xiàn)成的東西。只有質疑才能求異,才能另辟蹊徑,勇于創(chuàng)新。教師要重視和發(fā)展學生的好奇心,注重學生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養(yǎng)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延伸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面對學生的質疑,老師不可越俎代皰,避免完全依賴于標準答案,應讓學生去討論,適時加以點撥,使學生獲得“質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學生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導作用,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質疑--解疑--答疑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讓愛心打造高效課堂
教師要讓“愛”充盈課堂,愛每一個學生,細心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我在教《小獅愛爾莎》這課時,課文講完后,我問:“你贊成把小獅子愛爾莎送回大自然嗎?”,大多數(shù)學生按照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都同意把愛爾莎送回大自然,可有一個學生不贊成,她說“現(xiàn)在我們的家里不缺吃的,能養(yǎng)得起愛爾莎,而且愛爾莎也愿意和主人生活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們相處的很和諧,這樣也體現(xiàn)了人類的愛心?!彼徽f完,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之后這一個同學就和其他同學進行了唇槍舌戰(zhàn)。學生們在愉悅、和諧的課堂上學習交流,我真正體會到了這才是學生的課堂,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教師要讓“愛”充盈課堂,用自己的快樂為學生打造一個快樂的家園,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總之,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本,還課堂給學生。教師應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狀態(tài)中高效率地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會;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去開拓。“教無定法,各有各法”,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寬,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參考文獻:
[1] 王 波.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 新課程(小學). 2013(06)
[2] 龐 芳.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