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

最近十部委發表了一個對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一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有的人說,這是互聯網金融的春天到來了,因為我們有了規則可依。但是也有人說,這是對互聯網金融的壓抑,沒有辦法發展了。到底是春天還是壓抑,我想最關鍵的問題是監管理念的轉變和監管邊界的確定,是對監管理念和監管邊界的理解與執行。我想這是指導意見出來以后,到底是春天還是壓抑很關鍵的一點。
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金融中的運用,不會改變金融的本質,但是它會改變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也會拓寬自金融的范圍。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技術革命,它將深刻地改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也將改變社會的形態。這不是說顛覆現在,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達到我們人類所希望、所追求的那個社會。在此推薦大家看里夫金寫的《零邊際成本社會》這本書。里夫金曾經寫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看了《零邊際成本社會》這本書以后,也會受到很大的鼓舞。人人都能夠自由平等幸福地生活,這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看了這本書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互聯網時代,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人類的這個追求會逐步得以實現。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它會促使我們人與人之間更好地合作,共同地去分享。
金融在互聯網時代,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我想金融會在互聯網精神的促進下,使它回歸服務的本質,使它更加簡約透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什么叫自金融?
我認為自金融就是居民之間直接的投融資行為。信息不對稱和高昂的信息處理成本,產生了傳統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最原始的金融就是一個中介,交易雙方的媒介,它完全可以自然地完成,不需要中介和外力的介入。比如早期的實物貨幣、商人票據。但是隨著商品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廣,產生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我們產生了銀行,產生了券商,他們幫助我們處理復雜的信息。
信息技術的改進仍然會有信用中介服務的需求,但也拓展了自金融的范圍。金融活動在宏觀上是信用貨幣的創造與調控,在微觀上是居民財產的自主運用。應該說金融在金屬貨幣時代,黃金是天然形成的貨幣,不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但是在信用貨幣的今天,我們的貨幣是通過信用機制創造出來的,因而它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這也是各國產生中央銀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拋開宏觀的問題,微觀金融的本質是居民財產的自主運用。
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信息處理技術,降低了征信成本,既擴大了傳統金融服務的范圍,也為脫離持牌信用中介的自金融活動開闊了領地。我們的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處理方式,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來說,他們可以擴大服務的范圍,過去可能只服務于那些財務報表非常規范的大中型企業,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加工成本的降低,有一些原來處理起來成本比較高的小微企業,也會進入到傳統金融的服務領域當中去,我們可以服務于一些長尾的客戶了。
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加工成本的降低,也為脫離持牌信用中介的自金融活動開闊了領地。就是說我們既然可以直接獲得真實透明的信息,那么作為財產運用的個人來說,也可以自主做出決定。這時候就擴大了自金融的范圍。我說的自金融實際上就是一種點對點的融資的服務,最典型的是P2P,還有就是股權或者是債權的眾籌。在這樣一個時代,除了P2P和債權、股權眾籌以外,違約保險將是自金融發展的催化劑,用保險的互助機制替代對中介信用的依賴。我們現在做P2P,監管當局提出來只能做信息平臺,既不能建資金池,也不能有任何的擔保。因為擔保本身是一種信用中介的活動。那么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做出了決策,通過什么方式能夠把這個決策的風險進行分擔呢?我個人認為,基于這種點對點的融資,還有點對點的各種與金融相關的服務,所產生的風險可以用保險產品來化解。保險就其本質來說不是金融業,它的法律關系是一種互助關系,它的功能是一種經濟補償功能,基于大數法則下的經濟補償功能。而互聯網時代,一個產品的出現能夠迅速地產生很多的客戶群,就為運用大數法則設計產品提供了可能性。在這個基礎上來開發保險產品,用互助的精神來解決點對點產生的風險,這是未來自金融發展的一個方向。
那么自金融的監管邊界在哪里?
減少負外部性和控制單體投資風險是監管介入的原則。我們為了要減少負外部性和單體的風險,從兩個方面來限制。一個是限制自金融活動的人數,減少負外部性的范圍。為什么我們的證券法要提出二百人作為公募和私募的界限,而且高法對于非法集資也必須是單個債權的分解不能超過三十個人。盡管具體的人數是可以協商可以研究的,但是它的原則是要盡量地減少一個金融活動的負外部性。
再有一個就是限制自金融投融資的金額,減少失敗對投資人的沖擊。剛才談到的股權眾籌,最大特點是眾籌,可能在人數上要放開。當你放開了人數的時候,怎么減少它的負外部性?那么就是說,盡管有眾多的人參加了這個活動,但是對每一個人所參與這個活動的金額,要有一定的限制。對于用眾籌的方式來籌措資金的總額,要有一個限制。最后達到的效果就是,即使這個項目失敗了,對于每一個參與的人來說,他的損失是有限的,因而社會的負外部性也是有限的。
沒有資金池是監管的紅線。
信息收集處理能力是服務于金融業和介入金融業的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最后它們都會交集于一點,當然,用別人的錢做金融業務,或者用你自己的信用在介入金融服務的時候,它本質仍然是金融。所有的互聯網的企業,你要想介入到金融當中來,還有我們傳統的金融機構,如果你想更好地用互聯網技術來服務于原來所從事的業務,提高那些業務的效率的話,所有的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征信。
金融本身經營的就是信用,有應用場景的互聯網活動,是降低征信成本的基礎。我們的金融業是伴隨著商品交易活動的日益復雜化和投資的日益復雜化而產生出來的,金融服務的源泉是商務的活動和投資的活動,也就是生活和生產的實體場景。如果一直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從商業和生產投資的實體經營活動當中獲取的信息加工出來,就能對一個人的真實的信用情況和他的投融資能力,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現在我們有很多涉足于金融的互聯網的活動,這些互聯網的企業想介入到金融當中去,如果你不在這樣一個商業投資活動的產業鏈上,想橫空插進來做一些事情,我覺得成功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收集信息、運用信息與信息保護是今后面臨的重大的道德問題及法律問題。金融說到底是對信息的收集加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用的評判。現在的互聯網技術發展,使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各項活動都在網絡之上,都可以被收集。而這些個人的生活,還有經營活動、數據的積累既為我們獲得自己征信的打分、征信的記錄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一個硬幣的另一面,也為信息的泄漏和隱私被侵犯造成了漏洞。怎么樣在這個問題上做好把握,這需要我們法律方面的規范,也需要我們的自律。
總結
金融業是伴隨著我們的經濟生活而產生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生產活動會從大規模的批量化的工業化生產,逐步回歸到個性化的消費,向私人定制、小批量生產過度。到了這個時候,生產的信息、交易的信息會越來越簡約、透明,在簡約透明的信息之下,自金融有它發展的很大的空間。我并不認為自金融可以取代復雜的經營活動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服務,但是隨著生產的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簡單透明,直接金融會越來越發展,這就是我所講的重點。就是說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自金融是一個發展的藍海。
(本文為作者于2015年9月24日在2015浙江嘉興南湖互聯網金融峰會上的講話)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