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會
魔幻現實的正喜劇
——《捉妖記》的多維解讀
楊 會
2015年7月16日上映的《捉妖記》,是一部融合了多個笑點、淚點、女權主義、歌舞元素與哲學思考的優秀作品,這部作品在國產劇中以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獨特的角色造型設計、嫻熟的特效技術獲得了大量觀眾的認可與稱贊。
本片講述了一個人類與妖精共存的奇異世界,在對立為敵的天師與妖精中,竟然因為妖精的善良與人類的正義,出現了人妖共存的奇景。新的妖王為了獲取妖界的大權,通過各種途徑追殺老妖王留下的孩子和余黨,而人妖共筑的永寧村的守護者宋天蔭因為機緣巧合孕育了小妖王,并在與小妖王的共處中培養出了獨特的情感,因而一路保護并感化了小妖王,并以家傳的斬妖降魔劍與劍法擊斃了新妖王,使得妖界不再作亂于人間。在小妖王天真無邪的笑容與振聾發聵的哭聲中,宋天蔭逼著小妖王離開自己,獨立成長。
魔幻現實主義隸屬于西方現代派文學,“魔幻現實主義將社會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展開無邊無際的想象,并給予詳盡的描繪,為現實披上了一層魔幻的外衣。既在影片中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又在敘事中插入許多神奇、怪誕的幻景,使整個敘事呈現離奇怪誕的情節和人物”[1],帶有濃烈的超現實但又依托現實的寓言色彩和象征意味。
影片的開端就創造了魔幻的色彩,在玄幻的場景中,妖怪橫行,并相互廝殺,追趕老妖后。而在兩位被抓的妖精的歌舞表演中,歌詞處處指征人類的心酸與不易,使得作品的象征意味很強,而最后,改變人妖二界關系的小妖王則在無意中以食物子彈擊穿了大BOSS的偽裝:披著幾層人皮的新妖王,在新妖王褪去人類偽裝的動畫設計片段中關于偽裝終究被揭穿的象征意味與哲學意味都是比較典型的。
小妖王被推送至廚房做菜時則充滿了奇幻色彩,大廚將小妖王扔下油鍋煎炸,在大家揭開油鍋之時,發現小妖王很開心地翻轉了個跟頭,并將油鍋做為游泳池調皮地嬉戲其中。在蒸煮開籠后,則向著大廚口噴熱氣,導致大廚郁悶氣結而辭職離開。小妖王在被放置于砂鍋熬湯后將所有被熬湯的湯鍋一并打破而救出其他小妖。這一系列的情節設計無不充滿了超現實的神話色彩,與孫悟空之丹爐煉丹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經歷一系列的驚險之后,小妖王依舊天真善良,其內在的純良天性與感恩的心使得作品主題的內在象征意味豐富很多。
近年來,隨著《泰囧》《西游降魔記》《心花怒放》等一系列喜劇影片的登場,喜劇影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嬉笑怒罵中將道理娓娓道來。從《捉妖記》的劇情設計、造型設計、演員陣容等多個方面綜合來看,捉妖記毋庸置疑是一部詼諧而富有趣味的喜劇作品。“喜劇最初來自民間的詼諧表演,據說遠在文明初期,人類童年時代的藝術中就有喜劇形式出現了,古希臘的喜劇起源于民眾祭灑神時的狂歡歌舞以及民間的種種滑稽表演。”[2]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談到喜劇的特征,他認為:“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摹仿,這里的壞是指丑相關的一種東西,其中的一種類型是滑稽。”[3]本影片在幽默而又詼諧的氛圍中,讓觀眾在忍俊不禁之后陷入沉思,是一部正能量的喜劇,傳達著正義、善良與愛。
影片《捉妖記》是一部典型的喜劇作品,作品以精彩的笑點設計,讓觀眾切實地體驗了喜劇的獨特魅力,如羅剛在征服妖怪的過程中,確實打得妖怪滿地找牙,其最后獲勝時的雙眼腫脹的造型與妖怪捂嘴逃竄而去的造型設計令觀眾忍俊不禁。而影片中的核心角色:小妖王也成功地創造了多個笑點,尤其是在妖王宴一戲中,百無一用的主人公在不得已中使用小妖王口噴食物子彈對抗天師們的大戲中,創造了獨特而又幽默的氛圍,在觀眾的捧腹中揭開了幕后主使者:新妖王的險惡居心,借助天師之力斬除老妖王的余黨,從而也為劇中人與妖的和諧鋪墊了情感基礎。
影片為了營造作品的喜劇基調,使用了多名銀幕上頗具聲望的喜劇演員,他們的助陣也確實加強了作品的喜劇色彩,如姚晨對于大廚這一角色的精彩的動作設計與在與小妖王的對峙中遭遇挫敗后的造型設計可謂精彩絕倫,也再次復活了人們記憶中所熟悉的喜劇女神郭芙蓉的印象。而曾志偉及吳君如兩位喜劇演員的助陣為影片帶來了靈動而鮮活的“港式幽默”。優秀的表演團隊及精彩的角色設計、動作、造型無一不展現了這部作品的喜劇魅力。
作品中始終貫穿了趣味性的歌舞元素,如在忠實護主的兩妖被四錢天師羅剛抓獲后,為了逃跑而精心設計了一番歌舞,有著好萊塢工作背景的許毅成導演在這一歌舞元素設計上沿襲了經典的好萊塢式歌舞模式,但在歌舞內容與動作設計上則入木三分地使用了國粹之精華,以諧趣幽默的歌詞與無下限的惡搞與扭跳道出了人類心酸的心聲,也道出了人界與妖界之情感共鳴之處,使得羅剛沉浸于人生百味之中,也正是在精彩的歌舞表演中混淆了天師的視線,兩位妖怪伺機逃脫。
影片中的動畫角色設計及任務造型設計可謂別出心裁,尤其是動畫角色設計均采用了符號化的造型設計風格,其造型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征,是對現實中對象的濃縮與提煉,概括與強化,是突出與夸張其本質因素的一種表現形式。[4]影片中妖怪的造型設計匠心獨運,且均以獨到的色彩、造型及動作營造出角色特有的氣質與特點。導演在談及主角胡巴的設計時,曾言及去菜場買菜時看到白色大蘿卜后激發出很多靈感。因而觀眾在觀看胡巴這一角色時,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色彩設計為通白,造型則類似一個胖胖的白蘿卜,頭發則是短短的綠蘿卜纓。這些精心的設計塑造了其矮矮胖胖、乖乖萌萌的造型;白色的色彩設計傳達了天真單純、善良可愛的性格;而其一系列的動作行為,如喝血、放屁等動作的設計也強化了其呆萌及淘氣伶俐的特點。大鬧廚房的一出戲更是彰顯了其無所不能的變形能力與反攻擊能力,為影片的喜劇性與劇情設計增色不少。小妖王兩位母親的造型設計也顛覆了觀眾傳統認知的皇族形象所代表的美麗與端莊的形象,妖后以其胖胖的、類似于白色饅頭的造型營造出善良而敦厚的形象;而后續承擔孕育小妖王的母親宋天蔭則大眾眼中是胸無大志,心懷善良,瘸腿的屌絲造型設計,這類反傳統認知的角色造型設計使得我們的關注點聚焦于造型設計背后的內涵表達,也使得我們更易理解小妖王的成長環境。而忠誠而執著護主的胖瑩,其粉色的色彩設計與圓滾滾的造型設計增加了這一角色的溫暖感與可信任感。
影片中反面角色的造型設計與動作設計也不乏精彩之處,如一開始就追逐妖后的血妖,其形體龐大,五官的設計略丑但依舊萌態十足,動作盡管兇悍卻依舊有著很多童真之處,如胖瑩誘惑其時,便沉迷于美色之中忘卻追逐妖后,而在被羅剛打得滿地找牙后,真的是捂嘴逃竄。而大反角葛千戶的造型設計則體現了典型的反派特點,其怪物的造型設計丑陋,其最終的出場與其偽裝的人物形象反差極大,也切實展現影片對于人物設計的寓意與象征所在,也許越是冠冕堂皇的正面形象背后越是不堪,正是應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句古語。
就文化藝術創作中的男女角色定位而言,無論中西都一直沿襲男尊女卑的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地位逐步提升,因而女性角色與地位在文化藝術創作中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在本影片中,體現了文化女權主義,“文化女權主義尋求差異、弘揚女性特征的方法契合兩性平等和諧的內涵,并論證了男女兩性平等和諧的客觀必要性”。[5]就《捉妖記》而言,影片從開始就設定了女權主義的基調,如作為保長保護村民的宋天蔭,在趕往鬧事的大眾中調停時,被羅大娘等人扔出人群,并被質問,是否為大家縫好衣服。就與傳統的主角所面對的境遇截然不同,主角被設定為男性,但角色的基調與傳統男性特質格格不入的設計。而在女主角出場后,更是強化了女權主義這一特點,如作品中男主人公視做菜及縫紉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男主人公承擔孕育、教化孩童等責任,顛覆了傳統的男女角色認知。影片成功地塑造出一位脈脈溫情的全能父親角色,溫柔而包容,有愛且有趣,既包納著如山的父愛,亦潛藏著有如水的母愛。正因為這一位獨特的角色與小妖王的相遇,才使得小妖王始終保持童真,未忘感恩,選擇善良。
盡管影片至始至終貫穿了女權主義,但在作品的結尾,我們卻感受到女權主義的逆轉及男性角色的回歸,在以女權主義占據大篇幅的作品中,影片的結尾卻悄然地改變了這一訴求,在依舊是男權占據優勢的現實社會中,戲謔與調侃足矣,作品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別了其原先所負載的身份與形象,以其復活重塑男性的角色與權威,在其復活后,以獨特的劍法殺死新妖王并以全新的陽剛男性逼迫小妖王獨立成長,在這一系列的轉變中,女權主義已經在悄悄地消逝,在人妖的淚眼相望中,宋天蔭恢復了傳統認知的男性角色,作品再次以沉默而強大的男性權威包容了溫情而又細膩的女性權威。
影片貫穿始終的主題,是關于人與妖的世界的對抗與共存。其實,很多時候,當大多數人站在某個立場,似乎出于大眾群體的認知才是正義方,盡管小眾群體放棄真實的自我,努力去生活,去依舊是被否定的一方,人與妖的世界的對立亦是源于此,但在大眾方中依舊有很多曾經孤立無援但卻善良的人們默默去保護著小眾的弱勢的那一方,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堅持了正義,也許鑄就了傷害,很多時候,我們在界定的時候,只是站在了一個單一的立場,并未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事情,也并不夠包容,其實太多的是非曲直的界限并不明晰,只是立場與觀點不盡相同,但是愛與善良和包容才會使得世界多元化而非同質化。作品至始至終在嬉笑與詼諧中堅持著愛與真誠,也使得喜劇化的表達中夾雜著正劇的價值追求。
影片至始至終的旋律,亦是人類至始至終從未放棄的追尋:愛的主題。男主人公是一個看似胸無大志,但實質愛達天下的男人,因為這樣一位角色而升華了作品的情感,在他的愛與包容中,小妖王開心而快樂地成長著,也是在他的呵護與陪伴著,小妖王迸發了人類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甚至在他兩次離開時,小妖王都像一個被父親遺棄的孩子一樣放聲大哭。影片中,當以愛包容一切時,這樣的情感單純而高尚,他以自己的血喂養小妖王,也告訴小妖王,不要再嗜血,他以父愛的寬厚,母愛的慈祥感化著小妖王,也為小妖王撐起了一片單純而干凈的天空。因而在這樣環境里成長的小妖王單純、干凈、純粹而快樂,調皮而活潑,它偷偷用牙齒咬了一家三口的圖像,也正因此感動了女主人公,也正因為愛,人界與妖界才會因此而有改變。
作品最后的主題曲,配上天蔭抽劍絕然地逼迫小胡巴離開的身影和小胡巴令人心疼抽泣的表情,使得愛的主題格外升華。正如影片的歌詞所言:惟有當你“失去了保護,才可以邁向成熟。離開曾經靠倚過的大樹,放開一切包袱,要義無反顧”。在動人的歌聲中,《捉妖記》關于成長的主題,再次被點亮,也正是在逼迫胡巴離開時,男女主人公真正理解了自己父親的良苦用心,每個人都得獨立地面對世界,學會長大,學會成為真正的自己。
捉妖記是一部優秀的真人與CG動畫完美結合的國產影片,故事略顯簡單,但敘事風格奇異而玄幻,在流暢的情節設計中,節奏鮮明,其角色的個性突出,凸顯了角色的性格。角色的動作設計細膩而動人,作品的特效設計部分亦完美地匹配了情節需要,使得作品的整體觀感流暢而精致。
[1]羅毅.打破沉默的沉默《寵兒》的多維度解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45.
[2]朱克玲.悲劇與喜劇[M].北京:文學藝術出版社,1985:53-54.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4-65.
[4]曾思思.動畫角色造型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
[5]丁曉琪.女權主義方法論意義的中國化解讀[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楊 會,女,江蘇鹽城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電影理論與文化傳播、數字媒體藝術研究。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詩意性紀錄片研究》(編號:2015SJB484)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