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
天津港是另一個計劃經濟殘余
□史哲
8·12天津港爆炸“頭七”過后,許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一個小細節:此前被媒體混用的“天津爆炸”和“天津港爆炸”基本統一為“天津港爆炸”。
2015年8月18日,國務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全名也叫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調查組”。
漢語是很微妙的。多個“港”字,既可以解釋為表述更準確了,當然也可能包含有別的意味,尤其是當事故所在地天津港和天津市之間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之后。
天津港爆炸就其新聞性而言,相信可以進入世界所有知名通訊社2015年十大新聞評選時的候選名單。
對這么重大的災難性事故,官方在救災開始后,往往會有一套系統的輿情發布。比如,“立刻啟動了應急預案”“迅速成立了指揮部”等等。但這些,在天津港爆炸后的第一時間,民眾都沒有聽到。很多官方已經做了的,也往往需要長時間后才能被媒體費力發現。
比如,最早的官方工作組不是由天津市政府派出的,而是由交通部;前六次記者招待會,天津市方面甚至沒有主要領導出席;在被記者追問總指揮部的情況后,“總指揮部在爆炸發生后即成立,總指揮是天津市長黃興國”的消息才廣為人知;在第八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記者追問“天津港人事任免權是歸天津市還是交通部”,得到的依然是“按照交通部的規定,由天津市統籌”之類模糊的回答;還有,天津港方面沒有代表出現在哪怕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接受媒體訪問……
當然,上述種種都可以用一句話帶過,天津一直是一個安全的城市,缺乏應對如此重大災難的全方位經驗。但當坊間都在流傳著“天津市管不了天津港”的時候,當每一個有“港”的城市或者曾經有一個“鐵路分局”的城市都露出心有戚戚的表情時,我們就知道,有時候難怪記者會問“天津港的人事任免權歸誰”這么看似不靠譜其實直指問題實質的問題了。
天津港是中國一個重要的港口,近些年長期位列全球十大港口之列,但正因為其重要,其利益之重、糾纏之劇烈也就更容易想象。天津港2004年在名義上其行政由交通部轉移給天津市,但連周邊普通百姓都知道,墻內外是兩個世界。比如消防、公安的不同編制,再譬如涉事企業瑞海公司獲得危險品倉儲資質的諸多關鍵環節都在“天津港”地界完成。
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了很多獨立王國,“路”“港”都是代表。
7·23動車事故促成了中國鐵路系統獨立王國的最終瓦解。天津港爆炸事故也許會是另一個契機。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