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峰
【摘 要】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師要注重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改變學生傳統教學中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錯誤的認識,明白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在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活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師教書育人主要陣地就是課堂。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好與壞關乎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在不停轉變,當下的課堂已經不同與過去的課堂,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教學也不單單是刻板的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情感被融入其中。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逐漸學會了自主、積極地學習。然而,在這讓人欣喜地改變中,卻有些教師似乎并沒有理解課程改革的內涵,僅僅是在教學形式上一味的追求熱鬧,課堂教學沒有什么實際內容。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的本質,通過表象,認真分析其中的內涵,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僵局
首先,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去鉆研教材內容,也不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究,只是一味的對課文進行串講和解釋,從來不去考慮學生是否能夠完全接受。學生對于這種枯燥無味的課堂很少能產生興趣,每一節課都像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們則像戲外人一般。因此,多數情況下教師教學都是在做無用功,根本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課堂教學也就沒有什么有效性而言了。
其次,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多媒體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但是很多時候教師不會合理的運用多媒體,導致了多媒體的濫用和亂用。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熱鬧,把多媒體的作用看的過重,本來是師生之間交流的課堂,漸漸地變成了學生與多媒體機器的對話,忽略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師生之間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逐漸走向了淡漠,最終導致教學模式的僵化。
還有,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得當,使教學活動僅僅流于形式上的熱鬧,并沒有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學習應該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于是乎,一些不理解其真正內涵的教師,完全不考慮課程的合適與否,學生的適應與否,自身能力達到與否,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學形式的熱鬧,看似“自主”,實則“不自主”。以某位教師在對《背影》一文的講解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自己通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出能夠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的句子,以及能夠表達兒子愛父親的句子。而在之后的總結交流中,教師怕學生的思維過于發散,不能很好地講解課文,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于是又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帶領學生學完了這篇文章。從形式上看,課堂熱鬧的氣氛是有了,但并沒有真正的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調動起來,這是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
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索
首先,要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擺正確。具有高效性的初中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那么教師的任務是做什么呢?一些教師為了充分顯示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從頭到尾不說一句話,僅僅在下課的時候,宣布一下下課,便結束了這堂課在這種現象中,教師是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的。教育家張先生說,真正成功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如同導演與演員一樣完美切合的結晶。其實,在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起到指引方向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積極地引導、疏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動性,解答學生的疑問,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教師的指導,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是對問題關鍵之處的點撥,是對重難點的解析。此外,教師的指導還要把握好尺度,不宜太詳盡,也不能太抽象,要適宜;不能提的太早,更不能講的太晚,要適時;最好做到自然而然。
其次,要搞清楚合作學習的真正含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并不是說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合作中學習。這種做法可能在短期內可以帶給學生小組學習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久而久之,學生的短暫的新鮮感會逐漸消失,學習積極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問題有討論的價值,而且還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下些功夫,讓問題更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它的意義就體現在它所創造的價值上,而它的價值又是其真實與本色的具體體現。學習活動的設計要以豐富學生的文學底蘊為目的,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前提,找好立足點,從而設計出有效地課堂學習活動。
1.以“語文”本身為立足點,設計教學活動。語文,是人們交流的最基本的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部分。語文的學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交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從“語文”這個主題出發,教學活動的設計也同樣離不了“語文”這個主題。
2.以“文本”為出發點,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支點,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只有掌握好了文本內容,學生才有可能學好語言,進而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就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另外,文本還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根本依據。
3.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最終目的。任何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各種活動的主角都是學生,所以,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要從學生的真實情況出發,了解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進而設計出合理有效地教學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所在,關乎著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探究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的提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范春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方法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平芳.試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