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景泰小學)
小學數學發展性評價的實踐與應用——利用發展性評價有效開展數學活動
李志勇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景泰小學)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目標應在三個維度上展開,即要關注學生發展的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性評價是這“三維”目標的整合。我校數學科也開展了相關的發展性教學評價活動,經過一段時期的具體實踐,對發展性教學評價的認識和應用不斷深化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發展性評價的實踐與應用使數學活動開展得更加有效。
發展性評價;有效開展;情感態度
發展性評價強調“三維”目標,是為改變現在課堂上老師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例如,學生在數學課中完成的筆記、練習、數學實驗操作記錄、課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反饋等等。
當前的數學教學評價手段還有階段性評價(如測驗、期末考試)和選拔性評價(如中考、高考)等。存在問題:一方面,現在提出要改變過去只注重分數的做法,要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升學考試的無形壓力始終存在,最終評價還是脫離不了分數。所以說,當前的數學教學評價會過分關注分數的評價,后果必然是內容比較片面,方法單調,往往造成教師的教學設計、設想無法在課堂有效開展,學生也無法有效地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我們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發展性教學評價活動,是為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教學活動更加具有有效性,促使學生努力轉變,要求上進。
恰當運用發展性評價,可以更加有效地在課堂指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實踐數學發展性教學評價中,主要是課堂中學生的表現性評價法和檔案袋法,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及展現學生優秀作品來評價學生的發展現狀。我校組織了多節研究課,專門設計了評價表用于評價學生的綜合學習。下面以五年級上學期“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為例。
“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包括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等。選取這個內容作為研究內容,一方面這部分內容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通過檢查在評價表中設計的“三維”目標的完成情況,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
1.關于知識與技能
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而評價方式應使教師、學生在課堂中針對教學目標,在教學時能在“教”與“學”等環節有效開展,盡量避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只學不用”“只會學不會用”的現象發生。我們看到,在評價表中,本課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有: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運用。這是老師根據本課教學目標所設計的,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加深印象。
2.關于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評價表的作用在于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和行為表現、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會分析不同的表現方法,觀察、探究各種操作方法技巧。評價表中設計了實驗的操作過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明白實驗的目的、意義,還要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去,利用小組學習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懂得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3.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包括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學習的自信心、努力程度、參與程度等。我們可以簡單設計一些問題來讓學生輕松回答。例如,評價表中有兩點,一點是你今天合作愉快嗎,另一點是學習開心嗎。學生就會反思,到底我學得怎樣,自己滿不滿意,如果學生自我感覺良好的,便會給自己打“√”。如果學生覺得做得不夠,那么他下次上課時就會表現得更積極。通過這些問題就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評價表和表現,適時作出教學的調整。
小組成員學習狀態評價表
(注:認為“是”的打“√”,“不是”的打“×”)
在“平行面積的計算”一節課中,要推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操作:沿平行四邊形頂點的一條高展開,得到一個三角形,再平移到另一邊,得到一個長方形。在動手評誰說得好。
男女兩名學生進行PK賽。
反思與分析:
有了說一句話,一段話的鋪墊,最后創設情景讓學生把課文內容復述出來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訓練既能“還原”課文語言所描繪的原貌,又能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同時,遷移了課文進行的謀篇布局的篇章訓練。此外,還能將學生實際表達需求與本課結構上的表達特點有效地結合起來,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語言材料、言語規律等加以深化和體驗。
于永正老師說過:“學語文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水上飛機》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習得的語言實踐能力的著眼點其實并不少,諸如:“究竟”“漸漸地”的造句;學習海上救援機樣子的寫法,寫寫其他水上飛機的樣子;想象新式水上飛機的樣子和作用,說一說、寫一寫;收集水上飛機的資料,交流匯報,激發其對科學的熱愛……通讀了三年級上下冊的教材,我發現了有16篇課文要求學生講講這個故事或復述課文或表演出來,占40篇課文的總數的40‰可見,中年級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訓練是多么重要。再縱觀我們的學生,有幾個能把自己要說明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呢?有些學生一句話說得顛三倒四,更別說說好一段話了。這堂課能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讓學生知道怎樣把話說得有條理,怎樣說一段連貫的話,真真切切地提高言語表達能力,這也算他們的一得了。
只有讓學生真正“一課一得”,“課課有得”,相信長此以往,得得相連,積淀下來,就是了不起的語文底蘊了。其實“高效”是相對的,是不斷生成、變化、追求,沒有盡頭的。但只要我們少一點形式主義意識,實實在在地以教材為依托,力求一課一得,那么,我們閱讀教學才會實現真正的高效。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