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紹】
朱強,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南京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993年)和法學博士學位(2002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傳播學院訪問學者(2008—2009年),國內《公共演講》研究的開拓者和鼓吹者。
2004年,以社會心理學專家身份,參與江蘇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江蘇衛視)大型情感類節目《超級調解》、《人間》制作,體現了一名傳播學者的社會責任感。目前,擔任江蘇廣電集團新聞中心特約評論員,參與欄目包括:江蘇衛視《人間》,城市頻道《新聞夜宴》,公共新聞頻道《有一說一》,《通天下》,南京電視臺《亮見》,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齊魯電視臺《開講天下》等。
考中國現代文學的時候,小張悄悄地問前面的小王:“丁玲的代表作到底是什么啊?”小王一扭頭,低聲而急促地:“《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于是,小張在卷子上寫下了這樣的答案:“太陽照著三個和尚。”
我的兒子叫朱子言。一次,去醫院掛號。值班的工作人員問:“叫什么名字?”我說:“朱子言。”“什么zi?”“兒子的子。”“什么yan?”“發言的言。”結果,兒子的病歷上留下了這樣的名字:朱子炎。
人人都有雙耳,聽,似乎是一件無師自通、很容易達成的事情。
其實不然!
大多數人都是拙劣的傾聽者,由于缺乏傾聽的技巧,嚴重影響了我們的人際交往和職業生涯發展。糟糕的傾聽技能,會讓我們陷入尷尬的境地。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運用良好的傾聽技巧,提高醫患溝通的效果。
一、良好的溝通,從傾聽開始
我們常常把聽和傾聽混為一談。其實,它們相差甚遠。聽,是一個生理的過程;而傾聽是一個心理的過程。
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為了達成思想一致和感情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廣義的傾聽,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
在傳播過程中,由于我們很多時候都處于傾聽的狀態之下,因此,傾聽技巧至關重要。通過聽、說、讀、寫,我們實現了傳播。在傳播元素組合中,聽占據了更大的比重:55%是聽;24%是說;13是讀;8%是寫。
醫療實踐證明:那些具有良好傾聽技巧的醫生,才能有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從而取得更好的醫療效果。
有效的傾聽技巧,是醫務工作者職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素養。不良的傾聽習慣,將頻頻引發失誤,導致醫患矛盾的發生。
提高醫生的傾聽技巧,是創造醫療機構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二、了解傾聽類型,選擇最佳傾聽模式
為了更有效地傾聽,我們必須首先理解傾聽目的。
基于傾聽的目的,傾聽可以分為5種類型:鑒別型、綜合型、欣賞型、移情型和批判型。
所謂鑒別型傾聽,就是要理解傳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是簡單地停留于言語表面,而是要從信息傳達的意義層面,來把握溝通的真正含義。它借助于語言、以及非語言線索,比如,語速、音高、語調、音量、音質……諸如此類,來透視所說的一切信息。
比如,一位患者口誤連連、“唔”、“嗯”不斷,往往話語中隱含著難言之隱,醫生就要從患者“沒有說出來的話”和那些“已經說出來的話” 當中,獲得同樣有價值的信息。
所謂綜合型傾聽,是為了達到充分理解而進行的傾聽。面對患者,醫生必須全神貫注,充分理解患者的每一句陳述,充分聽取,仔細鑒別,達到準確的理解。當患者對一位外科醫生陳述病情發生的過程的時候,醫生必須使用綜合性傾聽。
所謂欣賞型傾聽,是欣賞他人作品或經歷的過程。聆聽音樂,是欣賞型傾聽最好的范例。無論你選擇何種音樂,搖滾、流行、嘻哈、鄉村、古典或其他類型,你都是在進行欣賞型傾聽。
所謂移情型傾聽,是為了支持、幫助說話者,移情認同說話者而進行的傾聽。當病人在傾訴所經歷的疾患問題,醫生就是在進行移情型傾聽。當患者在談及疾病帶給自己的痛苦時,醫生根本上就是一塊“共鳴板”。通常來說,移情型傾聽的目的是支持,而非建議。這就要求醫生必須很好地把握患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及時給予心靈的安撫,來支持陷入困境中的人們。
所謂批判型傾聽,是包含了聽、理解、評價、判定信息價值的傾聽過程。當醫生要對患者陳述的信息進行深度思考、分析、并做出診斷的時候,就必須運用批判型傾聽。
你必須針對既定的場域,考慮自己的目的,選定最適當的傾聽類型。
三、批判型傾聽:醫生高效傾聽的最高境界
醫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從SIER模型(上圖)入手,將批判型傾聽分解為四個步驟,從而獲得最佳傾聽效果,真實掌握患者的內在需求。
第一步是感覺,即聽信息。在這一階段中,我們要剔除潛在的障礙——這些障礙或源于演講者、或源于環境、或源于聽眾本身。如果患者說話聲音太低,或者,治療室里面有人說話、有吊扇、或窗外有汽車喇叭,這些都會影響患者的有效傳達。
第二步,解釋,即去理解患者的語言內容。患者的語言表達,比如夾雜著大量的方言,口音過重,那么,就會形成溝通的障礙,讓醫生不容易被聽懂。
有時候,說話有歧義,也會產生理解障礙。
第三步——評價信息,做出是否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判斷,進而形成自己的偏好。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以貌取人,先驗地按照刻板印象判斷別人。而過分的感情投入,也會遮蔽理性的思考,導致對某些患者產生心理排斥,而不能客觀評價。
最后一步:反應。即對信息做出反應,判定信息的價值。在這個環節,我們必須克服一個潛在的、常見錯誤——妄下結論:哪些信息是最有價值的,需要醫生準確判斷。
四、為什么我們會傾聽失誤
通常,我們只能記住50%所聽到的內容。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悲劇呢?因為我們會有這樣的一些不良的傾聽習慣。
五、做一名善解人意的好醫生
掌握良好的傾聽技巧,醫生可以更好的捕捉患者的內在真實的聲音,從而給予患者有價值的反饋,體現尊重和誠實的美德,成為一名善解人意的好醫生。
面對患者,尤其是焦慮、思想負擔過重的患者,醫生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患者的心理感受。
如果我們的醫生都能夠耐心、細致,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積極聽取患者的心聲,與此同時,及時給予專業的支持,那么,患者就會如釋重負,心理獲得宣泄和平衡,醫患關系就會得到良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