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
摘 要 通過對百里杜鵑珍稀食用菌生產經營戶、專業合作社、企業及生產種類進行調查研究,全面分析了珍稀食用菌生產發展的現狀,指出珍稀食用菌生產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二是缺乏宏觀調控手段,三是產業化程度極低。最后,提出了支持菇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珍稀菇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珍稀食用菌;生產;調查;思考;貴州省畢節市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0--02
近年來,百里杜鵑珍稀食用菌產業從一個村民的摸索與嘗試,一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壯大,逐漸撐起了百里杜鵑食用菌產業的天空,已成為百里杜鵑農業農村一項特色產業,填補了百里杜鵑旅游產品空白,豐富了農村產業結構,且產量較高,市場前景可觀,深受消費者歡迎。基于此,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存在的困難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考,為促進百里杜鵑珍稀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百里杜鵑位于貴州省大方、黔西兩縣交界處(東經105°50′16″~106°04′57″,北緯27°10′07″~27°17′55″),總面積600 km2,轄4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56個村(居),總人口11萬人。海拔1 060~2 121.1 m,氣候溫涼濕潤、多雨霧,多年平均溫度為11.8 ℃、平均降雨量為1 150.4 mm。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森林覆蓋率達79.8%,天然林里生長的真菌種數僅次于華山松林[1]。
1.2 研究方法
根據百里杜鵑工商部門提供的《百里杜鵑微小企業登記臺賬》檔案,查詢統計百里杜鵑境內有關食用菌生產和銷售的農戶、合作社及企業,并根據統計結果,對所有經營主體種植基地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將調查結果進行歸類分析。結合查詢百里杜鵑近5 a來農業統計年鑒,分析食用菌發展的相關資料及政策支持文件,對綜合結果進行系統研究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現狀
目前,百里杜鵑種植珍稀食用菌有冬蓀、香菇、平菇、金針菇、木耳、猴頭菇、雞樅菌、蟹味菇、羊肚菌、靈芝和蜜環菌等10多個品種。2015年,全區從事食用菌生產和銷售的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個,種植基地6個。從生產總量來看,全區主要是以種植冬蓀為主,主要分布在普底鄉紅豐村、沙溝村、廟腳村、大橋村、龍坪村和龍竹村,其中百里杜鵑中義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百里杜鵑林瑞中藥材種植合作社2015年生產冬蓀13.33余hm2,帶動種植農戶50戶,生產基地6個,生產大棚20個,年產量超過2 000 kg。其次是生產蜜環菌,2015年百里杜鵑烏蒙菌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蜜環菌20萬t,年產值200多萬元。再次是生產常用的食用菌,百里杜鵑萬里虹旅游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生產香菇、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為主,在普底鄉大荒村打造了20 hm2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建立了標準生產大棚5個,生產車間及辦公300 m2。
2.2 存在問題
2.2.1 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從全區經營主體來看,難以承載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的重任。
一是專業合作社功能不完善。合作社不懂技術的農民居多,自組能力低,農民渙散,管理粗放,產值低,帶動和輻射程度小,走的是傳統的種植經營之路,推行小作坊式的運作模式。
二是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百里杜鵑4個鄉2個辦事處,僅有普底鄉發展食用菌種植,但企業實力不強,難以進入省市龍頭企業,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
三是市場開發落后。無論是硬件市場軟件市場都非常落后,首先,沒有專業性的菇類批發市場,區內所有菇類產品必須全部運往黔西、大方、七星關等縣區銷售,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還流失了稅收。其次,沒有形成營銷網絡。在目前產量少,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自主銷售還可觀,但是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
2.2.2 缺乏宏觀調控手段
目前,百里杜鵑還沒有把食用菌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放到應有的位置,當地政府部門沒有對該產業進行有效的扶持和實施有效的控制,致使產業發展緩慢。宏觀調控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缺乏明確統一的政策支持。發展食用菌生產所涉及用地、稅費、信貸和獎勵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硬性的、穩定的規定和支持,企業、合作社不放心,菇農不安心。
二是缺乏專門的服務機構。目前,百里杜鵑農辦無論從工作力量,工作效率上都無法承擔此項任務。
三是缺乏有效的跟蹤服務。一些部門涉及利益的事不放過,不漏過,但支持產業發展卻不積極,不到位,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氛圍未形成。
2.2.3 產業化程度極低
多年來,百里杜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舉步維艱,雖然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和嘗試,終因各種原因,或體制機制不順,或經營者不善、或群眾積極性不高、或市場需求不旺等,導致產業走向凋敝和破產,比如茶產業。一是百里杜鵑區域面積小,且大部分屬于國家森林公園給予保護,嚴禁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與開發;二隨著旅游業的興起,農民對傳統農業的依賴越來越低了,寧愿自家的院落、土地閑置或丟荒,也不愿搞農業生產發展;三是百里杜鵑起步晚,農業基礎薄弱,農業資源脆弱,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是“小敲小打”的游擊部隊,產業難以形成“公司+家基地+農戶”或“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因此,無法形成穩固的產業,更無法延長精深加工、觀光體驗等產業鏈條。
3 結論與討論
百里杜鵑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森林公園,作為貴州西部地區最重要的旅游景區,卻缺乏自產的旅游特產和區域土特產,確實是百里杜鵑的一大遺憾。但要發展冬蓀、香菇、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產業,面臨著政策、技術、市場、信息上的難度,筆者提出如下思考與建議。
3.1 研究出臺扶持政策,推動食用菌規模發展
出臺政策支持技術、規模比較成熟的冬蓀、蜜環菌等產業發展,鼓勵企業擴大再生產規模;大力支持珍稀食用菌種植,將珍稀食用菌種植納入農業農機補貼[2],科學規劃食用菌板塊經濟,建立獎勵機制,引導珍稀食用菌生產向專業化、組織化、園區化發展。
3.2 建立健全市場體系,推動產品產業化發展
加快管理機構、人才隊伍、批發市場和科技信息等服務建設,完善市場體系,引導企業從菌種生產、菇苗種植、病蟲害防治、深加工及包裝,形成宣傳、運輸、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模式,以產品深加工拉動就業、生產和消費,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3.3 打造觀光菌菇基地,推動產業旅游化發展
依托百里杜鵑旅游業,將珍稀食用菌(如靈芝)種植與旅游觀光、采摘自食、觀賞盆景等綜合開發結合起來,建立一批生態美、環境優的食用菌基地[3]。通過基地觀光接待,使城市人了解菌菇基本知識,體驗菌菇采摘樂趣,感受農村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潔,劉培貴.貴州畢節野生大型真菌調查[J].生物學雜志,2011(6):1177-1184.
[2]張俊飚,李波.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發展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3-21.
[3]聶奇,范厚明.貴州高寒山區食用菌栽培效益及推廣應用前景[J].農業科技通訊,2013,5(5):242-24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