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樊秉義(副主任醫師)
第十一講 中老年人心里與冠心病淺析
主講; 樊秉義(副主任醫師)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冠心病等心血疾病的發病率已超過傳染病,成為發病率最高疾病,尤其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中老年冠心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其發生均與自身心理和性格有關,而性格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早為人們所知。中醫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如突然的、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情緒反應過度強烈或持久,則七情過度,就影響內臟功能,氣血調功能紊亂而致病。在現代社會更見到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顯著增多,不少學者提出醫學模式應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謂之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就是一種心身疾病。
美國學者最早提出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關系,他們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現為急躁,易惹激沖動,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等;B型性格為從容不迫,耐心容忍,不爭強好勝,會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3倍甚至更高。1979年國際心臟病與血液病學會已確認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因素之一。
情緒是心理因素的表現,情緒影響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不良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煩躁、抑郁、緊張、驚恐、憎恨、過分激動等都會誘發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則猝死。我們研究過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因素,其存在不良情緒如焦慮、恐怖、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均比正常老年人明顯增多,而不良情緒又影響到病情。
我們就情緒對心肌梗死的影響做過調查,40例心肌梗死病人在發病前有明確的誘因者38人,主要為勞累緊張、生氣爭吵、激動、驚嚇、悲傷等,大多屬于情緒應激所誘發。有人調查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梗發生前一周普遍有激動、緊張、焦慮或抑郁等情緒應激史。沮喪、焦慮、恐慌、抑郁等情緒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高度緊張是發生的機制,可能是由于情緒刺激引起兒茶酚胺增加,促使冠脈痙攣,心肌耗氧增加,血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凝加速。
在現如今這種信息高效化的時代,學生過早接觸到了社會上不同文化的影響,當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學生普遍是“90后”,而且大多數學生的家庭都是獨生家庭。導致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收到過度的保護,使學生缺少生活、社會經驗,因此學生在高校脫離家庭保護后非常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所影響,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5〕。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校文明建設中,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能讓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轉化成自己的信仰。
此外,情緒對冠心病的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血壓亦有影響。
式中*表示卷積運算符,在實際光學測量中,常用二維高斯函數表示光學成像系統的點擴散函數h(x,y,di),即
總之,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A型性格、情緒應激是重要的相關因素,所以心理衛生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懷疑的,應引起重視。中醫古籍中早就提出精神愉快、飲食起居調養、環境氣候的適應、增強體質的鍛煉等四種養生方法,特別提出了“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形勞而不倦”等心理衛生原則。社會要關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家庭和醫務人員對病人醫藥治療的同時絕不可忽視病人的情緒,幫助病人解除種種不良情緒。病人更應了解心理衛生對疾病的重要性,加強自我心理調節。中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過度緊張,老年人要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修生養性,使身心情常處于和平悠閑狀態,以達到延年益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