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穆平
摘 要:《作物育種學》是農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實踐教學的效果直接決定了理論課教學的效果。以青島農業大學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為契機,對作物育種學實驗實踐教學進行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通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科研平臺以科研促進教學、靈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對《作物育種學》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為提高《作物育種學》教學效果、培養應用性專業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作物育種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119-02
作物育種學實驗實踐能力是農學類專業學生的重要專業實踐技能。實驗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現代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現代育種方法、育種技術,為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目前,作物育種學試驗實踐教學總體教學效果不好,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更新慢、教學方式單一、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導致部分實踐教學流于形式。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近來從事該課程的教學實踐,從課程內容、培養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該課程的改革探討,以期達到提高作物育種學實驗、實踐課教學效果的目的。
1 以應用型特色專業建設為導向,調整課程教學目標
提高綜合型和研究型實驗數量,注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強化學生的綜合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實驗綜合能力和科研寫作水平。進一步調整課程體系,對部分實驗進行整合,增加研究性和創新型實驗,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實驗課與理論課脫離單獨設課,實驗考試單獨進行,提高學生實驗的主動性,培養創新型人才。
1.1 實驗實踐教學理念 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思維方式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借鑒國內外高校實驗教學的先進經驗,樹立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觀念。
1.2 實驗教學內容和模式 教學內容不僅要遵循教學規律,還要勇于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拓展更多的實驗空間。在教學模式上,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按照“少灌輸,多啟發;少包辦,多激勵、探討;少指責,多引導”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3 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 通過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及時讓學生了解主要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現狀、作物育種新方法、新技術及作物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現狀。以加強學生專業化思想和專業實踐技能。
2 教學改革措施
2.1 實驗教學與學科科研平臺相結合,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以國家、省、市級作物育種學科研平臺為基礎,提高實驗教學水平。本校的作物育種學實驗教學與省級旱作栽培與育種實驗中心、山東省耐鹽作物育種與種質創新中心以及青島市作物種質資源中心等科研平臺緊密結合,充分利用科研優勢以科研促教學,實現教學、科研和學生創新培養有機結合。
2.2 加強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技能 校內實踐基地距離近,學生可隨時進行觀察實驗,主要進行主要作物種質資源認知、作物雜交育種技術、雜種后代選擇等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以班級/小組為單位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進行全生育期種植、管理,從而使學生學會基本的農事操作技術,掌握性狀調查方法,熟悉作物生物學特性和生育規律。校外基地以種業企業、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為基地,目前已經在山東登海種業、山東金海種業、山東義和種業、山東圣豐種業等種業企業建立了10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加強學生對現代農業、高產示范、品種識別等技能的培養。教學實習內容包括育種試驗田的規劃與播種,主要作物雜種后代田間選擇,品系評選與鑒定,品種純度鑒定與去雜,原種生產程序,病害接種與抗病性鑒定,雜交種制種技術,使學生初步掌握作物育種及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和技術。
2.3 及時調整實驗實踐教學內容 按照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的要求,以培養學生鞏固遺傳育種理論、掌握現代育種技術為目標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拓展作物育種學實驗、實踐教學內容。(1)實驗教學方面:對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方面,鞏固傳統實驗實踐課作物雜交育種技術的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對雜交育種的技術環節、雜種后代的種植與觀察部分內容。(2)育種方法方面:重點加強作物單倍體育種、作物誘變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單倍體育種技術重點掌握花藥培養、染色體加倍等技術。誘變育種技術要掌握誘變材料處理、誘變方法及突變體鑒定等內容。轉基因育種技術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基因槍法、農桿菌介導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驟。(3)實踐教學方面:重點掌握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情況,了解本地區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的特點,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等品種審定環節的材料種植方式、品種特點等內容。了解作物高產創建、高產示范田的作物生長特點等內容。
3 改革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3.1 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針對過去以老師講授、演示試驗為主,改變為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對于技能性實驗注重技能的培養。在作物雜交育種實驗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由教師種好實驗材料,到抽穗開花期帶領學生到試驗地進行雜交實驗操作,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作物生長發育的了解,經過教學改革,從種子準備、播種到生長管理都由學生按小組獨立完成,在雜交實驗的關鍵環節老師再進行技術講解,雜交完成后對雜交種的生長、管理等都要由學生完成,這樣對于雜交育種技術,就由單純的技術掌握變為整個作物生長周期的掌握,加深了學生對雜交技術的理解和把握。對于遺傳學基本規律等驗證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通過具體實驗加深對基本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單倍體育種技術、誘變育種技術等創新性實驗,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試驗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對倍性處理、誘變處理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獲得變異材料。
3.2 考核方式靈活多樣 考核方式由過去主要依據實驗報告調整為依據基本操作、實驗報告、實習報告綜合考察的方式,同時根據實驗實習的內容不同,靈活掌握考核方式。對于驗證性實驗重點考察實驗報告,對于技能性實驗重點考察實驗操作,對于創新性實驗重點考察實驗結果,對于實習內容重點考察學生的實習記錄及實習心得體會等。
參考文獻
[1]李志新,張文英,劉章勇.產學研合作模式下作物育種學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4,3:79-81.
[2]劉平武.《作物育種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J].北京農業,2013,5:304.
[3]王啟柏,王守義,畢建杰,等.《作物育種學》課程建設與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5:82-84.
[4]湯述翥,張宏根,鄧德祥.《作物育種學》理論課授課藝術淺談[J].中國農業教育,2011,2:57-59.
[5]吳洪愷.《作物育種學》實踐教學改革的設想[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31-32.
[6]朱宗河.從提高農學本科學生專業素質角度談《作物育種學》實踐教學[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6):7379-7380.
[7]王歆,崔廣榮,張子學.《作物分子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0):213-2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