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東南亞地區擁有多元文化背景。各國按主流文化可分為中國文化圈、西方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和南傳佛教文化圈。其文化的多元性便體現在各文化圈內主流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和各文化圈之間的滲透。以中國文化圈的越南為例,本土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映成輝,其宗教便是綜合了中國的儒釋道和當地的泛靈信仰;然而,在越南,西方文化也留有深深的烙印,主要體現在法國對越南漢字的改革和天主教在越南的傳播。構成如此復雜的文化背景的原因便是多樣的民族與宗教。除主體民族和土著族外,因殖民而留下的歐美后裔以及從臨近的南亞和東亞(中國)等地進入的移民也構成了其民族的多樣性。東南亞的宗教除了泛靈崇拜的薩滿宗教,還有印度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以及南傳佛教等。
面對多元文化的碰撞,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華族做出了兩重選擇。一些華人為盡快融入本土文化而尋找宗教的庇護,轉而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這也體現了東南亞地區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故而直接沖擊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也有許多華人仍然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信仰道教、佛教和祖先崇拜。例如,具有較強民族意識的馬來西亞華人還為傳統宗教設立了全國性的組織機構。另外,一些華人為了對抗宗教同化而創造了以儒家思想為主旨的孔教,以此來團結華人族群。這些華人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標桿,而宗教也成為傳統文化的陣地,為保存和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17 世紀,東南亞華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開始興辦。期間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起步、興盛、衰落和復興。1690 年在印度尼西亞開辦的“明誠書院”是東南亞華文教育肇始的標志,當時主要教授“三百千”、儒家經典、書法和珠算,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19 世紀末東南亞華文教育進入興盛階段,這一時期開始開設新式學校。華文學校的如同雨后春筍,整個東南亞的華文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這些華文學校都采用漢語授課,除華文外,還開設了數理化以及音樂、體育、繪畫等。同時,華文教育也逐漸形成體系,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20世紀40 年代后華文教育開始衰敗。二戰后獨立的東南亞各國民族主義思潮高漲,各國政府先后對華僑實行同化和歸化政策,絕大多數華僑加入了當地國籍,成了所在國的公民,到了50 代末60 年代初,有些國家甚至頒布出取締華校的法令:泰國、印尼當局下令停辦一切華校;馬來西亞則把所有的華校全部改為國民學校;柬埔寨也封閉了所有的華校;菲律賓則實行全部菲化;隨著華人創辦的南洋大學并入新加坡大學,新加坡的華文學校也正式消亡。這是華文教育最艱難的時期。90 年代后,華文教育開始復蘇。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與世界多元文化觀念的影響,東南亞政府放寬了對華文學校限制,開始支持漢語教學,越來越多的華裔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學習漢語。華文教育呈現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發展趨勢,開始了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