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品榮
大眾審美文化視域下“夢想類”綜藝節目的“夢想”解讀
■彭品榮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時代流行文化的一種符號,“夢想”成為眾多綜藝節目的共同流行元素,對“夢想類”綜藝節目的透視,便可展開流行文化的解讀,它的意義是深刻又充滿隱喻的。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尋覓著自己的道路,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為“中國夢”實際化提供了平臺。綜藝節目在大眾審美文化語境中,按著自身的某種規律蓬勃發展著。“夢想”成為眾多綜藝節目的共同流行元素,對“夢想類”的解讀,便可展開大眾審美文化的解讀。
從80年代開始我國綜藝節目伴隨著娛樂理念“從功能到本體”的嬗變,歷經綜藝晚會、游戲、益智博彩及“真人秀”四個時期。現今“夢想類”綜藝節目便屬于第四個時期——“真人秀”。
1、“新壺裝舊酒”的節目形式
“夢想”是這些節目的噱頭,有的是曬夢想,有的是實現夢想,我國各大電視臺為博收視率,對這些節目進行包裝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可謂新壺裝舊酒,力求在同質背后尋找各自的生存之道,這樣必然帶來此類節目的形式紛呈局面。這些“夢想類”綜藝節目在形式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
(1)節目名稱和主題上聚焦“夢想”
為博眼球節目名稱“撞臉”現象甚是嚴重。以“中國”“星”“夢”等字眼出現頻率最高,如《中國達人秀》《星跳水立方》《夢想合唱團》《夢想直達》《夢立方》。其次便是由這些熱門詞語排列組合而成,如《中國夢想秀》《中國星跳躍》《夢想星搭檔》等。直接在節目名稱上表現他們的立場和主題。
而另一些 《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我的中國星》《超級女聲》《天籟之聲》等等。雖然沒有夢想字眼,旗幟鮮明地將“夢想”作為稱號和首要的節目設計元素推到了節目主題的位置上。
(2)“明星”與“普眾”平分天下
《舞林大會》《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全能巨星》、《夢想星搭檔》《我的中國星》《星夜故事秀》這些名字就能看出明星才是節目最大的噱頭。據統計,2014年有超過200位明星加盟到綜藝節目中,已經到了沒上過綜藝已經不好意思在圈子里和人打招呼的地步。隨著同類型節目的增多,部分明星似乎成了真人秀的“熟臉”,在兩個或三個同類節目中趕場成了家常便飯。
“普眾”真人秀經典的節目有: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等。其中,央視的《夢想中國》采用時尚手段營造“夢想”概念、著力打造尋常百姓中的“中國偶像”,成就普通老百姓的明星之夢。《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雖未直接提夢想,但是比賽中展示每位選手才藝,打造出各個不同類型的新星:阿寶、王二妮、鳳凰傳奇、李玉剛、朱之文等等。湖南衛視、東方衛視等電視臺也是擁有很多打造新一代青年之“星”的節目。它們共同特點就是要通過電視這個大眾媒體,讓人們認識到 “閃閃發光的你”“具有神奇力量的你”“能實現神奇夢想的你”。
當然,在普眾真人夢想秀中不乏明星的身影,只是此時的明星更多的是充當評委或導師,屬于“綠葉”地位。總之,這些神話般的夢想對于這個追逐個性卻又內心困惑的時代的人來說,確實有巨大的誘惑力。
2、“和而不同”的節目內容
在眾多綜藝節目中具備“夢想”內涵的節目大體也可以分成三大類:競技選秀類、凡人故事類、益智博彩類等。
(1)競技選秀類
在競技選秀這類“夢想型”節目如《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星光大道》《中國夢之聲》《夢想合唱團》《超級女聲》等等,才藝展示是節目主要的看點,所展現出來的才藝是五花八門:唱歌、跳舞、雜技、魔術、戲曲等等。主要的環節:報名、海選、晉級、PK。“一舉成名天下知”便是這些參與者的共同夢想。用聲音、舞蹈或絕技在這樣的舞臺上展示自我,追求自我。
(2)平凡人故事類——以“中國夢想秀”為例
擁有夢想的追夢人的故事更是綜藝節目關注的另一個角度。在此類節目中以《中國夢想秀》最為突出。它搭建了一個沒有海選、沒有晉級、沒有PK、沒有輸贏的舞臺,節目組看重的是圓夢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以及追求夢想的權利。它能夠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在于:
其一,選手構建與才藝表演。這些選手是現實生活中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者。從第一季開始節目就提出了“不必是達人,有夢就有舞臺”的口號。選手才藝可以不必精致,但是選手身上不平凡的故事中都藏著一個夢想。
其二,游戲規則的變化。《中國夢想秀》打破以往“以明星為主線、以才藝為話題”的“精英式”敘述形態。在特創了一個“制造驚喜”的環節,并以隱蔽拍攝的方式完整記錄。主持人和明星以外星人、靜態雕像、加勒比海盜等怪異、搞笑甚至另類造型為他們制造驚喜,圓夢人或追夢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是樣態百出,這寫成為節目的看點和笑點,為節目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其三,注重情感表達,節目意義升級。當“夢想”以“情感”為基礎,每個夢想便也有了厚度。母愛的偉大、身殘志不殘、面對困境的樂觀與堅持、愛的不離不棄等等在故事的講述中,在觀眾的聆聽與掌聲中,原本觀念性的情感得到了釋懷。
其四,以大型公益慈善圓夢秀為節目定位。在選手陳述夢想、表演才藝后,節目便進入“夢想照進現實的環節”,即夢想大使與選手對話,探尋夢想實現的可行性,并進一步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現場設置300位夢想觀察員與追夢人傾情互動,同時還特別設置了“圓夢辦”機構,為普通百姓公益圓夢。學生“曬出夢想”、考量夢想、實現夢想三步驟,加上才藝的點綴、情緒的多元化讓節目得到更好的構建和呈現。
(3)益智博彩類——以“開心辭典”為例
“夢想”并非只是娛樂節目的專利,在其它的綜藝節目也存出現過這種主題。如2000年由央視推出《開心辭典》以傳統情親為主線,利用“家庭夢想”和“平民智力英雄”等核心概念,打造出以“家庭”為基礎的收視群體,既滿足了觀眾娛樂消費需求,也取得了非同凡響的市場效果。 “夢想”主題類節目自此在國內得以廣泛傳播,究其根本它的成功之處在于:
其一,首創家庭夢想的概念,并成功解構博彩成分。讓普通人在知識搏弈中可互相表達愛心與真情的機會。其二,以“用知識換取家庭夢想”的益智型節目形式,營造出了親情、愛情、友情、真情為主體的、積極向上的、和諧溫馨的節目氛圍,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其三,選擇恰當合理的播出時間。《開心辭典》選擇周末晚上,全家人團聚的時刻作為節目播出的時間,既可欣賞節目又不自覺地構建著自己的家庭夢想,充分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緒,為節目增添了無限的親和力。
透過這些夢想類綜藝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可以看到綜藝節目不再是明星的舞臺,而是大眾的舞臺,關注是大眾的需求,追尋著大眾的審美。
進入新世紀后,社會文化語境日趨多元化,電視也走下神圣的展臺,真正成為大眾娛樂的工具。大眾早已從早期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仰望者與欣賞者轉換為今天的互動者與參與者,成為節目中真正的主角。作為一種“類真人秀”或“真人秀”節目形態的“夢想”類綜藝節目,無疑正是在這種文化語境和思路下的產物,同時也展現出自己獨有的文化表征。
1、“夢想”主題彰顯人文關懷的光輝
“夢想類”綜藝節目以“夢想”為口號或主題既關注到個體的夢想和價值的凸顯,同時更是將“娛樂”與“人文關懷”相結合起來。節目中的“海選”“零門檻”“PK”讓平民的夢想、自我價值以最直接的、最易取得、最轟動的方式達到自我崇拜、自我表現和體驗式狂歡。對大眾而言,平民造星的機制,意味著偶像神話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例如,第五季的《中國夢想秀》節目以快樂、驚喜、溫馨、感動為人文基調,以真實、真情、真心、真誠、愛心、社會責任感、人生價值觀等為關鍵詞,以“真、善、美”為風向標,傳遞著“夢想”的力量,彰顯人文的關懷、勵志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
2、“娛樂化”與“審美化”結合同質節目文化碰撞
“娛樂性”是幾乎所有綜藝節目的一個落腳點,“夢想類”也不例外。“娛樂”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度過美好的時光,同時也能是節目本身被觀眾所喜愛、認可。但是所有缺乏深度和思想性,純粹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和享樂,只能算是“愚樂”,不能讓觀眾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愉悅,流行文化也在壓抑中舉足不前。
在“夢想類”綜藝節目中“娛樂化”同質現象十分嚴重,同質的結果有兩種:文化的遷移變成認同或者審美的疲勞變成否定。之所以這類節目存出不窮是因為系列化容易帶來文化的遷移認同,都以類似的節目則給節目本身帶來壓力,使其更注重節目的自身的審美性突出,值得觀眾關注和欣賞;也要不斷創新,提升節目的含金量。由此,“娛樂化”與“審美化”兩個文化必然要交鋒和融合。
1、是“夢想”還是“噓頭”——針對節目而言
在“夢想”的旗幟下,眾多的選秀類電視娛樂節目幾乎都以低標準、寬口徑的節目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并忠實記錄與傳播參與者的自由表現;對節目入圍者施以個性化的全方位包裝等等。它們正是憑著這類極富吸引力的運作策略實現了對受眾注意力的成功捕捉,又以清晰響亮的宣傳口號試圖讓我們相信:人人皆有夢想,夢想對于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實現夢想。同時,這些綜藝節目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在制作過程中要運用各種噱頭。有的用明星為噱頭,有的用“夢想”為噱頭,宗旨就是占據市場。由此必然帶來節目的幾個弊病:盲目克隆、創意不足,數量泛濫、質量低劣,“愚樂”而缺乏思想深度。
只有那些真正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挑戰觀眾的感官刺激、撥動觀眾的內心情弦、擴大觀眾的知識視野才可長久占據觀眾。也就是要在雅與俗之間找一個結合點,讓娛樂性與審美性結緣、知識性與教育性聯姻、商業性與公益性結合。
2、是“夢想”還是“夢境”——針對個人而言
當今的大眾傳播媒介在使我們的世界變少同時,也給我們創造了展示和實現自己夢想的舞臺與空間。在這里無關年齡、性別、身份、身材、長相,誰都可以任性地讓自己成為獨特的“這一個”,只要有足夠的勇氣都可以成為鏡頭前的主角。對普通大眾而言,平民造星的機制既意味著偶像神話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每一生命個體個性將獲得最大程度的尊重與展示。但夢想與現實的碰撞,幸運的也只有那么幾個,夢想的狂熱退去后,幸運的光環褪色后,普通人依然要面對復雜而巨大的現實,過著平凡間的生活。“夢想”也可能是曇花一現、南柯一夢般的“夢境”。
總之,對于所有人而言,有夢想是快樂的,敢于去實現夢想是可敬的,而“夢想類”綜藝節目不僅是普通人“秀”出夢想的舞臺,更成為媒體為有夢的人指引方向,給人以鼓舞并提供切實有效的行動幫助的平臺,只是這個“夢想”平臺今后應更注重:內容上倡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節目風格上陽光勵志,力求成為當下主流媒體踐行“中國夢”、倡導公益理念、彰顯夢想力量的典范。
(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