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東明
色彩是最為直觀的視覺藝術形態之一。色彩最容易為心靈所感應和接受。隨著西方繪畫藝術的不斷演進,使色彩的功能和地位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成為富有表情的繪畫藝術語言。色彩賦予了繪畫更多精神上的反應變化,更多時候成為表現情緒變化的媒介。中西方繪畫藝術交流日趨頻繁,當代對于色彩情感表現的探尋和追求仍是持續發展的主題。
色彩既可表現直觀的視覺形象,又是傳遞情感的藝術語言。如何使色彩打破普遍的應用規律而具有傳情達意的功能,使畫面具有更強的感染力,是藝術家不斷探尋的問題。色彩情感的傳遞極大地充實了繪畫作品的內涵,更直接地表達出人類的情感內涵。
視覺因素和心理因素表現兼備的作品,必然會是鮮活而有持久的生命力。藝術是直接訴諸于心靈的,因此,將色彩的應用從對客觀事物的描繪轉向對畫家個人精神、情感的表達,更直接地表達出人類的心靈底蘊,應該是繪畫本質存在的特征和變化。
從色彩心理的普遍規律上講,色彩能引發強烈的視覺感受與情緒的變化。畫面色彩熱烈,使人激情洋溢;有的色彩冰冷,令人冥思幻想;雜亂的色彩使人躁動不安。藝術作品的色彩,會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情緒感染。色彩脫離了對客觀形態的逼真模仿,而用來表達畫家自身獨特感受、觀念及認知見解。藝術家將色彩作為富有表情的藝術語言,逐漸占據了色彩表現的主導地位,成為情感世界表達的窗口。
色彩的審美體驗過程中,由于色彩具有情感性,象征意義就與某些色彩聯系在一起。比如綠色象征生命與和平,紅色象征革命與危險等等。在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下色彩被賦予象征性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國古代黃色象征皇權,因此黃色為帝王皇家專用色?;实鄣囊路m殿的屋頂都使用黃色。高官是紫色或紅色服裝,百姓為皂青衣。而在歐洲則以紅色象征權力,皇帝穿紅袍。歐洲以黑色喪服表示悲哀,中國則以白色表示哀悼。歐洲辦婚嫁娶穿白紗衣,中國漢族則穿紅衣。人對色彩的感受,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是可變的、不確定的。而對色彩的審美意識及象征性,會隨著外因改變而進行相應轉化。
由于人類長期將色彩與某一相應物象聯系在一起,會產生較為穩定的理解與感情,而使色彩的象征性走向趨同。例如,紅色是一種激烈的暖色,強度極高,會使人感到興奮、勇敢和熱情,甚至產生激烈和緊張的心理感受。因此,會以紅色代表旗幟與革命,象征愛情或代表危險警示。綠色使人感到平和,看到綠色會感覺舒暢寧靜。而黃色則使人產生歡快、光明、活潑的情感等等。
色彩的知覺特征是由色彩引發人的聯想產生的感覺。如粉色和白色會給人“甜美”的印象;紅色有“辛辣”的感覺;青綠帶有“酸澀”感;棕色和咖啡的顏色則表示“咸”和“苦”等等。另外色彩也傳遞冷暖、軟硬、進退等視覺感受,藝術作品中常利用這些特性進行情感的傳達。畫家應注重研究各種色彩感受之間的聯系,充分激發觀者對色彩的體驗,在藝術創作中,增強色彩的視覺感受,強化作品中的色彩對人情緒的感染。
對繪畫色彩情感表達的探尋可以看到,色彩具有傳遞畫家內心感受和思想的重要功能。畫家從表現意圖出發,主觀進行色彩搭配,以表現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對于色彩創作過程中的情感、想象和感知的相互聯系不斷升華,最終使作品帶有審美情緒的感染力,產生藝術靈感。
西方的色彩藝術在經歷一個快速變革的時期之后,已產生了極大轉變。色彩創作應更加充分理解和重視色彩心理的表現,傳情達意,持續釋放色彩的魅力,使藝術家創造出更具有時代精神和個性特征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