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春
從“賜姓制度”上看云南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的發展變化
■李橋春
云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個少數民族在在歷史上都有著自己的姓氏文化,但隨著中原王朝的管理,民族間的相互融合,這些姓氏逐漸地消失了,幾乎都采用了漢族姓氏。本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探討云南少數民族姓氏的發展情況。
1.中原姓氏的簡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在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明確的姓氏文字。我國姓氏的出現于原始社會后期,目的是了為制止亂倫、亂婚等現象。當時,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用于指稱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稱某個具體氏族中的人。
進入西周后,隨著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實行,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姓氏制度。當時,姓氏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奴隸主貴族才有,平民、奴隸往往有名字無姓氏。姓和氏仍然分開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緣”、“別婚姻”,而氏則多了 “別貴賤”的功能。封建社會建立后,姓氏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志,一般平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與氏之間的區別逐步消失,合而為一。
2.賜姓制度的產生。
姓和氏最初目的是“別婚姻”,最初是沒用貴賤之分的。但進入私有制后,姓氏帶上了等級色彩,“姓氏踢予的產生,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是原始社會末期王權政治需要的產”。進入封建社會后,賜姓逐漸形成了一種獎賞制度,是對外姓朝臣的一種獎勵。唐代的名將“李績”本姓“徐”后因有功而賜姓“李”。《新唐書·高儉傳》中說道:“賜姓命氏,以彰功德。”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1.云南少數民族概況
云南是我國少說民族最多的一個地區,共有25個,占云南省人口的46%,其中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崩龍族、基諾族、獨龍族等民族都居住在云南。
2.古代典籍對西南少數名族的常用稱呼。
云南由于少數民族眾多,發展不平衡,其文化常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文化,使整個民族文化方面都缺少書面文字資料。少數民族姓氏方面的書面資料也同樣稀缺,我們只能通過漢語歷史典籍來探討。據《史記·西南夷列傳》: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關于莊蹻的爭論較多,但他成為云南歷史上首個有真實姓名記載的首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今云南和貴州西部、四川西南部的區域,稱為“南中”,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稱為“南中夷人”。其間,滇東和滇中地區的主要居民稱為“叟”,許多學者認為叟人和秦漢時期的滇僰分布區域大體相同,在血緣上有一定的近親或繼承關系。叟人中的貴族稱為“叟帥”或“夷帥”。歷史上就常用“叟帥”“夷帥”“蠻夷”來稱呼當時的少數民族和頭領。
3.云南少數民族采用姓氏的方法—父子連名制
從各種資料及田園調查來看,現在云南少數民族姓氏的歷史比較晚。云南少數名族最早采用的是父子連名制。父子連名制是父系制時代父名與子名相連的命名制度。在等級社會中,它是來確定血親疏遠、財產繼承的直接方式。
在明清前,西南地方從社會進程上要晚于中原地區,大部分時間停留在奴隸社會,給父子連名制的普遍性創造了條件。這可從南詔王室的稱呼上可以看出。《新唐書·南蠻傳》記載道:
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屬。自舍尨以來,有譜次可考。舍尨生獨邏,亦曰細奴邏,高宗時遣使者入朝,賜錦袍。細奴邏生邏盛炎,邏盛炎生炎閣。武后時,盛炎身入朝,妻方娠,生盛邏皮,喜曰:‘我又有子,雖死唐地足矣。’炎閣立,死開元時,弟盛邏皮立,生皮邏閣,授特進,封壹登郡王。炎合未有子時,以閣羅鳳為嗣,及生子,還其宗,而名承閣,遂不改。
父子連名制除了彝族使用外,白族、納西族、景頗族、苗族、哈尼族等歷史上都在普遍的使用。在漢族姓氏進入前,父子連名制是云南少數民族常采用的姓氏方法,由于當時少數民族缺少文字工具來記錄,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4.漢族移民加速了少數民族漢姓化的步伐。
魏晉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時期。期間漢民族向云南大量遷入,特別是向南中地區(今云南曲靖地區)移民。其中的豪門大姓與夷人、叟人的首領、貴族相互聯姻,成為當地的統治勢力,史稱“南中大姓”。這些“南中大姓”如孟氏、高氏、雍氏、爨氏和霍氏等,他們即有著少數民族血統,保持著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內地文化素養,在當時的夷人、叟人中具有頗大影響,因而逐漸成為南中地區的統治階層。他們這種 “蠻帥”“漢姓”的形式影響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
5.明朝廷的“賜姓”方式使云南少數民族姓氏完成了漢姓化。
明朝建立后,在總結歷代羈縻統治的經驗和元代土官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于云南的治理。除了在移民、屯邊、建立衛所外,繼續對土官制度進行完善,通過繼續削弱少數民族頭領擔任土官權力的基礎上,形成了“土司制度”。
明朝廷通過“土司制度”,在形式上把少數民族中的地方政權直接納入王朝政權組織系統,進而更有效的管理了云南的地方事物。據《明史》中記載,1384年,紅河地區歸附的各民族酋長入朝進貢寶馬、方物,朝廷委任和寧為阿迷州土知州、陸羨為蒙自縣土知縣、普少為納樓茶甸副長官司。此后,云南紅河兩岸,哀牢山區的思陀、溪處、落孔等各部和泥及其它各族頭人紛紛歸附受封。不久,明朝根據情況對他們賜予漢姓。如:
思陀土司:哈尼族,……明洪武年間,思陀首領遮比歸附并捍御安南(越南)有功,賜姓李,授長官司副長官……
瓦渣土司:哈尼族,……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因歸附,賜姓錢,名錢因,授副長官司世襲……
處土司:哈尼族,……明洪武15年,首領自恩調御安南有功,授副長官司,隸臨安府,司治今紅河縣石頭寨鄉。后代子孫之名,以恩字相承,明弘治年間,知府陳晟始教其姓趙。
容土司:傣族,……明洪武15年,后裔阿普納款投效,為明將金朝興作向導,平定元江,招撫五土司投誠,立下功勞,賜姓孫,授正長官司……
此外,還有滇西北最大的土司,納西族頭領也被賜姓“木“。據《木氏宦譜》中記載木氏原本不姓“木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遠征云南,在明軍平定過程中,得到了當時麗江土司阿德的支持。在云南戰事結束后,明朝廷下旨賜封他為當地土司,還“欽賜木姓”。在當木氏輯刻的《明皇恩論錄》中載明洪武十五年頒的“圣旨”云:
“大軍既臨,渠魁以獲。爾麗江土官阿德率眾先歸,為夷智識,足見攄誠,今命爾木姓,從聽總兵官傅,擬授職建功。”
據此整個云南少數名族地方的首領都整體上接受了中原朝廷的賜封,都先后接受了朝廷的改名“賜姓”。云南少數民族上層社會的漢姓化已經基本完成。
我們在談到歷代王朝對云南的管理時,常常提到羈縻和土官土司制度的作用及儒家文化等,但都沒注意到少數名族漢姓化對于民族的影響。通過對少數民族的改名換姓,從稱呼上不在有“夏夷”“華蠻”之分,減少了民族間隔閡,加速了民族融合。
其實 “賜姓”是一種管理少數民族的有效方法。通過賜姓把少數名族的首領,有效的歸入到朝臣之內。特別是到了唐代以后,中原王朝通過賜姓,授予少數民族首領和內地朝臣一樣稱呼的官職,乃至姓氏,表現出天子的一視同仁,從而在心理上緊密了對內地的聯系,逐步的把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到“王化”之內,鞏固了對云南的管理。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