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凡 刀國新
《走投無路》講述了生活在泰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家人在面對貧困、饑餓、落后生活時的掙扎、抗爭和無能為力,最后這一家人都以悲劇命運告終。家里的男主人本瑪向自己的雇主借貸了3000 銖來建造一所屬于自己的房子,本想著有了家后,日子會好些,但卻事與愿違,有了“家”以后,一切都改變了。為了償還貸款、為了生存,家里所有人都在力所能及地干活,拼命還賬,但仍然還不清債務,生活越來越拮據(jù)。最后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家人的關系和命運都發(fā)生了變化。男主人本瑪常年累月不回家,出海打漁掙錢;女主人外出工作,懷上了別人的孩子被本瑪毆打后離家出走;大女兒夜不歸宿,被本瑪趕出家;大兒子為了給年邁的爺爺治病,與小伙伴去偷廢鐵,被抓入獄;爺爺聽說孫子被抓,心想事因他而起,愧疚難當,再加之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拋下小孫子上吊自殺;本瑪跟隨漁船出海打漁被緬甸警方抓住,關押6 了個月,回來后看到家已經(jīng)破敗不堪,物是人非,買藥毒死了小兒子又自殺,但兒子死了,他卻被救活了,最后以謀殺罪被判入獄。小說中的人物無力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抗爭,無力與命運抗爭,最后都已悲劇命運告終,可以說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從烏汶府到曼谷的火車在夜色中行進,發(fā)出‘哽剛、哽剛……’的聲響,三層車廂里到處擠滿了人,青年男女、孩子和老人們?yōu)榱藬[脫饑餓紛紛進入曼谷這個大都市。孩子饑餓的哭鬧聲、打呼嚕聲、醉酒人的喧鬧聲、夫妻的爭吵聲、朋友間的訴苦安慰聲 充斥著整個車廂,這些聲音猶如是掙扎在饑餓邊緣的、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的訴苦聲,但它又僅僅只是嘈雜聲而已。”小說中這一場景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泰國的社會環(huán)境。六、七十年代的泰國社會,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得到較快速地發(fā)展,城里出現(xiàn)的暴發(fā)戶逐漸增多,這些富翁紛紛購置土地增加自己的產(chǎn)業(yè),這使得無地農(nóng)民增加,大量破產(chǎn)農(nóng)民只能依靠租種別人的地,或流入城市充當苦力來勉強度日。這些生活在社會最 底層的人們每天都被疾病、饑餓、債務所困擾,有的孩子已經(jīng)嚴重營養(yǎng)不良,瘦的就像是個餓死鬼!以至于本瑪?shù)睦细赣H為妻子能死在他前面而不用面對這一切而感到慶幸。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貧窮!貧富差距的懸殊,對弱者的欺詐、忽略、不公,使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除了這些,小說中還折射出當時的泰國社會并不安寧,充當妓女賣身、偷盜、搶劫不斷發(fā)生,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本瑪一家悲劇結局的根源。
原本這家人是在曼谷租住一間狹小的如豬窩般的房間生活,由于老父親的投奔和小兒子的即將出生,本瑪向自己的漁船老板借了3000 銖,并經(jīng)得允許在老板的土地上建蓋了一間房子,一間屬于自己的“家”。但蓋了房以后,本瑪為了償還債務,補貼家用,長期出海打漁,回不了家,但日子仍然舉步維艱。最開始還連本帶利歸還貸款,后來就只能還利息,到后來連利息都是有時能還有時還不上,這樣就利滾利,最后連本帶利變成4000 銖了。本瑪不得不繼續(xù)在船上工作,忍受著這個冒險、無聊、孤寂、辛苦的工作,很多人因為不堪忍受都離開了,但本瑪必須忍受,只有這樣,他才有希望把債務還清,再者還不了錢,他的老板也不可能讓他離開漁船。小說中漁船老板和監(jiān)工“戴”可以說就是富人和上層階層的代表,他們集狡詐、貪婪、冷酷無情于一身。本瑪不明白,為什么“戴”每次發(fā)工錢給工人,都不是在船靠岸賣完魚以后,而是在漁船重新起航以后才發(fā)。而那時工人們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賭博。本瑪注意到,工友們賭博,大部分錢又回到了監(jiān)工“戴”手中。監(jiān)工“戴”不僅狡詐、貪婪,還冷酷無情,因為他的無情,導致一名船員因病拖延,失去了生命。這個老板的監(jiān)工,一心就想著如果返航,那么既浪費了時間又會損失錢財,貪婪自私之心讓他拒絕了工友們的要求,毅然決然地繼續(xù)前進打漁。他們把窮人的病痛看得那么無關緊要,把窮人的生命看得那么不值錢。這些窮人幾乎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們?yōu)榱松婢筒坏貌蝗淌芨蝗说牟还觥>拖癖粳斠粯樱瑸榱四苓€上借雇主的錢,不得不沒日沒夜工作,照顧不到家人,連自己的命運都左右不了,他半年都沒有回家了,因為跟隨老板的漁船出海打漁,在緬甸被關押了半年。當半年后回家,沒有帶回來一份錢,也沒有給孩子們帶回甜點,只有勞累多病的身體。本瑪已經(jīng)積極盡力在與命運抗爭,但結局如何,他辛苦拼命賺來的錢依然不夠還貸款,債務越積越多,身體越來越差,生活也越來越困難。到最后連“家”——借錢才建起的房子也被告知將在三個月內(nèi)被拆除。因為土地的主人要收回土地,建新工廠。小說中的漁船老板、土地主人、監(jiān)工都是有錢有勢之人,社會上一切好處都偏向他們,他們可以隨意終止與本瑪?shù)膭趧雍贤阉蛡鶆辙D(zhuǎn)給新的雇主,可以限令窮人搬家,可以變相地壓榨窮人的勞力和回攏錢財,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一切,而本瑪這樣的窮人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去做任何抗爭,只能被動接受這一切。在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環(huán)境中,窮人沒有話語權,他們顯得是那么的卑微。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到“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也是本瑪一家人的寫照,本瑪窮困潦倒,最后因毒死小兒子被判謀殺罪入獄,妻子為了掙錢,充當了妓女,大兒子歐和小伙伴一起偷廢鐵被抓入獄,爺爺出去磨刀辛苦掙錢,被人搶劫受傷,從此喪失勞動力,最后自殺。貧窮、饑餓、疾病、欺詐、妓女、偷盜、搶劫、自殺、強奸等似乎已成為當時社會上的常態(tài),社會充滿了矛盾、病態(tài)。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本瑪一家人的命運也被迫一步步被推向了悲劇的結局。
本瑪一家人為了生活,都積極找工作做。但適合他們做的,都是些勞動量大而收入微薄的零工,而且還時有時無。就像本瑪妻子告訴公公那樣 “沒有人愿意聘用沒知識的人工作”。本瑪長期出海打漁,他掙得錢還不夠還貸款。家里的經(jīng)濟負擔都落到了家人身上。本瑪?shù)睦细赣H來到曼谷投靠兒子后,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年紀那么大了還在辛苦勞作,折紙袋、給別人磨刀,掙錢補貼家用;妻子在小兒子斷奶后就每天外出打零工;女兒每天都給在等紅燈的汽車擦車鏡,這項工作是住在這附近的人從事的主要工作;而年僅12 歲的兒子歐也綴學賣報,掙錢養(yǎng)家糊口。這一家人善良、孝順、勤勞,卻家貧如洗、經(jīng)濟拮據(jù)、負擔沉重。在這樣的境況下,妻子為了能多掙錢,后來經(jīng)常晚歸, 有時甚至第二天早上才回來。“幾個月來,家里氣氛不像從前那樣親密、愉悅了,每天晚上家人都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然后各自睡覺。沒有時間再像從前那樣在一起開玩笑娛樂,也沒有誰注意誰。為了能追上不斷上漲的物價,每個人都得忙個不停!”“沒有人注意到大女兒色達已長成大姑娘了,而且還出落得比較漂亮,除了年輕男子和那些流氓。連老人都沒注意到,兒媳婦也經(jīng)常在每次出門前都會涂脂抹粉”。這些敘述描寫,都為后來家庭關系的改變埋下了伏筆。
小說中主要描繪了兩種家庭關系,即夫妻關系和代際關系。當聽到妻子又再度懷孕后,本瑪氣憤至極。因為只有他知道,這個孩子不是他的。本瑪對妻子拳腳相交,妻子被打倒在地,頭發(fā)蓬亂,眼淚流過被打腫的臉龐,身體直哆嗦。孩子們都被這一情景嚇哭了。第二天早晨,妻子就離家出走了。本瑪后來在家呆了五天,這五天里家中異常安靜,大女兒色達不愿意跟父親講話,小兒子旦每天追著爺爺問“媽媽去哪兒了?媽媽去哪兒了?”大兒子歐則盡量避開與父親正面交流。家中的三個孩子都不敢靠近自己的父親,猶如家中有一只兇惡的老虎。本瑪夫妻關系的破裂,直接導致了他與子女之間的代際關系受到影響,孩子們開始與他疏遠,產(chǎn)生了隔閡。小說中的家庭矛盾由此產(chǎn)生。后來又因為大兒子歐告訴父親姐姐色達有一天晚上沒歸家,這讓本瑪甚是惱火,痛罵女兒一頓后又把女兒趕出了家門,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本瑪與女兒的關系徹底惡化,姐姐也因為弟弟向父親告狀,而對弟弟產(chǎn)生怨恨。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都發(fā)生了變化,家庭關系的變化是把這個家庭推向絕望深淵的助推器。
一個家庭的倫理道德應該是夫妻互敬互愛,共同贍養(yǎng)老人,養(yǎng)育子女,而子女應該尊敬長輩,愛護弟妹等。但本瑪一家,卻顛覆了傳統(tǒng)家庭的形象。妻子為了掙錢出賣肉體,懷上了別人的孩子。本瑪沒有理性對待妻子和女兒的事情,而用粗暴的方式來解決這些事。妻子和女兒的離家出走,使得家庭的負擔全都落到了大兒子歐的肩上。可以說,不管是父親本瑪,還是母親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子女的感受,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盡心贍養(yǎng)老人和養(yǎng)育孩子,他們把整個家庭都丟給了歐,12 歲小小年紀的他要承擔著本不該在他這個年齡承擔的一切,他既要照顧年邁有病的爺爺,還要照顧幼小的弟弟。歐每天白天要賣報紙,晚上回家后還要給給爺爺和弟弟做飯,淘氣的弟弟幾乎每晚都要讓他做手影戲給他看。在那貧困潦倒的家庭,已經(jīng)沒有其它的娛樂方式更能滿足幼小的旦的娛樂需求了。他已經(jīng)沒有了爸爸媽媽的愛,只有哥哥和爺爺愛他,只有哥哥養(yǎng)育著他。作者筆下的歐善良、孝順、有責任心,他也曾想過離開這個家,可是如果他走了,爺爺和弟弟怎么辦呢?誰來照顧他們呢?一想到這些,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小小年紀的他沒有父愛、也沒有母愛、還被姐姐誤解為他故意告狀而與他產(chǎn)生隔閡,他背負著太多的責任和負擔,這是他應該承受的嗎?最后歐為了找錢給爺爺治病,而偷廢被抓鐵入獄,這是誰的罪過,是他道德有問題嗎?不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關系的變故 才是歐走上犯罪道路的最直接原因。如果父母、姐姐都在,就有互相商量和幫助的余地,歐曾在心里問到“為什么爸爸不回家?為什么姐姐離家后不回來看爺爺和弟弟?如果在的話,就可以一起想辦法,一起幫忙。為什么爸爸要打媽媽?如果媽媽在的話就可以幫助他。”從歐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小年紀的他在面對生活和家庭時是多么的無助、頹喪。小說中妻子、女兒色達、大兒子歐的悲劇命運無疑跟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表現(xiàn)了人們對現(xiàn)實和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主要體現(xiàn)在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小說中本瑪是一個性格暴躁、沖動又悲觀絕望的人。
“‘你不是我的女兒,你是妓女的女兒’本瑪邊呵斥女兒,邊用手重重地扇了女兒一記耳光。‘滾,滾出這個家。你不是我女兒,不用叫我爸爸,不要再踏進這個家,滾!’而女兒卻掩著臉在一旁低頭啜泣,頭發(fā)蓬亂,眼淚一滴一滴地往下落”。小說一開篇就對本瑪?shù)恼Z言進行了敘述,讓讀者先聞其聲,了解到本瑪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在對待妻子外出掙錢懷上孩子這件事情上,本瑪也表現(xiàn)出了沖動暴躁的性格“他抬起腳把妻子踹倒在地,另一只手打翻了油燈。本瑪全然不顧火勢,繼續(xù)抽打妻子,嘴里說到:‘燒,讓它燒,全家一起被燒死吧!’”。從這些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上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瑪易沖動、暴躁的性格特征。在面對妻子出軌、女兒夜不歸宿的事情上,并沒有冷靜處理,而是選擇了沖動,情緒的沖動和行為的粗暴,使得這個家庭支離破碎,把家里所有的人都進一步推到了無助、痛苦、無望的邊緣。
當本瑪半年后回家,面對破敗不堪的家、疲勞羸弱的身體,巨大的生存壓力,父親上吊自殺、大兒子歐被抓入獄這些事實,他覺得生活已沒有了任何意義,他開始問自己,這一切都是因為誰,是因為他自己。他后悔叫父親來曼谷,后悔借錢蓋房子,后悔踢打妻子,后悔把女兒趕出家,后悔去出海打漁。如果他能像其他人一樣在家做事,結局將不會像這樣……他把所有的罪都歸于自己,認為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在贖罪,這種業(yè)報的思想,決定了他最后悲觀絕望,選擇把自己和小兒子旦都毒死,一條不諳世事的小生命就這樣逝去,留給讀者無限的惋惜和憐痛。
作者以生活在泰國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家為描寫對象,小說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但這一家人的悲劇命運卻觸動著讀者的心靈。特別是子女們的生活和命運讓人痛楚、心酸。他們都還是不懂世事的孩子,卻要承載著承重的生活負擔,他們沒有更多地享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呵護,沒有感受到世間的溫情,正如本瑪心里所想的那樣“‘幸福’到底是什么味道啊?他只知道痛苦的滋味”。他的痛苦以及家人的悲劇命運主要是由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但也離不開家庭關系和個人性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