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在時代的光影中舞動
——淺談遼劇的生存之路
■趙 瑩
在民間文化保護的浪潮高漲的今天,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珍寶的如遼劇一般的地方戲劇卻日漸式微。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尤其在現代年輕人的“字典”中,遼劇等地方戲劇仿佛存在于古老的箱柜中的古董,是那么模糊而遙遠。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遼劇等原生態地方戲劇能否堅守陣地,走出困境,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是當前的戲劇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遼劇以它“一口說盡千古愁,雙手舞動百萬兵”的奇幻魅力在神州大地上從宮廷到民間,整整活躍了千載有余。然而,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正如一個人必須面對衰老一樣,今天的遼南皮影戲已然步入了危機,同其他地方戲劇的處境相同,亟需尋求一種方式或者出路,將自身的寶貴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印記,在時代的發展中求得生存。
地方戲劇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對于像遼劇一樣的地方戲劇我們首先要以保護傳承為主,這也是在保護其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傳統劇目,保護繼承遼劇等地方戲劇原始的、原滋原味的東西,是保護其存在的必要價值;其次,要注重創新。創新者首先要對遼劇的歷史十分了解,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遼劇,明確在劇種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什么。創新者的創新還要適度,不能盲目追求創新,而丟失了劇種本身的存在價值;再次,要注重發展。創新后劇種才能發展,但我們要明確發展不是簡單的嫁接,如遼劇一般的地方戲劇的發展要堅持自己本來的東西,不能搞些不倫不類的拼盤似的東西誤導觀眾,使其看后不知所措。
遼劇等地方戲劇之所以被稱為 “地方戲”,是因為它們大多根植民間,是同一個地區的地域風土民情密不可分的,也是一個地域文化、風俗、民風等的載體。我們要正確地考慮遼劇等地方戲劇自身的特點,在藝術創作和市場經營兩者間找到適當的定位。定位的越準確,地方戲劇的文化特色越容易彰顯,也越利于地方戲劇的發展,演出的市場和空間也才能廣大,從而為地方戲劇的傳承、發展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局面。
不同的戲劇種類有不同的觀眾群,像話劇和歌舞劇根植于城市,而遼劇等地方戲劇的根卻在農村,村鎮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只有找準了地方戲劇的自身定位,才能拉近它與市場、觀眾的情感與距離。遼劇可在劇場上演高雅的演出,但只有走出劇場,深入民間的遼劇才是真正的遼劇。真正還戲于民,才能使遼劇煥發新的生命力。面向農村、服務農民是遼劇等地方戲劇發展的必由之路。因為這不僅是繁榮發展地方戲劇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還是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
上世紀90年代,是遼劇的滑坡期,但這種現象并不只是遼劇,就是整個戲劇舞臺都在步入低潮。在這種大形勢下,遼劇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危機。要再度振興遼劇,除了讓其適應市場、培養觀眾外,還要積累人才,同時尋求政府的幫助,政府要加大對遼劇的保護政策,不要讓遼劇遺憾地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可以在資金、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其次,政府扶持外,還要鼓勵企事業單位與演出院團“聯姻”,鼓勵社會各界對地方戲的支持和關注。同時還可以將院團排演的劇目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由政府出資或企業出資購買供給老百姓觀看,實現公益商業兩步走。
借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浪潮,遼劇等地方戲劇應該把握時機,借助自身及外在手段,使其價值最大化體現,能夠永久地停留在戲劇的舞臺上。
(蓋州市遼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