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嬌
六六的作品 《蝸居》2009 年走上熒屏,瞬間成為全國范圍內家喻戶曉的一部電視劇,并引發熱議,其中包括“房價上漲”、“官僚腐敗”、“婚外情”等社會陰暗面的敏感話題。本文審視分析了這部作品在相應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學圖像化之路——是怎樣的原因導致《蝸居》走向了文學的圖像化之路、是什么樣的特征和藝術手段導致《蝸居》在走向文學的圖像化之后引起了社會廣泛的反響、以及這部作品帶給人們的深遠意義。
(一)文學的圖像化。它是物體通過光學、電子、數碼等科技手段讓圖像以外在或者內在的方式介入文學,使后者呈現出與前者也就是文學本身不同的生產、傳播、閱讀接受的形態。在后工業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出現了社會以及文化領域所存在的諸多癥候,正如《蝸居》中現實反映的熱點社會癥結。
(二)文學的影視轉換趨勢的原因。
1.文學與影視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影視模仿與文學改寫是相互聯系的。
這既是影視文化對文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對文學發展疆域的擴充。精英文化退居幕后、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異軍突起的時代,文學必然會走向圖像化之路,因為文學已經逐漸的從描寫精英人群轉向了平頭百姓、普通大眾。這主要由市場經濟開放的國家背景下轉向文學接受為主體所決定的,由文本文學轉向為電子文學、影視文學、圖像文學等。《蝸居》廣為人知并不是由于作者單純第一文本的創作,而是在轉化為影視劇之后才受到大眾追捧,電視劇開播后才促使受眾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審美閱讀。
2.時代背景促使文學接受以高效、快速為主。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消費化、商業化理念充斥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文學閱讀方式也趨于娛樂化、快餐化。受眾群體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滿足和社會角色的認同都在努力奮斗著,“最短的時間要做最多的事”成為他們存在于都市之中的風向標。
3.技術的快速發展擴容了文學形式的表達,更能滿足受眾的心理欲求。
高度發達的技術手段營造逼真的藝術效果,以濃縮的形式真實的再現現實生活,從而引發受眾的共鳴。如《蝸居》中郭海萍的人生經歷是符合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的,通過自我努力一點點接近目標,省吃儉用、精打細算,人們在郭海萍身上看到自身努力奮斗心酸的影子,從而獲得認同。
4.政治主導文學的權利弱化使得創作意識自由發揮,給予作家更多自由的發揮空間,不再規避社會敏感話題,直抒胸臆。人們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也正是由于貼近百姓生活,滿足受眾社會角色認同的心理,在作品中多多少少窺到現實生活的部分真實寫照,文學表現形式因此走向一個開放的過程。
(一)熱點化、受關注高的題材選擇。
在文學接受為主導的文學環境中,大眾文學成為倍受歡迎的文學類型,熱點化、社會曝光率高的題材備受創作者青睞。《蝸居》由文本到影視的成功轉換就很明顯的說明了現代文化中的這一趨勢,以郭海萍和郭海藻兩姐妹在江州不同的奮斗經歷為主導,以郭海萍夫婦的房子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職場、官場、家庭的矛盾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情感糾葛,反映出當下都市中“房奴”“小三”“官商勾結”“官僚腐敗”等轉型期所暴露的社會癥結,直面現實語境。作品中,所有的病痛癥結都源于對房子的期盼和占有,房產不僅僅是經濟話題,也成為社會倫理的重要話題。
(二)語言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新世紀文學迎合大眾趣味的特點,弱化了文學的超越思維,逐漸從深度審美閱讀轉換成淺層審美觀看。其主要表現就是語言貼近大眾,容易領會,無論是精英人群還是平頭百姓都是他們所說的日常用語。受眾觀看作品時,簡單通俗易懂而又俏皮幽默的情節話語易于抓住觀眾的心,從劇作里很容易聯想到身邊存在類似的人、類似的事,從中獲得相應的經驗養分,可以說貼近了都市青年真實而原生的生活狀態。
(一)時尚圖像的穿插。
《蝸居》中作者大量運用各種品牌體現人物的生存地位、運用標志性的建筑來體現大都市的繁華,這種時尚化品牌符號以及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都體現了大眾文化的媚俗性。劇中包括用江州進行符號化隱含的代表性建筑,“明珠塔”、“博物館”、“伊勢丹”等,還有一系列的物質品牌,如 “迪奧”、“LV”、“路虎”、上萬元的實木家具等。在這一連串的品牌渲染下更能比對出紙醉金迷的高階層奢侈生活和狼狽貧困的底層“蟻族”生活,帶給受眾對于現實的思考。
(二)經典話語的運用
《蝸居》的成功,除了現實的主題外,還有一個讓人稱道的是經典話語的運用,至今令人回味無窮。有的講出了現代社會中由于利益的擴大化異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正因為如此異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的話語道出了與當代都市人如影隨形的社會準則,能從中學到很多交際之道,當然也有一些運用了市民文化濃郁的話語,不難看到其中所隱含的道理以及在觸及金錢利益時難以滿足基本的需求所引發的惆悵與無奈,從最初的生存危機一點一滴的升華為了精神危機。如蘇淳被郭海萍要求向父母借錢回到家后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話一點不假,4 萬還是‘我媽’,6 萬就成了‘咱媽’了!幸好這錢拿回來了,否則估計你嘴里就是他媽的了!”郭海萍由于買房而經歷了一系列金錢的打擊,人格和價值觀受到了扭曲,她說:“你以為我想當潑婦呀,哪個女人不想儀態萬方,美美地坐著呀,什么樣的男人決定你有什么樣的命運,嫁給什么樣的男人你就是什么命。就算我是潑婦,也是蘇淳一手培養出來的。”
(一)正面效應:中國傳統價值取向的宣揚
作者最初的初衷是在扒開各種社會詬病之后,疼痛之余能夠引起大眾反思,上升到人文情懷的高度來關注和審思自我的人生。不是運用慣常的思維去確立對錯,而是多角度的來審視人性的多維,事情之所以會發生,人物之所以會異化的現實根源和思想根源。其中郭海萍人物形象的塑造成為了《蝸居》的核心人物,在她的身上帶有著大眾群體大多都有的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靠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的躋身于這個陌生的城市之中,依靠自己的勤懇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如郭海藻的人生經歷,在人生道路上走了捷徑,成為了宋思明的“小三”,最后所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正如作者六六說:“之所以要寫這樣的故事,不是為了鼓勵大家去道德淪喪,鼓勵女孩子們買不起房子都去當小三。正相反,我也挺討厭這種人,特別是女人更要自強,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如果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男人,那就是最蠢的”。所謂捷徑的享樂只是暫時的,只有靠踏實的堅持和努力才能獲得長久利益。
(二)負面效應:享樂主義膨脹。
上文已經提及在《蝸居》中為了取悅受眾有媚俗的一面,但這都不是作者的初衷,但在作品播出后卻聽到負面的反饋。比如有很多女孩看完《蝸居》之后,勾起她們想當“二奶”的欲望,擁有財權集于一身的宋思明,既瀟灑又成熟穩重,即使是短暫的擁有也值得了。審思為什么會有這種思想的出現,根源或許需要追溯到中國歷史的形成,由于父輩一代大多都有著艱苦的生活經歷,他們害怕貧窮,因此在教育子女時把財富與享樂放到優先位置,這樣的教育氛圍必然影響下一代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這也成為80 后一代其中的詬病之一—享樂主義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