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梅 楊紅
(吉林醫藥學院學生處,吉林吉林 132013)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
馮桂梅 楊紅
(吉林醫藥學院學生處,吉林吉林 132013)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全方位從事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職業倦怠作為一種職業傷害,職業倦怠正在影響著輔導員的健康發展。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分為客觀和主觀原因,在分析了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兩個方面原因的基礎上,分別從社會國家層面、高校層面以及輔導員自身三個方面來解決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輔導員 職業倦怠 成因 對策
近年來,高校的輔導員隊伍不穩定,人員流失嚴重,職業倦怠作為一種職業傷害,職業倦怠正在影響著輔導員的健康發展。因此,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原因,以及對于降低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提出解決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倦怠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fr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來的,并且應用于心理健康領域,美國學者maslach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份: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特指從事助人職業的工作者由于工作的要求,需要持續情感付出,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因各種矛盾沖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劇,最終導致的在情緒、情感和行動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狀態[1]。以往有研究表明教師是職業倦怠的多發人群,而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輔導員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質職業及倦怠更為明顯。
2.1 客觀原因
2.1.1 社會層面
(1)社會地位相對低下。輔導員雖然在高校工作,但卻是教師當中的弱勢群體,由于很多人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輔導員是誰都能做的工作,甚至把輔導員當成“高級保姆”。
(2)社會期望過高。國家把輔導員定義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對輔導員寄予很大的期望,可是實際工作中卻都是瑣碎的小事情。
(3)就業形勢。近些年來嚴峻的就業形勢,對高校的輔導員提出了特殊的考驗。
2.1.2 學校層面
(1)崗位職責不明確。在多數的高校中輔導員的崗位設置都相對比較混亂,缺少整體的規劃和具體的計劃,對輔導員的崗位亦沒有統一的界定,工作角色難以科學定位是導致輔導員隊伍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2]。
(2)考評和培訓機制不完善。很多高校沒有完善的考評機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沒有像其他任課教師那樣有相應完善的考核機制。高校自身沒有為輔導員量身定做適合的培訓,上級臨時有培訓除非有硬性規定才會派輔導員參加。
(3)管理機制不配套。管理機制不完善也是個重要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管理方面并沒有健全有效流動機制、完善的進修晉升機制,也沒有把輔導員隊伍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而扼殺了輔導員的積極性。
2.1.3 工作層面
(1)工作負荷超載。所有涉及到與學生有關的信息都要經過輔導員的上傳下達,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都非常緊急,影響了輔導員的身心健康。
(2)工作對象復雜。新時代的高校基本上都是90后,這個時代的大學生更具個性,使得輔導員在很多方面比如教育方式、信息優勢方面等逐漸處于劣勢。
(3)工作角色多元化。獎、貸、勤、住、助、補等凡是涉及到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工作都離不開輔導員。工作內容繁雜,某些高校的輔導員不僅要管理自己的班級,還要兼任院系的分團委書記,學辦主任,學生黨支部書記等等,角色很多,工作壓力很大 ,疲于應對。
(4)工作發展受限。很多高校由于不能給輔導員一個合理的定位,所以在輔導員的未來晉升上沒有長遠的打算,忽視了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
2.2 主觀原因
2.2.1 應對壓力方式
李紅等調查發現高校輔導員工作壓力應對被動策略對職業倦怠有預測作用控制點在輔導員工作壓力,應對策略和職業倦怠過程中起中介作用[3]。
2.2.2 價值觀——角色沖突 自身角色定位
輔導員瑣碎重復的工作和不被理解的現狀較難讓從事此工作的人有價值認同感。因此,輔導員隊伍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轉崗、調動、離職頻繁發生,很少有人愿意終生從事這項工作[4]。
2.2.3 個人經驗不足
很多輔導員都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于輔導員的工作經驗不是很豐富,對于90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還沒有明確的把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略顯經驗不足。
2.2.4 人格特點
有些高校輔導員缺乏對自己的合理認知,自信心不足,在遇到事情的事情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和優缺點,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2.2.5 教育效能感低
對于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在短期內是不可能馬上顯現出來的,容易降低職業興趣,導致輔導員的職業倦怠。
3.1 社會層面
提高輔導員的社會地位,從國家到高校都應該足夠重視輔導員的身心發展,為輔導員提供寬松的工作環境,減少社會對輔導員的壓力,從而減少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產生。
3.2 高校層面
高校要明確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提高輔導員報酬,明確考評機制,建立長期的培訓機制,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為輔導員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3.3 輔導員自身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自身要加強自我調節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提高自身的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系統,增強教育的效能感,這樣才會有利于開展學生工作,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更好的為大學生服務。
[1]唐德斌.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表現及成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2).
[2]陳琨.淺談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0,29.
[3]李紅,趙然,徐富明,李夏妍.控制點在輔導員工作壓力應對策略和職業倦怠間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2):207-209.
[4]劉菲.基于工作匹配理論的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14.
馮桂梅(1980—),女,吉林松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