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玢
摘 要:重視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消除心理陰影,使他們具備積極向上、勇攀中醫藥文化高峰的信心,是目前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醫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前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
(一)不同生源地學生的心理特點。中醫藥大學生經過激烈的高考角逐,步入了中醫藥院校這座“象牙塔”,在一項對中醫藥大學生報考專業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基于學生擇業因素,中醫藥院校農村生源要明顯多于城市生源。來自農村生源的學生普遍表現得樸實肯學,農村地區醫療條件差,農村生源學生想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家鄉的醫療狀況,學習動力足,學習毅力強。但不善于人際交往,敏感度比城市生源學生要高,在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時常表現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二)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中醫藥大學生在學習中醫藥文化過程中,常出現對新的學習方式和環境的不適應,面對浩瀚的中醫藥文化常感無從下手,加之中醫藥理論體系講究大同,哲學理念明顯、思維方法獨特,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勤學多思的學習方法。
(三)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特點。中醫藥院校普遍存在女生多于男生的現象,但男生職業發展前景要明顯優于女生,除了家庭、社會因素外,心理素質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許多調查表明,男女生在智力水平上相當,但男生心理素質優于女生,抗挫折、抗干擾能力強。女生特殊的生理構造及相對優越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備受老師、家長的寵愛與呵護,使她們在面對失敗與挫折時,不能悅納自我,容易產生自卑、焦慮心理,不良心境持續的時間比男生要長。
二、影響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初步“象牙塔”的適應性問題。中醫藥大學生自身角色的轉換帶來了相應的適應性問題。結束了中學階段的學習,剛剛進入大學的個體將面臨環境、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等多方面的根本性變化,醫學知識的枯燥,加之中學階段樹立的“大學是天堂”的錯誤價值觀,都給大學生帶來了適應性問題。
(二)步入“象牙塔”的人際交往問題。在當代社會家庭結構中,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一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對子女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對情感教育的忽視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觀,致使“小皇帝”、“小公主”在步入大學后,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不能正確處理自身需求與他人需求之間的關系,面對矛盾時,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三)處于“象牙塔”中的青春期問題。大學生活是青年成長的關鍵期,是步入成年期的關鍵階段,伴隨自身生理的成熟,加之對醫學知識的初步了解,對異性的好感產生的性意志、性理性不夠完善;對自身及家長身體狀況的擔憂心理;對自己的相貌、體態不美而不能悅納自我的心理;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壓力、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安心理等等。
(四)離開“象牙塔”前的學業與職業發展問題。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但部分大學生卻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動力過于功利性、學習中的挫敗經歷、對浩瀚中醫藥文化的恐懼,導致學業方面的問題。
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1)心理健康防護網人員培訓。每學期開展兩次心理健康防護網人員培訓,使培訓人員意識到自身責任,充分發揮其在班級的重要心理防護作用,增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2)團體素質訓練。每學期開展一次團體素質訓練,通過團體協作的訓練,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應變能力和集體合作能力,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增進彼此間的友誼、信任和理解,提升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的能力。(3)心理情景劇展演大賽。每學年舉辦一次心理情景劇展演大賽,以“5 25”心理健康教育日為契機,實施“心理陽光工程”,舉辦心理情景劇展演活動,通過學生演繹生活中的點滴,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學生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二)堅持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目前中醫藥高校普遍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學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位置,將心理危機干預列為重點。通過量表等手段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加強中醫藥院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
(三)堅持中醫藥大學生醫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中醫藥大學生課時多,學業負擔重,選擇中醫藥學專業就是選擇了吃苦耐勞、終身學習、不計名利、埋頭苦干。中醫藥大學生本科階段基本上都是在學習公共基礎和基礎理論課程,加之現代中醫藥學知識日新月異的發展,僅靠學生階段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而醫生特殊的工作性質也要求醫學生要有高尚的醫德。
(四)堅持專業教育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作為中醫藥文化傳承者的重要使命,是中醫藥大學生獲得祖國傳統醫學瑰寶的重要保證。中醫藥學知識的特殊性,要求學生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更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長春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注重學生臨床經驗的培養,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盡早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服務于人民,培養學生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