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燊浩
摘 要:在傳統的高校就業工作的課堂中呈現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于高校就業工作的工作者來說,挖掘其內在原因并力求改變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職責,同時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演變;發展趨勢
當代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結合了學生的就業水平,就業工作由封閉走向開放,就業工作輻射到課堂外,就業工作內容和空間也拓展到社會、網絡和現實生活中。在新時期,就業工作就不能只是簡單的就業,而是提升了他們認識社會的能力。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有利于改造廣大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對世界的認識,它也是引導和規范廣大大學生行為的行動指南。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演變的特點
一是高校就業工作具有系統化特點。在就業過程中,選擇了有針對性的高校就業工作專題進行開展,所有的就業工作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把當代大學生就業情況表現出來,增強了學生對當代就業工作的直觀性了解,提升了學生主動參與性。二是高校就業工作具有深入化特點。當代高校就業工作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為就業而就業,而是從就業工作中進行總結提煉和升華,從而上升到更高層面的對人本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高校就業工作以當前的教育理論為依托,注重挖掘時代元素,從傳統的為就業而就業轉變到有目的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生開展就業,實現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向。三是高校就業工作具有多元性。就業工作應當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第一,就業理念理念其實就是一個要塑造全面發展的“完美的人”的理念。這一理念下,大學生不應該對物質世界有所遮蔽,應該更多的以開放的人文精神,實現自身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完美統一,成為一個有責任、有修養的,一個完美的人,也就是說,就業理念本質是一個要賦予大學生內在價值提升的過程。第二,就業工作理念其實就是一個要還原于大學生完美世界的理念。就業理念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接受的知識教育必定是源自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本質的教育內容。成功的就業理念,既要讓大學生實現知行的合一,還要實現知識與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統一。第三,就業工作理念其實就是一個要具有現代社會氣息“合格大學生”、“優秀公民”。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就業理念的指導和引導。就業工作過程中,大學生逐步建立其共同的社會秩序理念,并在不斷的強化中塑造成為一種“公共”品質,這種公共品質為社會秩序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營造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和行為保障。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原因分析
(一)徹落實“以人為本”不夠。“以人為本”的方針政策指向與高校就業工作的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業工作理論就是為其服務的理論體系。現有的高校就業工作的出現的狀況之一就是形式主義嚴重,學校的就業工作理論灌輸沒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沒有真正的堅持運用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如果能考慮到學生現有時間段的學習效果,考慮到他們將來就業的能力,考慮到祖國的未來等,根本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二)堅持科學施教不夠。針對學生的就業,未來的社會和國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需要什么樣的目標對象,怎樣才能有效地實現,這些都是我們最應該關心和研究的基本問題。因此,大學只有通過堅持科學施教,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思想推崇下的高校就業工作的的主體性地位,這是貫徹就業工作理論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大學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努力促進大學學生充分享受政治民主權利所在。
(三)受教育者內在訴求體現不夠。要想全面、準確、科學地理解高校就業工作的,必須考慮到人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因素,說到底就是從就業工作理論視角去思考。改革開放帶來的一些不好的元素極易影響到當前思想和信念不太堅定的青少年一代,然而,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中國夢中需要大學生,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信念。理想人格是對他們極高的要求,需要就業工作工作者和大學雙方共同的努力。
三、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近期發展趨勢
新時期,大學就業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大學就業工作體系為大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樹立標準和依據。從近些年大學就業工作發展的情況來看,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就業工作的質量還存在嚴重的問題。當前,大學就業工作綜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就業工作體系,已經成為促進我國大學就業工作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構建一個的大學就業工作體系,是新時期大學就業工作發展的大課題和新課題。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指出,當前,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要務。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體系理應成為新時期大學就業工作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由于大學對就業工作的的重視,高校就業工作的的成果已經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為社會大眾廣為接受,讓就業工作的成果與廣大的學校師生和社會群眾發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鳴。
參考文獻:
[1] 帥之鷹,周慧,黎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彈性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6)
[2] 劉軍麗.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結構與就業彈性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