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層工作者,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優勢。本文在闡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必要性基礎上,提出了輔導員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應遵循的原則和實施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對策
1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意義
1.1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點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某種程度的應激事件或挫折,而個體無法處理所碰到的應激或挫折,所造成嚴重的心理失衡,嚴重者甚至有自殺企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指給處于心理危機之中的大學生提供有效幫助的應對策略,使其逐漸恢復心理平衡。大學生心理危機一般存在三個特點:第一,由重大生活事件引發,如親人死亡、情感嚴重受挫、學業屢遭不利等,第二,情緒困擾在一定時期持續存在,特定情況急性加重;第三,危機包含危險和機遇兩層含義,既指學生心理失衡的一種狀態,也可能是學生成長成熟的機會。輔導員在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時應把握好這些特點。
1.2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意義
首先,危機干預是及時救助危機當事者的重要手段。當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是,輔導員通過鼓勵宣泄、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上的孤獨感、無奈感,可以緩解和穩定由危機引發的焦慮或抑郁情緒。其次,可以幫助大學生重建新的心理防御機制。當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時,輔導員如及時采用有效的危機干預措施幫助學生渡過危機,并教會學生學會新的應對技巧和心理調適方法,學生不僅能在心理上恢復常態,并能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作出調整,克服不利于自身發展的思維和行為,建立新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具有更強的抗挫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危機干預可以維護校園的和諧秩序。每一個大學生都處在一個集體中,任何一個學生發生心理危機,都有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輔導員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避免了大范圍的混亂,保證了校園正常生活和學習秩序。
2輔導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應堅持原則
2.1生命至上原則
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的最終結果可能會導致生命的喪失,這對家庭、學校和社會都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輔導員應重視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生命主題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一些學生出現生命危險時,輔導員應盡所能挽救學生的生命,把損失降到最低。
2.2全面發展原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道德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有些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有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歸根到底是價值觀和認識論的偏差。因此,輔導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本著為學生全面發展、長遠發展的原則,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2.3共情原則
共情是心理咨詢的首要原則,也是影響心理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是一種真誠了解他人內心、體驗他人內心感受的能力。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堅持共情原則,應該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解決問題。共情原則既能促進輔導員理解、接納學生遇到的問題,加深穩定、和諧的師生關系,又能使學生感受到被接受、被理解,從而會敞開心扉進行表達,這本身也是心理治療的過程,會到達良好的效果。
2.4 適度保密原則
輔導員在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和幫助時,要把握好保護學生隱私和爭取同學協助的尺寸。對于學生不希望他人知道的秘密,輔導員應尊重學生的隱私,嚴守秘密,不要隨意談論或泄露學生的資料。如遇到需班級同學或家長幫助,輔導員應與當事學生講明事由,在征得當事者同意的情況下,在一定的范圍內可告知問題學生的情況,反之適得其反。但當學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或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下,輔導員可不再堅持保密原則,及時向學生家長、學校有關部門道明實情,獲得幫助。
3輔導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對策
3.1開展大學生心理篩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輔導員應在新生入學時借助測量工具開展心理篩查。通過心理問題篩查,能夠科學、有效的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對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進行跟蹤和幫助,進而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同時,通過心理問題篩查,建立完整的學生心理檔案,可幫助輔導員掌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規律,為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提供參考,從而提高工作的科學性。輔導員應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心理委員、學生黨團干部的積極作用,引導問題學生樹立健康理念,增強自我心理調試能力,形成和諧的班集體氛圍。
3.2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可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來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鑒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存在一定共性,輔導員可以適時的舉辦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論知識,又要教會學生處理問題、調試心理和管理壓力的技巧和方法;也可根據學生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坊,如“戰勝拖延癥工作坊”、“網蟲訓練營”等;結合主題教育和團學活動,營造健康活潑的人文氛圍。輔導員不僅要在班級和宿舍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應創造機會、搭建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生活體驗,增加社會閱歷,從而不斷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受挫里和社會適應能力。此外,針對當下的大學生是在網絡日寸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輔導員應積極開展網絡心理宣傳和教育,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
3.3配合家庭、學校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中,需要家庭、學校等多方的支持、配合與幫助。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家庭環境對人的人格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對于輔導員識別和診斷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輔導員應與學生家長建立常規聯系,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表現,與家長共同對問題學生進行監管。此外,輔導員還應與任課老師、宿舍管理員保持溝通,及時向他們了解并反映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以便行之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危機和心理疾病。
參考文獻:
[1]王慧琳.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6).
[2]楊微梅、黎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構探析》[J].《高教論壇》,2010(1)
作者簡介:方小英(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