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


摘 要:“城中不見樓、行人不見路”成為2013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新景象。伴隨霧霾天氣的增多,空氣質量的惡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其危害性。如何有效地抑制霧霾,減輕霧霾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影響已經成為當下最為關注的話題。該文從目前社會的熱點問題——霧霾入手,分析了霧霾出現的原因及對社會、人體的危害,提出了在可持續發展環境下,旅游業應對霧霾天氣的舉措,突出了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一個綠色、環保的社會的重要性。
關鍵詞:旅游 霧霾 可持續發展 低碳
中圖分類號:X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b)-0136-03
2013年“霧霾”橫掃中國境內的大部分地區。僅1月份,30個省市地區就經歷了4次霧霾過程,尤其在北京,只有5天陽光普照。而與之相對應的,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厲害的10個城市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在一片片愁云慘霧的情境中,想要在蔚藍的天空下、明媚的陽光中自由的呼吸成為了一種奢望,霧霾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談霾色變的噩夢。霧霾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空氣污染、健康問題,甚至對旅游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1 霧霾的產生及危害
1.1 霧霾的形成原因
霧霾天氣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狀態,籠統地表達了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超標的含量,而造成這種霧霾天氣的“元兇”就是PM2.5(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
霧霾的產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致使能源迅速損耗、人口高度密集、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等,而在冬季到來時北方地區供暖燃放的大量煙煤無疑使得本就不佳的天氣狀況更是雪上加霜。據統計發現,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的城市,在全國最大的500個城市里,僅有不足1%,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東部地區從北向南全都籠罩在一片霧霾中,而東北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區、長江三角洲更是重災區,山東也不能幸免。
如圖1所示,在1960年至2010年間,我國每年的霧霾天數平均為9天,不斷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特別是2004年以后得到更快的增長,達到了12~20天的年均值,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常量;而在2013年更是出現了26天霧霾的最高值。
1.2 霧霾的危害
(1)危害人們的健康,霧霾對人民生活最重要的影響在于傷害人們的身體。霾中的PM2.5成為最新的健康殺手。在外出活動時,污染的懸浮顆粒物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和肺部,從而引起諸如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長期處于這種環境還會誘發肺癌、心肌缺血及損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霧霾天氣將令北方居民平均減壽5.5年。
(2)污染空氣,霧霾天氣的出現是空氣污染的表征之一,是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將原本無形的空氣污染問題“現形”了。一旦出現陰霾天氣,城市上空的天氣往往會出現復合型與區域性污染現象,這種高頻發率、持續性的霧霾將空氣狀況變得越來越嚴峻,使得空氣質量越來越惡化,人們的生存空間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2013年中國從北向南、從西向東都籠罩在一片陰霾中,在全國61個監測城市,其中20個城市的空氣污染物的檢測數值超過300,即空氣污染達到了嚴重的程度(見表1)。
數據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2013年1月12日21時~22時更新數據。
(3)影響交通安全,中國海陸空的交通狀況因大范圍和長時間的霧霾天氣受到嚴重的影響。多個省份的高速公路被迫封閉;京滬的高鐵、動車被緊急“攔停”;不少機場因霧霾延遲起飛,滯留了大量的旅客;海上的輪船不允許航行。原因在于漫天的霧霾使得空氣中的能見度偏低,天氣狀況惡劣,造成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擾亂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4)抑制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只注重GDP的增長,忽視了生態環境,無異于飲鴆止渴。環境惡化雖可促發短期內產業的激增。但沒有一個投資者愿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進行大量投資,特別是需要用到當地生態資源的時候。從長遠來看勢必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首先,生態環境破壞,農作物無法得到生長所需要的充足的養分和能量,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和發育;其次因環境惡劣,國外旅游者止步,外匯自然也就縮水,旅游業的發展遭受沖擊。而煤和石油作為中國能源發展的立足之本,同時也是霧霾的罪魁禍首。尤其是煤,因其占到了能源的70%以上,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則是污染大氣的主要根源。一旦限制這些行業的發展,控制能源消耗,必將沖擊中國經濟的發展。所以霧霾的出現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仍然延續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入歷史的怪圈。
2 霧霾對旅游發展的影響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中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但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尤其是破紀錄的霧霾天氣同時使中國的旅游業面臨著巨大的沖擊。2013年的旅游數據統計,海外(包括香港和澳門)赴中國大陸旅游的游客(至少住宿1晚)人數比上年減少了3.5%,減至5569萬人。
邀請旅游者來“美麗中國”成為中國最新的旅游口號。但旅游專家莫里森說“美麗可以有許多不同欣賞方式,但現在有關污染特別是空氣污染的報道層出不窮,人家不會相信中國是百分百美麗”。在中國霧霾的陰影下,政府出臺的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收效甚微,預計對于歐美國家在中國的酒店業投資和國家發展計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的旅游業發展也勢必要為環境問題買單。
2.1 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上
北京的一家外企工作的員工表示旅游“過去只向往從沒去過的地方,現在則是去沒有霧霾的城市”。如今新鮮空氣成為了人們旅游的首要考慮因素。人們出游在選擇旅游目的地上更傾向于擁有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澄澈山水的風景名勝區。而東部霧霾嚴重的工業城市則漸漸被人們選擇忽視逃離。當全國各地籠罩在一片霧霾中時,云南還保有純凈的藍天白云,并呼吁全國人民到云南自由的呼吸,由此云南成為當下游人的首選之地。
2.2 對游客的出游人數上
霧霾中的空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健康易造成傷害,相關專家建議盡量減少在霧霾天的外出活動。這一點對旅游業的出游率帶來了不小的影響。2013年,北京頻繁遭遇霧霾,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國內旅游總人數比同期下降了8.9%,而入境旅游總人數也下降27.5%。同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旅游業也因大范圍的霧霾受到一定影響。在浙江千島湖邊的游船點上,從事游船經營的當地人表示,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雪天路滑,對生意影響都不大,但遇上大霧彌漫,游客就明顯減少。
3 霧霾與可持續發展
由布倫特蘭擔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提出了一份以“我們共同的未來”為標題的研究報告。“可持續發展”這一術語和口號在該報告中被正式提出,并就當前人類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作了系統而全面的評價。所謂“可持續發展”既要以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為目的,同時也要以不損害后代人為滿足其自身需要而進行發展的能力為原則[1]。
可持續發展概念在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致力于滿足當代及未來人類的需要;在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必須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在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說,強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得以有效保護。
但是霧霾的出現無疑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背道而馳,打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粉塵的排放、漫天的霧霾,使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何談滿足當代及未來人類的需要;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高污染產業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日趨惡化,何談維護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如果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將成為微不足道的數目增長;日益增多的霧霾天數,空氣質量前景堪憂,何談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環境污染將對整個國家造成傷害,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的巨大障礙,破壞了生態環境,損害了子孫后代的利益,留給他們的遺產只能是累積的環境債造就的千瘡百孔的國家,而不僅僅是優渥的生活。所以我們堅決避免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忽略了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使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達成人們的共識。
在經濟發展中,只有把“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宏觀經濟指標的先決性條件,其污染物的排放量才有可能控制在環境的可承載的范圍,才有可能逐漸消退長期過量排放累積而成的“霧霾”。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必須建立在宏觀層面、消費者層面的基礎上,才能使“霧霾”得到根本治理。
4 針對霧霾的旅游發展對策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直接目標是在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實現維護旅游環境質量與保證游客旅游質量之間的均衡。面對嚴峻的霧霾問題,為了保證游客高質量的旅游經歷,我們必須痛定思痛、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措施盡可能的消除霧霾給旅游帶來的不利影響。
(1)政府部門高層重視,地方政府積極配合,不管治標還是治本的方法將“治理霧霾”作為重中之重提上議事日程。不同地區應對霧霾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遼寧針對霧霾嚴重的城市開出了“霧霾罰單”,以罰促改;北京通過開展人工降雨等方式消減霧霾。現代人無止境向生態環境習慣性地索取來自于市場經濟為人們編織的一個美好的消費主義陷阱。既然要治理霧霾、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激勵或懲罰等方法來嚴格控制企業的經營及個人的行為。為了摘掉“霧都”的帽子,倫敦努力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洛杉磯也花費了50多年來擺脫霧霾的陰影,所以我們的努力任重道遠。
(2)旅游企業開發新的旅游產品,霧霾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鑒于霧霾天氣對外出旅游活動的限制,可以開發適用于室內開展的旅游活動及旅游景觀。如舉辦一些文化、藝術展覽,組織參觀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來提高人們的美學修養。
“霧鎖霾困”之下的無力感,使得人們對于城市生活越發厭倦,急于逃離喧囂的都市、擁擠的人群。人們渴望在“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舒適愜意中尋找自我、釋放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景區和旅行社打出了 “躲霧游”“好空氣游”“洗肺游”等宣傳口號,邀請人們在明凈的山水之間,聽著天籟,聞著芬芳,吃著自然之味,感受著大自然的美麗,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的契機。攜程以“暫別霧霾”為主題推出了旅游線路的特輯;而一些旅游城市則借助森林氧吧邀請游客體驗生態旅游項目。
(3)旅游部門加強環境質量監控的舉措,旅游城市及景區可以與氣象部門合作協調配合,及時預報霧霾的天氣狀況,尤其是景區可以對天氣狀況每隔2~3 h做一次更新,同時發布與旅游相關的信息[2]。導游除了為游客介紹旅游景點外,還要將介紹空氣質量上升為一種職業素養,作為其導游工作的義務。旅行社也要免費提供防霾口罩為有需求的游客。在霧霾天氣下與交通部門協作保障交通安全,在主要的旅游景區協助疏導交通,道路擁堵的地段幫助分流車輛、人群。尤其現在人們出行傾向于自駕游、自助游,良好的交通指引服務更容易贏得游客的青睞。
(4)企業與普通民眾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低碳生活。從企業方面來看,要嚴格遵循國家出臺的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增強企業環境治理,首先在生產源頭掐斷污染源,在生產的全過程中更要限制能源消耗、減少排放污染物,不斷創新向更環保的模式逐漸轉變。
從普通民眾方面來說,平時要樹立低碳環保的意識,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牙簽、筷子等,自覺維護公共衛生,不破壞自然環境。在出行時盡可能地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多乘坐公交車、改騎自行車;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節能、節電、減排,少用電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地球1 h”活動,有力地證明了人們對挽救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少燃煤,減少能源消耗,保護生存環境。低碳生活意味著人們追求更加健康、自然、安全的生活狀態。
5 結語
當霧霾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噩夢時,環境污染問題再次成為舉國熱議的沉重話題。2013年中國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同呼吸、共奮斗”,深刻的反映了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關切。該文通過對霧霾天氣的成因、危害進行剖析與研究,探討了霧霾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指出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了旅游發展的應對之策,實現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合理的建議。
治理霧霾,徹底改變環境污染的狀況,讓人們可以自由的呼吸,讓清新的空氣充斥在我們身邊,將是一場任重道遠的持久戰。但只要我們有呵護生態環境的決心,政府及企業的有力支撐,社會大眾的以身作則、積極配合,必將還我們一個天藍水清,山明水秀、云卷云舒的生存空間,必將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23-325.
[2] 左登基.霧霾天影響旅游目的地選擇[N].中國旅游報,2013-10-28(8).
[3] 辛向陽.霧霾中的明媚云南[N].云南日報,2013-12-13(2).
[4] 天津經濟課題組.根治霧霾刻不容緩[J].天津經濟,2013(3):39-46.
[5] 宋瑞.當旅游遭遇霧霾,我們該如何行動[N].中國旅游報,2014-02-28(2).
[6] 張小曳,孫俊英,王亞強,等.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學通報,2013(13):1178-1187.
[7] 百度百科.霧霾天氣.網絡資源[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fbtbaG27uLUAiTt6fvc-qF2gYWOwsNQ4YOVCMlbgxcM3O5PHH2h52bBw_EYwT6w.
[8] 張建忠,孫瑾,繆宇鵬.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14(1):16-21.
[9] 羅琳.貴州鄉村旅游的民族特色開發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