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士華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個性心理學的創始人奧爾波特,把個人心理特質區分為三個重疊交叉的層次,即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主要特質(central trait)和次要特質(secondary-trait)。首要特質在個性結構中處于支配地位,影響一個人的全部行為;主要特質雖不像首要特質那樣對行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為的決定因素;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是個體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現出來。[1]在這種個性心理學的指向之下,首要特質和主要特質支配著人的行為,把每一個個體區別開來,使個性形成,使健康人格與病態人格辨別開來。具有健康心態的個體會情緒飽滿,會對生活抱著一種激情,始終有拼搏向上的意識,他會把個性中積極的首要特質發揮到極致。因此,美國現代心理學家舒爾茲認為:“健康的人們,對于多樣化、對于新鮮的事件和挑戰具有持續不斷的需要。他們拋開例行公事而追求新的經驗。他們進行冒險并探索新事物。所有這些活動都引起緊張。然而,奧爾波特認為只有通過這種緊張創造的經驗和冒險,人才能成長?!盵2]
基于“幻想”與“冒險”之間的心理學關聯,美國導演提姆·波頓采用魔幻主義風格,在超凡的想象力和明亮的童心下拍攝了影片《大魚》。導演提姆·波頓用一個關于大魚的神奇傳說,把父子兩代人的生活與個性沖突糾合在一起,并向觀眾灌輸著他童話般的成長理念。影片中的父親愛德華·布魯最大的愛好就是制造傳奇,他用一生到處宣講自己的傳奇故事,而個性與之相反的兒子威爾常常會對父親的這種舉動感到難堪,成年后的威爾向父親的故事內容提出強烈質疑,他想讓父親放棄那些無聊的“童話”,回到真實的生活里來。于是父子二人的沖突就此展開,并產生了長達3年的積怨。其實,這就是一場個性的沖突,如果將這對父子放置于個性心理學的視閾之下,父子二人的矛盾根源完全可以歸結于二人個性中的首要特質、主要特質的差異,或者說,個性特質的差異導致了父子二人的不兼容性。

電影《大魚》劇照
根據上述奧爾波特的個性理論,《大魚》中的父親愛德華具有的首要特質應當是“幻想”。從心理學意義上來看,“幻想”是由個人愿望或社會需要而形成的一種創造型想象,也是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積極的、符合現實生活發展規律的幻想,形成了人們美好的理想境界和正確行為的先導,把人們帶向了成功之路。[3]愛德華就是這樣的人,生活中的愛德華只是一個普通的玩具推銷商,他長年在外面推銷產品,經歷過各種事情,卻沒有一樣具有傳奇價值,因此他對自己的人生不夠滿意。所以利用積極而浪漫的“幻想”,愛德華把自己的生活場景升華了,他先是把家鄉一條平凡的河流里制造出一條巨大的魚,并幻想了用特殊的誘餌去釣取大魚、大魚吞下了他的結婚戒指又被迫吐回來的離奇情節。其實,這條大魚既是愛德華浪漫精神的化身,也是愛德華人生的轉折點。正是在這條大魚的啟發下,愛德華產生了對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堅持認為:“一條魚之所以不被人釣到,是因它有著特殊的材質?!薄敖痿~呆在小魚缸里永遠不會變大。若有更多空間,它們將會數倍化成長?!痹趷鄣氯A哲學式的闡釋中,“大魚”這個幻想中的產物與現實有了切實的聯系,隨后出現在愛德華傳奇中的巨人、狼人老板、連體雙胞胎、美人魚和世外桃源的生活,更把愛德華的一生裝飾成了一場精美的童話。
當一個人從“幻想”進入到“行動”階段時,他心中的“幻想”就會轉變為冒險,產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冒險行動。當“大魚”的故事彌漫于整個小鎮時,愛德華的幻想又進入到了下一個層次,他要去尋求更大的冒險空間。在“對我而言,這個小鎮容不下我的雄心壯志”的幻想之下,在經歷了“我的野心比我的身體長得快”的3年等待之后,愛德華決心走出小鎮,看看外面的世界。雖然愛德華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但憑著“幻想”特質和冒險行動,愛德華先是闖進滿是毒蛇、蜘蛛、流沙的沼澤,勇敢地面對黑色女巫和關于自己生命的預言;又勇敢地走進了巨人山洞,獨自穿過從來沒人敢走的黑森林,見識了世外桃源豐都鎮。豐都鎮雖然安逸、平靜,但卻不是愛德華想要的冒險生活,因為他堅信:“事情越艱難,最后越能取得豐厚的果實?!庇谑菒鄣氯A又離開豐都鎮,最終在馬戲團里渡過了艱苦的日子,并歷盡艱辛找到了自己的愛情,這樣的結局,才是愛德華希望得到的童話式結局。
很顯然,在“幻想與冒險”的反面站著的是“現實與平靜”,“現實”的定義內涵為即時的質量空間分布,所以或稱“現實”是“即時物”,指的是當前存在著的所有客觀實際?!艾F實”是沉靜而踏實的,它拒絕與真實有距離,它要求事件的真實合法與本來面目。而“現實與平靜”就是《大魚》中兒子威爾的個性首要特質,威爾在精神上永遠站在父親愛德華的反方向,他不喜歡幻想與冒險,不喜歡無處不在的故事,也不喜歡父親把自己編進他的童話里。其實威爾的心理代表著大多數人的心態,在現實生活里,“現實”以完全物質化的形式出現,它可以是一所有著白籬笆的小院子,也可以是一份足以養家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玩具商銷售額的多少,“現實”里沒有“幻想”的空間,這就是“現實”的殘酷。在“現實”的壓迫下,生活變得沉重,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乏味、枯燥、壓抑。習慣被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包圍的人們,早就給高貴的靈魂套上了物質的尺碼,曾經在生活里游弋著的那條幻想式的大魚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代它的是嚴密的邏輯、合理的推論、中規中矩的社會規范與限制人想象力的時空。威爾就是站在現實版的物質立場上,對父親的“幻想”提出質疑。他不相信身為平常人的父親會有那么多的傳奇經歷,他一直堅持認為父親偏執于講故事的愛好傷害了他的尊嚴。在威爾的評判標準里,只有“真實”才是讓人信服的東西。因此威爾用“冰山”來比喻父親的經歷:“你知道‘冰山’嗎?‘冰山’的意思就是說,事情只有一成真相露出表面,而其余九成都難覓蹤跡。我看不到真實的你,我無法了解你。”而父親卻針鋒相對地回答:“看不出是你的錯,錯不在我?!?/p>
因此,威爾從青年時代起積累起來的對父親的反感和厭煩,終于造成了在威爾婚禮上的總爆發,結果是父子反目,3年不通消息。這就是父親與兒子個性特質難以相容的集中反映。然而就在威爾拼命否定父親的傳奇經歷時,威爾卻又時時發現許多證據證明父親故事的真實性。比如在清掃家中的游泳池時,威爾意外地看到游泳池里竟然出現一條大魚,比如在閣樓里收拾舊物時,威爾竟然發現了父親的陣亡通知書、豐都鎮的委托書等;比如在父親的葬禮上,出現了父親故事里的巨人、雙頭美女、馬戲團老板、豐都鎮的居民、軍營里的伙伴等真實的人物,似乎在說明父親的故事并不完全屬于虛構。對于這些離奇荒誕的細節,導演并不做任何解釋,他只是想提示觀眾,從心理學的意義上看,真實與浪漫、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距離并不遠,只要你愿意打開心靈去展開奇思妙想,平庸的生活同樣充滿了光彩。
在浪漫與現實、幻想與真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空跨度,所以會時刻產生沖突,要使兩種個性最終兼容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態勢,并產生以幻想為主體的強磁場,就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介入?!洞篝~》的主角愛德華是具有極強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在家鄉,愛德華用自己的故事征服了全鎮的居民,在外地,愛德華可以迅速地抓住一切轉瞬即逝的機遇,在陌生的城市很快找到朋友和知已??墒怯忠驗閻鄣氯A將自己的一生過于傳奇化,違反了現實社會的“真實性”原則,會涉及到各種人際關系(盡管沒傷害過任何人),所以置疑之聲也會傳來,兒子威爾作為這方面意見的代表,他堅持認為父親所說的一切“是謊言”“是哄5歲孩子的”。這說明遠離現實的幻想需要有空間與時間的張力,而社會對任何一種個性的評判都需要有道德力量的支持,需要公眾的理解與認同。
于是,影片里的另外一種人群出現了,他們由班奈醫生、桑德拉(威爾母親)、喬瑟芬(威爾妻子)等組成,他們與愛德華的幻想與浪漫的個性基調形成了呼應。作為愛德華的私人醫生,班奈非常了解愛德華的個性和生平,當威爾不滿意父親編出的關于自己出生的傳奇時,班奈醫生告訴他真實的情況是“你父親當時沒有在家,是鄰居將你媽媽送到了醫院”。與父親編出來的“威爾出生的那天我用金戒指釣到了大魚”的童話相比,這真實版本的確平庸無趣讓人失望,難怪連威爾臉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難怪班奈醫生也會說:“你認為哪種版本好,我一直喜歡那個虛構的版本?!薄洞篝~》中的愛德華一直游走幻想與現實之間,他把握著現實的一切機會(離鄉、尋找、愛情、參軍、工作),也不放過一切幻想的可能。成長的煩惱、創業的傷痛、愛情的堅貞、生與死的淡定,生命從激情狂飆到淡泊寧靜,窮盡了愛德華一生的年華,也寄托了愛德華烏托邦式的浪漫。在一個個故事的誕生中,愛德華實現了對妻子的諾言(一座有白色籬笆的小房子),也實現了自己的幻想(將所有的人編進故事里),他用幻想填充著現實,也用現實印證著幻想,最終完成了自己既腳踏實地的工作、又幻想浪漫地活著的人生宗旨。當威爾終于靜下心尋訪父親的一生,并在豐都鎮上聽說了父親青年時代的真實經歷時,威爾理解了父親對家庭的責任心,當然也理解了父親式的“幻想與冒險”。正是這一段尋找,扭轉了影片的魔幻現實主義基調,使得《大魚》有了現實主義意義:“幻想”是對平庸生活的背叛,是對人生的重新設計,也是一種積極面對殘酷現實的最好態度。當人無法忍受生活的無趣時,“幻想”成功地將其擺渡到花團錦簇之地,讓他在平庸之中同樣享受世界的繁華。最終,愛德華的“幻想”個性感染了威爾,威爾學習著父親的幻想模式,成為父親傳奇的續接者。影片用威爾懷抱父親放進河流,讓父親重新成為一條大魚的浪漫結尾,升華著父子二人的個性,描述出“幻想”與“浪漫”之間的成功對接。如果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來評論,這就是威爾個性中的“次要特質”的“幻想”成份開始顯現,威爾的“次要特質”在父親精神的激勵之下呈顯性特征,父子二人的個性才有了融合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幻想”雖然不是現實,但它作為一個非現實形象體系,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生動的可感性。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沉淀,“幻想”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觀念與內部結構關系,形成了它的一套超時空觀念?!盎孟搿蓖ㄟ^“輪回轉世”的方法將個體生命無限延伸,將個人經驗作為一種預言或具有歷史感和哲學深度的寓意,化為永恒的浪漫。這就是“幻想”的魔力與《大魚》的主題。在影片《大魚》里,導演提姆·波頓是在通過“幻想”告訴觀眾:不要在意你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如果能以童話般的率真去面對那些平凡的事情,你的人生就可以絢麗得如童話,優美得如詩篇,精彩得如電影,“幻想”個性是尋求幸福生活的法寶之一。
[1]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
[2]舒爾茲.成長心理學新知文庫[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22-45.
[3]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