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錦鳳
《莫比·迪克》創作完成于1851年,由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著。小說題材比較特別,選取了捕鯨業這一背景,主要講述捕鯨船與一條白鯨之間發生的冒險故事。小說出版70年后,《莫比·迪克》開始受到人們喜愛,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作者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中聲名鵲起。此后,好萊塢看重了小說的潛力,1956將其改編為電影《白鯨》,1998 年再次進行了改編翻拍名為《白鯨記》。2010年、2011年俄羅斯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與英國導演邁克·巴克,分別將小說《莫比·迪克》又兩次搬上大熒幕(改編的電影《白鯨記》)。本文主要立足此部電影,對小說《莫比·迪克》與電影《白鯨記》之間文本與視覺藝術的互動進行探討。
在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著名作家中,赫爾曼·麥爾維爾便是其中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出生于家境貧寒之家,一生中從事過多種職業,除農夫、職員、教師外,赫爾曼·麥爾維爾還做過水手、海軍等,后開始文學創作并成為小說家。根據他自身在海上的一些經歷,赫爾曼·麥爾維爾創作了美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史詩小說《莫比·迪克》。《莫比·迪克》寫成時間在1851年,但出版后并未得到人們關注,赫爾曼·麥爾維爾默默無聞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1920年,好萊塢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白鯨記》大熱,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價值才被發現和認可,吸引了無數讀者。

電影《白鯨記》劇照
《莫比·迪克》從故事結構上來說,其實并不復雜,這部小說的題材為海上捕鯨業。在這一行業背景中,“裴龐德號”捕鯨船的船長亞哈由于被一條被命名為“莫比·迪克”的大白鯨咬斷了一條腿而懷恨在心,下定決心要實施捕殺“莫比·迪克”的計劃。船長亞哈帶領全體船員,展開了捕殺“莫比·迪克”的歷程。南太平洋中這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是全書的焦點所在。小說中的亞哈船長聰明又自大,在一次航行中由于捕捉莫比·迪克被其咬掉了一條腿,在聘請了以實瑪利、魁魁格等人后,捕鯨船開始起航,在亞哈船長的指揮下對莫比·迪克進行了全球追蹤并最終發現了它。經過3天的緊追,船員們終于刺中了莫比·迪克,但莫比·迪克非同一般的頑強和狡猾,在奮起反擊之下將小艇咬碎并將大船撞沉。莫比·迪克拖著捕鯨船游開時,繩子套住了船長亞哈,亞哈被活活絞死,除了一個名叫以實瑪利的船員借助棺材改制的救生浮子逃出并保住性命外,其他所有船員均在大海中喪生。整部小說的敘事,即以存活下來的水手以實瑪利的視角來自述展開。
《莫比·迪克》看似一部海洋冒險小說,但其中不僅充滿了隱喻象征,而且充滿了探求未知的勇氣,因此被好萊塢看重并不斷地改編為電影。捕鯨業的習俗在《莫比·迪克》這部小說的篇幅中,占據了將近一半。其中除了涉及了與鯨魚有關的文學、藝術,同時對鯨魚的生理構造等進行了描述,比如書中指出無法止血是鯨魚的最大特點,鯨魚噴出的水其實是有溫度的等。同時,在小說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如何屠宰鯨類并制作鯨油、龍涎香,此外在小說中還提到了藍鯨,以及藍鯨為什么被人們稱之為硫磺底。除了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莫比·迪克》還可以說是一部關于捕鯨的百科全書。
《莫比·迪克》出版之后一直處于被人們所遺忘的狀態,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好萊塢立足文本故事框架將其改編為電影《白鯨記》。不過為了滿足當時觀眾對英雄主義的心理需求,當時所拍攝的兩部電影均對小說進行了較大改編。在這兩部電影中,均以船長殺死了莫比·迪克并與愛人重聚為結局。兩部電影問世之后,人們對原著小說《莫比·迪克》產生了極大興趣,但看到原著小說后人們才發現電影與原小說的差異如此之大,電影所呈現的浪漫與刺激在小說中根本找尋不到。當人們走進原著小說并用新的視角對這部小說加以審視時,才發現《莫比·迪克》原小說中蘊含著電影所不具備的開掘不盡的藝術價值。《莫比·迪克》整體看起來是一部以航海故事為本體的游記,而深層次地去審視時又會發現它也可以是一部寓言、捕鯨傳說,另外這部小說還可以作為一部有關鯨魚與捕鯨的百科全書。《莫比·迪克》小說的多維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此后多次被改變成電影,甚至還被改編為電視劇。這些由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對小說作出了一些改動,文本與視覺藝術的互動,摩擦出一些新的火花。
2010年上映的《白鯨記》版本,以實馬利不再是小說中那個幸存的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整個故事的重要人物。電影所采用的視角不再是個人視角,而是無所不知的全能視角,在電影一開始原著中的人物就已經陸續登場,而電影中所有人物的登場,則花費了小說中較長的篇幅。電影中的編劇對旁白和對話夾雜的方式加以采用,在電影的開始就安排了黑人小伙皮普的出現,當時的皮普正在受主人的鞭打,是以實馬利救了他。被救出的皮普,與以實馬利共同上了馬車,“叫我以實馬利吧”這句在原著小說文本中最為著名的開場白由此引出,這一事件之后影片故事的發生地點、時間以及事件源起一一被引出。在事件發生的同時電影的旁白始終在進行,展開了船長哈伯捕捉鯨魚的想法。相比1956年將小說第一句作為電影開場旁白,2010年版的《白鯨記》將電影開始部分的旁白選定為小說中第一章最后一句話。原小說文本中議論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大量篇幅被投入在獨白中,敘事主線進程一定程度地受到了阻礙。電影為了使故事推進更加合理,將小說中的獨白大量刪除或改編為對話,與原著差異較大。
除了語言方面,2010年版電影中對原著小說的故事背景與中間情節也做了極大改編。從其電影的框架來說,該部電影可以被稱為再構思型影片。電影的演繹與原著情節完全背離,但故事結構和人物則仍然立足小說框架,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將小說中的時空背景轉換為觀眾所熟知的時代。這種時空的巨大反差,能夠帶給觀眾巨大的心理震撼,使觀眾體會到電影藝術的迷人魅力。原著中的故事背景發生于19世紀,而電影中則將其背景轉移到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期。原著中故事情節與人物在場景的變化中,也必須隨之有所變化。捕鯨行業在19世紀來說屬于十分發達的行業,但進入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捕鯨行業已經逐漸沒落,且生態保護的提倡將捕鯨納入了違法的范疇。正是如此,捕鯨船在這部電影中被改為核潛艇。電影將發生時間選擇在1969年,哈伯在潛艇中對蘇聯海域的核軍備進行探測時受到一條白鯨的攻擊并失去了一條腿。40年后,當時的哈伯已經成為美國海軍第三艦隊艦長,鑒于白鯨所帶來的各種破壞,他帶上自己精心改良的核潛艇決心去向那只白鯨尋仇。為了使船員們極大限度地服從艦長執行攻擊白鯨的行動,電影中將白鯨的破壞力夸大,指出這條白鯨已經使無數的生命在海底喪失,從而煽動所有船員共同消滅莫比·迪克的決心。電影中哈伯的形象被樹立為伸張正義的公眾英雄,一改小說中的偏執形象,不過其他主要角色在電影中均被削弱,缺乏小說中的立體特色。
原著小說中各個人物都有明顯沖突,正是這些沖突的存在所有人物形象才得以鮮明地構建出來。原著中的沖突除了船長與大副之間外,還存在于船長與以實馬利等人之間,同時在小說開頭營造了許多不詳的征兆及寓言,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捕鯨行為仍然一步步進行,也奠定了小說不可避免的沖突感。但在電影中,與艦長復仇意識相矛盾的只有米歇兒博士,米歇兒博士是電影種改編加入的女性角色,站在生態保護主義的代言人立場上來阻止艦長實施該項計劃。不過隨著白鯨破壞力的逐漸增強,艦長和船員將所有矛盾指向白鯨,并認為其實威脅美國海軍安全的隱患,在眾志成城之下電影中的戲劇性沖突和懸念比之小說大大減少,也明顯減弱了這部電影的內在張力。另外,進入20世紀后,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為無神論,而當時小說的寫作時代則賦予了白鯨豐富的隱喻含義,在這部影片中這些隱喻含義被大幅度削減。由于原著豐富底蘊的失去,這部電影的主題變為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其實電影創作者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接近原著,使電影不至于完全偏離原著小說,導演對原著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了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電影結尾處導演安排了艦長哈伯撿起形木頭的場景,哈伯將木頭兩旁的十字削去使其成為自己的假腿,再一次展開了向莫比·迪克的最后進擊。閱讀了小說原文本的觀看者,就能夠很容易理解電影中的這一墓,是電影對小說中宗教含義折射。哈伯削去十字的舉動,也是小說中船長一直忤逆小說中宗教元素與寓言的體現。

電影《白鯨記》劇照
從小說到電影,不僅會使小說時代背景有所改變,甚至還可能會改變小說原本的主題。文本與視覺藝術的互動,往往要以視覺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為主。電影視覺藝術對小說文本的呈現,可以引導人們重新回歸文本,對原著有更多的了解。小說與電影藝術性質本身就不同,電影對小說的呈現必然會改變一些內容。但隨著電影敘事與電影表達力的不斷完善和提升,電影改編的成功與否已經不再將忠實于原著作為絕對標準,幾乎所有的電影改編都是文本與視覺藝術互動過程中對文本的重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