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巍
跨文化傳播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性,美劇與韓劇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不同,其依據互聯網新興的媒介,成為一種“以網絡為根據地、以光碟銷售為強大后備的灰色流行方式”。[1]并有學者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得出一個結果,認為看美劇這一行為是“時尚文化和精英消遣的發展新趨勢”。[2]足以可見,在跨文化語境中,美劇傳播的價值和意義,本文以《生活大爆炸》為例,主要從注重主體情感、追求本真的生活態度、普世價值觀的共鳴、個人主義的生活追求這四方面探索美劇的價值;同時也認識到以“霸權主義”為核心的美劇,其在中國受到熱捧帶來的問題,旨在強調中國本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融合、發展和變遷。[3]在這兩個層面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了“文化接近”和“文化折扣”。美國學者Staubahaar 提出“文化接近”旨在說明大眾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要想實現外來文化的傳播,就要保證與本地文化的契合,和本地文化相兼容,這樣才能更利于外來文化的傳播,韓劇在我國的傳播走的就是這條路線。1998年Hoskins和Mirus 提出了“文化折扣”是指一種文化在其本土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到其他地方,由于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等等因素的影響,別國的觀眾很難認同外來文化價值觀念、信仰、制度和行為方式等等。似乎美劇的傳播是“文化折扣”的代表,中西文化差異很大,西方文化信仰上帝,中國主張天人合一;西方重法制輕禮制,東方重禮制輕法制;西方注重個人意識;中國強調集體意識。但事實證明,中西文化之間巨大的差異,并沒有削弱美劇在中國的傳播,反而受到國內高素質、高學歷,特別是大學生的追捧。

美劇《生活大爆炸》(第八季)海報
布賴恩·斯皮茨伯格在《跨文化傳播能力的一種模式》一書中,從個人系統、情節和關系系統建構了跨文化傳播的模式分析了不同文化交流時兩者之間影響互動以及互動的效果。為了系統地、清晰地闡釋在跨文化傳播中美劇存在的價值,在借鑒布賴恩﹒斯皮茨伯格的分析模式的合理之處,我從主體情感、生活態度、普世價值觀、個人主義的生活追求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產生了距離美感,使得美劇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
由于分析文本的需要,將美劇置于跨文化傳播理論中進行研究,但跨文化傳播并不是美劇目的。任何一個影視作品、藝術作品肯定都會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盡管文化、制度、環境等不同,但其為人生、主體情感、人性等方面都是相通的,這也是美劇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基礎。
《生活大爆炸》的劇情是以完全不懂科學的佩妮與科學家萊納德情感發展為主線,以四位性格迥異的科學家之間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甚至有些不切實際,個性也各具特色。謝爾頓絕頂聰明但很偏執,又完全不懂人情世故;萊納德憨厚、親切,個性比較成熟;印度的拉杰比較害羞、不善于交際,同時內心又很悶騷;霍華德外表看似猥瑣,其實內心非常的簡單、單純。他們在生活中注重自己的情感,甚至在我們看起來不應該表現出來的情感,他們也會很自然地流露。如霍華德得到了一份工作考核的機會,其他三人雖然非常開心,但內心之中不由產生了嫉妒心,他們并沒有為保全朋友的利益幫助霍華德,而有意無意地說了他很多的缺點,致使他失去了考核的機會,事后又覺得非常抱歉,霍華德雖然生氣,但最終又成為了好朋友共處一室。在我們的文化中,背后說別人不是,導致別人失去某個機會,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但從人類的內心情感來分析,三個好朋友的心理反映和不良情感實屬正常。
《生活大爆炸》反映了美國的通俗文化,突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帶來了勇敢、奔放的自由精神,直面生活對本真的樣子,用最真實的態度處理生活中的瑣事。青年人這一年齡段渴望接觸外面的世界、好奇西方文化,自然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而且他們受到多元文化熏陶對自由、本真、不受拘束的生活態度非常向往,這給美劇跨文化傳播奠定了社會基礎。
一般情況下,高智商的青年人,都不喜歡戶外的活動,只喜歡宅在家里,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一成不變;他們喜歡模仿影視劇中的人物和情節,不擅長處理人情世故,做最真實的自己。《生活大爆炸》中將四位男主角刻畫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恰恰就是現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盡管很多人智商不高,專業也不夠好,但他們同樣喜歡宅在家里、宿舍,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這就是年輕人對本真的生活狀態,也是他們這一段的生活態度。
同時在該劇中看到了美國人對生活的態度,他們不去追求名車豪宅、不去渴望奢侈品等物質的回報,他們渴望的是成功,渴望是輕松、舒適毫無壓力地享受生活,這是人類最本能的心里需求;他們在專業、工作事業方面,精益求精,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生活方面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放下包袱享受生活是他們的目標,也是最本真的生活態度。
不僅僅是《生活大爆炸》,任何一部美劇都離不開對友情、親情、愛情的表達,都不可能脫離生活,而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故事,用以小見大的方式折射出普世價值觀,關照人性。
《生活大爆炸》中毫無科學細胞的佩妮懷揣著不切實際的明星夢,而為了生活又不得已在餐廳做服務員,理想與現實天壤之別,致使其生活經常處于混亂中。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這樣的女孩與科學家之間不會有交集,但該劇用一種幽默、娛樂的方式,將她與科學家的生活產生交集,安排她與萊納德戀愛,告訴觀眾愛情是不分地位、名利、家境等外在條件,而是兩個人感情是否產生感情,給當下中國社會中出現了拜金主義戀愛觀、婚姻觀注入一劑清新劑,鼓勵男女雙方只要在感情中享受到快樂,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不僅愛情如此,在友情方面的展現也是該劇的重要情節,如霍華德被選為棒球隊的一員,準備參加比賽在家對著電視機練習投球的動作,其他三人和佩妮坐在沙發上觀看,拉杰是個原本害羞的人,在霍華德練習時在一旁哄鬧,謝爾頓也在幫著拉杰一起鬧騰,讓觀眾不禁羨慕這幾位個性獨特的青年人之間的友情,既互損又互相照顧、互相幫助。
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標志,美國道德倫理鼓勵個人在不妨礙別人的價值體系的前提下,可以追求自己認為有益的事物。[4]在劇中謝爾頓是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情商與智商徹底決裂,說話也會最毒、最幽默,但其在專業研究方便是國內頂尖,劇中也有不少其研究相關物理實驗的情節,體現了專業領域的不斷超越,不斷地挑戰自己的精神,這種精神與中國當前大部分年輕人個性張揚、高調,生活中追求超越的心理需求相契合。可以說,絕大多數美劇中強調了個人奮斗的精神,激發年輕人關注現實,培養邏輯思維甚至思考人生,這比兒女情長、倫理道德說教的國產劇,卿卿我我的韓劇更深入年輕人的心,也是積極向上的年輕人生活追求的目標。
尊重個體,彰顯自我是美國文化的典型表現之一,其注重情感的宣泄、追求本真的生活態度、普世價值觀等是西方理性主義法則和探索世界的科學精神外化的文化表現,這些文化表現始終貫穿美劇的始終,不僅僅是《生活大爆炸》此類的戲劇節目,犯罪劇、醫療劇、恐怖劇、生活劇等等具有這樣的特征。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征,美劇在當下跨文化的傳播中成為“時尚文化和精英消遣”的新趨勢,觀看美劇成為高智商、高質量的休閑方式,自然讓觀看美劇的群體產生一種潛在的心理優勢。而且,確實美劇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尤其符合年輕人追求個人主義,渴望被尊重,彰顯自我,注重主體情感。
美劇受到中國年輕人的喜歡,其傳播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對我國電視劇的題材選擇、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我國電視劇在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還肩負著宣傳教化的社會責任,勢必會造成嚴肅性削弱了電視節目的娛樂性。但美國文化從本質上來講帶有霸權性質,意大利早期思想家葛蘭西提出西文化霸權主義:“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竭盡全力向其他國家灌輸自己的思想文化和價值理念,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力滲透到其它國家,試圖構建一個以西方意識形態為主導的世界文化體系。”[5]學過世界史、世界藝術史的人們,都知道這些書中講述基本是西方的歷史,西方的藝術史,其他地域、國家只是略帶提及,霸權文化性質十分明顯。
雖然后殖民時代通過武力赤裸裸地進行文化霸權主義侵略已退出歷史舞臺,在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的傳播似乎科學的、公正的,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發展、交流的必然要求,但是全世界都清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未停止稱霸世界的腳步和野心。近日來,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一直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發布有損中國維護國家領土安全的形象,其實菲律賓、越南等國有何實力在南海制造事端,正是因為美國在其背后撐腰、為其出謀劃策對抗中國。
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下的美劇,實則是一種更為隱蔽、更為可怕的文化霸權主義,他借助互聯網傳播渠道,慢慢地滲透到中國觀眾的心里,潛移默地使其接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化,進而上升到社會意識形態的控制達到其目的。雖然當前美劇在中國只是小眾范圍的傳播,但其接受群體都是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的群體,他們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支柱。因此,我們應該及早地看到,美劇的本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的文化符號,其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取向對觀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腐蝕性,也影響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而且,隨著美劇熱溫度不斷高升,國內不少電視劇一味地模仿美劇,如《家有兒女》模仿了美劇《成長的煩惱》,《好想好想談戀愛》模仿了美劇《欲望都市》等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我們必須要處理好跨文化傳播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應該重視本土文化的發展。
在國際交流中,文化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當前,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都提倡文化的發展,特別重視本土文化的發展和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如韓國為專門支持本土電視劇生產,成立了“韓國文化發展所”;法國為保護法語文化,通過限制英語,成立法語聯盟等等。發展本土文化不僅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也是面對美國文化進行大舉滲透的當下,各國都在積極地應對美國文化的侵犯,致力于保護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產業,我國在這一方面應該敲響警鐘,借鑒別國有益的經驗,努力發展本土文化的電視劇,在本土文化上進行創新,拍攝出中國觀眾喜愛的電視劇。與此同時,各個國家都要本著和平共處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都應該建立健康、良好的關系,只有在平等、獨立無不良目的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跨文化傳播的優勢,實現文化的多元發展。
[1]史歷峰.美國電視劇網途搶灘中國[J].新聞愛好者,2007(2):16.
[2]鄭瀟.中國大學生對美國電視劇的收視調查和分析[J].新學術,2008(2):222.
[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14.
[4]李法寶.建構影視美學陌生化與熟悉度的統一[J].文藝爭鳴,2009(1):24-26.
[5]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4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