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玥
(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我國對宜居城市的研究起始于1990年代的居住環境評價研究。在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我國首次提出了要將“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發展中的創新型目標。作者收集了成都市主要五個城區在2012年的基于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下的社會統計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去分析比較在2012年,各區在建設宜居城市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并簡單提出對各區城市宜居性發展建議及對策。
最初對“宜居城市”的關注和研究始于工業革命后以改善城市居住環境為目的的城市運動。在《宜人與城市規劃》中,作者David 以19 世紀后期的歷史為基礎進行研究,倡導了宜居的重要性,并明確了其概念。在2006年10月,我國組建了宜居城市課題研究組,并且完成了完整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及其標準的文本。宜居城市評價標準涉及的社會領域很寬,無論是民眾關心的居住環境狀況和社會保障體系,還是關注度不高的人文社會環境和社會道德風尚,都體現了宜居城市評價標準的多元性。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東經102°54’一104°53’和北緯30°05’一31°26'之間,全市總面積12121 平方公里。區位屬于內陸地帶,是西部經濟的中心。2002年,成都市形成今天9 區4 市(縣級市)6 縣的格局,并且目前仍以五個城區即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為主的城市格局。
成都近年多次被評為最宜居城市。2009年度,零點咨詢集團以德爾菲專家調查法為方法和民眾調查為數據基礎,以“中國城市宜居指數”為指標體系對24 座城市進行了調查和整理,排在前五的依次為成都、廈門、南寧、杭州和昆明。2014年,亞洲開發銀行通過對中國內地33 座城市環境的“宜居性”進行比較和評價,成都市脫穎而出名列第一。前者的評價體系傾向于主觀評價,主要是關注對居住環境及文化層面的感受,而在城市層面上的經濟、生態方面考慮相對較少;后者的評價重心在環境宜居上,主要有水體、空氣、土壤、環境和生態方面,對于人文和經濟考慮相對較少。這反映出我國在城市宜居性評價上偏向性較大,結果比較主觀。
主成份分析法就是主成份分析方法本質上是利用了數學上的降維法,把評判某個事物的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性指標的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用具有代表性的少數變量去解釋收集資料中的大部分變量,將資料中很多具有高相關性的變量轉化成彼此相互獨立或不相關的變量,主成份分析法的優點是它所確定的權數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到的指標之間的內在結構關系。它可以減少主觀因素對分析評價結果的影響。而得到的主成份之間彼此獨立,減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可確定性[1]。
作者結合以上指標體系的構建標準并結合各方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和成都市的實際情況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如圖1:

圖1 城市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反應成都市主城區的宜居水平,依據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成都市主城五區的有關統計資料作為評價基礎樣本,重點分析成都市主城區的宜居性水平。評價指標數據來自《成都統計年鑒2012》等年鑒文件。作者運用了SPSS21.0 軟件的主成份分析模塊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觀測量綱的差異和數量級的影響,再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主成份分析[2]。
運用SPSS21.0 處理后,一共提取了4 個主成份因子,各因子特征向量大于一,累計貢獻率100%的4 個作為主成份,反映了指標100%的信息。
從表1 關于成份矩陣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的貢獻率最大為44.04%,其中: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0.960)、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藏書量 (0.920)、每十萬人影劇院數 (0.887)的載荷相對較高,說明城市經濟水平和城市文體建設是影響成都市宜居性的首要因子。

表1 成份矩陣
提取方法:主成分。
a.已提取了4 個成分。
第二主因子的貢獻率次之,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0.978)、每萬人擁有床位數(0.83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0.816)的載荷較高,可以得出城市居住環境和城市保障體系也是影響宜居性的重要因子。第三主因子貢獻率再次。其中空氣質量日報良好率(0.718)、每萬人擁有中小學專任教師數(0.731)載荷相對較高,可將其歸納為影響宜居性的城市人文保障和自然環境的水平因子。第四主因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0.949)說明了居民的富裕度依然是影響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子。

表2 成都市主城五區宜居性水平的主因子得分及排名
表2 是成都市主城五區宜居性水平的主因子的數據匯總,可以看出,首要主成份是城市經濟和文體建設,其中青羊區排第一,金牛區排名最后;在第二主成份城市居住保障和環境狀況方面,錦江區排名居首,成華區排名最末。在第三主成份城市人文和自然環境方面,金牛區排名第一;在第四主成份居民富裕度方面,錦江區居首位,最末為武侯區。最后得到成都市在宜居性水平方面,主要五個城區的綜合排名為:第一名錦江區,其次青羊區,第三名成華區,第四名金牛區,最后是武侯區。主成份分析法通過對眾多能夠影響城市宜居性的因子的比較基礎和完整的分析與評價,用數學的方式篩選出與城市宜居性直接相關的幾個關聯因子,并且確定它們的重要程度,因此,該方法下的此評價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和直觀性。
從現實的情況結合數據的排名,成都市城市宜居性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非常大,從這個角度出發,青羊區和錦江區都屬于排名靠前的城區。對于綜合排名3、4 位的城區,成華區和金牛區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必要提高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提供以居民更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在表格中,武侯區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建議其應該重視經濟的健康增長,通過發展經濟,制定合理的城市規劃并加大城市的建設力度,以此來改善城區的宜居性。成都市城市的宜居是以人為本的宜居,是廣大市民對于城市的需求,對于成都市整體而言,發展經濟是首要目的,但是市民對于人文和自然環境、對于居住和生活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進行城市建設時,必須全方位的考慮,更好得提高成都這個城市的適宜居住度[3]。
[1]胡曉,鄭欽玉,龍偉,等.重慶主城區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分析及綜合評價[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張文彤,鄺春偉.SPSS 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虹穎,張安明.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與評價——以重慶市主城九區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