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128例臨床觀察
張傳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探討臨床對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療法的臨床有效性.方法:選自 2012-06/2014-06我院收診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病例共 128例,按隨機數表法分兩組治療,將64例單純實施一次切開術或切開高位掛線術治療者納入對照組,將另64例在此條件下結合我院自擬中藥熏洗與貼敷治療者納入觀察組,對兩組病例的臨床總療效、術后愈合時間與 VAS評分進行評估,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可取得 96.9%的臨床總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81.3%),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愈合時間更短,VAS分值更低(P<0.05),且觀察組無患者復發,要較對照組9.4%的復發率更占優勢(P<0.05),兩組隨訪期間均未發生并發癥.結論:臨床對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有突出療效,且能夠減少術后復發,安全性更可靠,值得普及使用.
中西醫結合;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臨床有效性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臨床相對常見的一種肛腸外科病種,通常是因急性感染化膿造成,任何年齡的群體均可患病,并以青壯年居多.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患病率在22%左右[1],可能對患者造成惡寒發熱、持續疼痛等諸癥,影響工作與生活.因此,本研究擬定不同施救方案對近兩年128例相關病例實行分組治療與分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病例均由我院于 2012-06/2014-06收錄,其中男 72例,女56例;年齡19~67(平均42.4)歲;病程4~21(平均11.5)d.所有入組患者均經相關臨床檢查、血常規檢測后確診,包括皮下膿腫 47例、低位肌腱膿腫36例、直腸黏膜下膿腫 28例與坐骨直腸間隙膿腫17例.納入標準與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判斷指南相符合[1].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的簽署者,排除有手術禁忌證、意識障礙與全身性疾病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劃分組別,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普通資料方面相仿,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純西醫療法):患者取膀胱截石體位,常規消毒病灶,給予局部麻醉或鞍麻,待患者肛門基本松弛,經肛周膿腫程度最重部位以放射形式實施一次切開或切開高位掛線術,將膿腔纖維隔剝離,并在膿液排凈后,經齒狀線位置送入探針至內口,逐層切開肛管皮層與括約肌,修剪內口鄰近組織,將壞死組織刮凈,再選取鉗針將內口黏膜提起縫扎或切除.術后7 d內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
觀察組(中西醫結合療法):①西醫療法:操作方式與對照組相同.②中醫療法:選擇我院自擬解毒止痛熏洗方(蒲公英、馬齒莧與側伯葉各20 g,乳香、大黃各15 g,地丁、明礬、土茯苓各10 g)進行治療,加水2 000 mL浸泡30 min,煎煮20 min后,取500 mL上清液熏洗,每次熏洗 15 min,早晚各熏洗 1次.并在熏洗后,給予患者金黃散貼敷,后期給予提膿丹外敷,每日1次,療程共3周.
1.3 療效標準[1]給予兩組病例5~22個月隨訪.在臨床總療效方面,顯效:治療后基本無疼痛、惡寒等臨床癥狀,膿腫基本清除;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顯著緩解,膿腫清除明顯;無效:治療后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膿腫無改變,或有后遺肛痿發生.
參照可視模擬評分(VAS)評定兩組的術后疼痛程度,總分10分,由患者自行標記,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明顯.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以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總療效 觀察組治療后可取得96.9%的臨床總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81.3%),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臨床指標 觀察組的術后愈合時間更短,VAS分值越低,與對照組相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病例的臨床總療效比較 [n=64,n(%)]
表2 兩組的臨床指標對比 (n=64,±s)

表2 兩組的臨床指標對比 (n=64,±s)
aP<0.05 vs對照組.
組別 術后愈合時間(d) VAS 分值(分)觀察組 11.45±1.13a1.43±0.66a15.02±1.65 3.01±0.73對照組
2.3 安全性評價 兩組隨訪期間均未發生并發癥.在復發方面,觀察組無患者復發,而對照組有6例(9.4%)復發,可見觀察組的治療安全性要顯著性高于對照組(P<0.05).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由大腸桿菌、鏈球菌等病原菌引起肛腺感染化膿,并逐步向肛門直腸與周圍間隙組織蔓延所造成的一種病癥,具有起病急、持續性劇痛等典型表現,并可能與發熱、惡寒以及排便困難等諸癥合并出現.對本病的傳統治療多是在行切開引流術后,給予肛痿切除術治療,這種方法對解除上述諸癥有可靠效果,但術程較長,手術費用較高,且會給患者帶來二次手術疼痛.本研究選擇一次切開或切開高位掛線術施治,將內口與膿腔完全開放,達到了一次性根治的效果,術后患者疼痛較輕,恢復較快,且無患者形成肛痿.
從祖國中醫角度辨證,本病應歸屬于“肛癰”范疇,病機主要在于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以致癰癥.因此,中醫臨床主張以清熱解毒、理氣止痛為治療原則.本研究所選熏洗方中,蒲公英、馬齒莧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側柏葉可涼血、散腫毒,乳香、大黃可調氣消炎、涼血解毒,輔以地丁、明礬和土茯苓,可增強解毒鎮痛的功效.金黃散(姜黃、大黃、蒼術、白芷與甘草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能,主治各類瘡癤腫痛.而提膿丹含冰片、輕粉與紅粉等成分,對癰毒潰瘍等病癥有效.本研究通過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熏洗與貼敷對觀察組實施治療,結果發現,該組的臨床總療效更理想,術后愈合更快、疼痛更輕,且復發率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差異(P<0.05),與相關報道一致[2-3].
值得注意的是:①西醫手術治療需避開假內口操作,并對死腔、假性愈合等狀況稍加注意,以減少肛痿形成或復發;②行中藥熏洗后,需清洗創口后再予以貼敷,且針對虛證患者,宜考慮給予沖和膏貼敷.
綜上所述,臨床對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有突出療效,且能夠減少術后復發,安全性更可靠,值得普及使用.
[1]周愛華,邱 磊,謝沛標.中西醫結合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45例的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6):131-132.
[2]胡桂枝,李愛梅.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期肛門直腸周圍膿腫35例[J].中醫研究,2012,25(1):43-44.
[3]王金強,陳行瓊.中西醫結合治療80例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1):1761-1762.
R657.15
A
2095-6894(2015)01-039-02
2014-11-15;接受日期:2014-12-04
張傳舉.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肛腸病術后鎮痛.Tel:0372-5117904 E-mail:5226248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