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東 ,劉 劍 ,王 權 ,劉德海
(1.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1;2.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3.大連市沙河口醫院,遼寧 大連 116000;4.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當前,國內外各種非傳統安全因素給校園安全管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從科學的安全管理角度揭示我國社會轉型期高職院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發生原因,制訂并完善應急管理措施,這是新時期高職院校管理實踐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提出的重要命題[1]。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安全管理理論研究開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各種監測和社會調查,總結出各種現代安全管理方法,并綜合運用統計資料[2-3]、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4-5]等研究手段對社會問題進行量化分析,并且從實踐角度提出構建學校安全防控體系和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若干措施[6-9]。在高校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傳播渠道與應對措施占至關重要的位置[1]。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在非傳統安全視角下探討了高職院校各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選取遼寧省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兩所高校(遼寧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東北財經大學高職學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選取公共任選課程為經濟博弈論的學生,涵蓋了各個專業、年級和年齡段的學生,符合隨機抽樣樣本的原則。問卷調查集中在2010年上半年進行。在所有選課學生中發放1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其中男性67人,女性75人;黨員16人,非黨員126人。被調查者的出生年份集中在1987—1990年,分別對應大一至大四學生。
借鑒非傳統安全校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研究量表,結合前期防控H1N7禽流感訪談[1]設計調查問卷。為使問卷更具完整性且題意清楚明了,隨機發放30份問卷進行前測,并根據結果反饋完善了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涵蓋了各種常見的校園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具體包括校園暴力事件、網絡熱點話題、政治事件、突發疫情、火災事故、人際關系沖突、大學生就業7類事件。傳播渠道包括父母、一般朋友、教師、戀愛對象、室友、兄弟姐妹、學生干部、同學、網絡論壇和親戚等。
上述調查問卷回收后,通過資料量化采用Excel 2000建立數據庫,針對高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的統計結果,運用SPSS13.0進行頻數分析和雙樣本t檢驗。

表1 高職院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的性別差異(%)
在7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男生和女生在網絡論壇、一般朋友和教師3種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上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和女生均不依賴父母、戀愛對象、室友、兄弟姐妹4種信息傳播渠道。作為次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學生干部、同學和親戚僅在個別類型事件上男女生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在校園暴力事件、網絡熱點話題、政治事件、突發疫情、火災事故、就業中,女生的信息傳播渠道更加依賴于網絡論壇。男生在校園暴力事件的信息傳播渠道更依賴于網絡論壇(占39%);在網絡熱點問題上,男生以更大比例(占84%)直接從網絡論壇獲取第一手資料;作為比較隱私的人際關系沖突,男生和女生均依賴于一般朋友關系獲取信息,但是女生的比例(66%)高于男生(48%)。對于政治事件、突發疫情、火災事故、就業問題這些突發事件,男生從教師處獲取信息的人數比例顯著高于女生。

表2 高職院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的學生干部身份差異(%)
由于調查樣本中學生黨員僅有16名,樣本數量過少,難以反映出學生身份差異對于校園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的影響。因此,本文用是否學生干部這個指標進行區分。其中,93名學生干部包括班級干部45名、學院學生干部48名和校級學生干部9名(有重復任職),其余為非學生干部。考慮到學生社團活動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學生干部不包括社團骨干。
根據表2分析結果,網絡論壇是最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是否學生干部在各種類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其中,非學生干部比學生干部更加依賴于網絡論壇這一非行政途徑獲取信息來源(除了網絡熱點問題本身),尤其是在政治事件(72%)、突發疫情(占55%)、火災事故(占53%)、人際關系沖突(占21%)和就業問題(占66%)這些傳統安全因素方面。對于一般朋友、教師與學生干部3種信息傳播渠道,在火災事故這種傳統安全問題上,是否為學生干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校園暴力事件、網絡熱點問題上,學生干部更依賴教師獲得信息(P<0.01),而非學生干部更依賴于一般朋友(P<0.05)。值得注意的是,高度敏感的政治事件中,無論教師(占7%)還是學生干部(占2%),均未能成為大學生的重要信息來源。
本文采取學生家庭收入背景的指標,即低收入家庭(年收入<5萬元)和高收入家庭(年收入≥5萬元)。調查對象中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84名,來自高收入家庭57名,缺失1名。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高職院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的學生家庭背景差異(%)
表3的頻數分析結果表明,在一般朋友、教師、網絡論壇和親戚這些主要信息傳播渠道上,不同學生家庭背景在各種類型突發事件上比較,大都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除了個別類型事件的特殊情況,如火災事故這樣的傳統突發事件在教師這個信息傳播渠道上、網絡熱點問題在網絡這個信息傳播渠道上,校園暴力在親戚這個信息傳播渠道上,不同家庭背景學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校園暴力事件的信息來源上,低收入家庭學生更加傾向于網絡論壇(高出高收入家庭學生12%),而高收入家庭學生更加依賴于教師(高出低收入家庭學生6%)和一般朋友(高出低收入家庭學生9%)。
表1和表2分析結果表明,隨著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校園暴力、政治事件、突發疫情、火災事故這些傳統安全事故和就業問題這類高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網絡信息來源已經成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并且女生在各種渠道中更加依賴于網絡論壇。僅在涉及比較隱私的人際關系問題時,以一般朋友關系為主的傳統社會信息傳播渠道仍然占居著主要位置。但作為校園安全的管理者和直接負責者,教師僅在突發疫情、火災事故、就業問題這3類傳統安全事件信息來源中占一定比例;在其他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來源中,教師和學生干部均不占主要地位。尤其是非學生干部更加依賴于網絡論壇這一非行政途徑獲取信息(P<0.01)。該調查結果凸顯出在互聯網時代以專職教師和學生干部構成的校園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管理體制面臨著的巨大挑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已經廣泛融入了高校學生生活,表3顯示,來自不同家庭收入的學生在獲取網絡熱點事件的信息渠道上(除親戚、一般朋友、教師、其他渠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對于其他類型的突發事件,由于校園暴力、斗毆和惡性人身傷害等事件依賴于學校行政管理部門處理,在這類事件的信息來源中,高收入家庭的學生與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較,更加依賴于朋友、教師和學生干部這樣的傳統信息渠道(P<0.05或P<0.01),分別高出低收入家庭學生9%、6%和2%。甲型流感等突發疫情事件具有事態發展不確定性,高收入家庭學生對朋友、教師和學生干部這些傳統信息渠道信任度降低(P<0.05或P<0.01),分別低于低收入家庭學生2%、10%和4%,而更加依賴于網絡論壇和親戚這些非傳統信息渠道(P<0.05或P<0.01),分別高出低收入家庭3%和10%。
本調查結果表明,網絡論壇已經在大學生信息傳播渠道中占居了絕對優勢地位(除了有關比較隱私的人際關系沖突事件信息來源主要是朋友)。在其他信息傳播渠道中,教師和一般朋友也是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但作為學生家長的父母和發揮“下情上達”橋梁紐帶作用的學生干部等傳統渠道,在各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渠道中處于邊緣化地位。目前,基于傳統行政管理下的“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輔導員→學生干部”突發事件信息管理體制[10],已經難以有效防控和應對非傳統因素下各類高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有效監控和積極引導互聯網的網絡輿論,成為學校黨委部門積極有效應對新時期高校各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有效引導輿論和開展防控措施的首要任務。
[1]劉德海,屈豐安,常成德.非傳統安全視角下我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2,14(1):53-61.
[2]鄭新.醫務人員壓力狀況及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35-36.
[3]敖淑清,王杏英,徐濟達.南京市中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校醫,2001,15(6):421-422.
[4]陶芳標.重建青少年健康評估指標體系的重要性[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4.
[5]陳東,劉劍,劉德海.我國艾滋病疫情發展趨勢預測和防控措施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3,29(1):3-7.
[6]潘雯,修橋,鄭新,等.2005—2011年文獻計量指標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0):1547-1549.
[7]欒德春,李綏晶,李輝,等.遼寧省1991—2006年居民健康相關行為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0):1509-1511.
[8]袁長江,李紅影.積極推進學生飲用奶 不斷提高青少年健康[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1):1055-1056.
[9]汪玲.從公共衛生職能看學校衛生工作的目標和任務[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5):385-386.
[10]范春紅.淺談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