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輝,周湘華,張自珍,何鳳英,陳雄新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社會對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三年制高職護生的培養,通常采取的是“2+1”模式,即前2年在學校學習,最后1年在醫院實習,但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護生與專業教師的聯系,護生不能根據理論反思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限制了職業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須尋找新的培養模式。“1.5+1+0.5”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將實習提前半年,最后半年繼續在學校學習,但這種模式的效果仍不清楚。為此,本研究從我校實施“1.5+1+0.5”培養模式的2011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中隨機抽取3個班作為實驗組,并從實施“2+1”培養模式的2010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中隨機抽取3個班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種培養模式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成績的影響,從而探討“1.5+1+0.5”培養模式在三年制高職護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隨機數字表方法,從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23個班中抽取3個班共175名護生為實驗組;從2010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15個班中抽取3個班共176名護生為對照組。兩組護生基礎課成績、生源素質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護生采取的培養模式是“2+1”模式,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全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的學習,第3年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臨床實習。實驗組采用的培養模式是“1.5+1+0.5”模式,即第1~3學期在學校完成部分公共課、全部專業基礎課、全部專業核心課等臨床課程的學習,第4~5學期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臨床實習,第6學期返回學校繼續完成剩余公共課、非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的學習。
(1)自主學習能力情況。在兩組護生實習后畢業前,利用“護理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對兩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該量表由28個條目組成,21個條目為判斷題,其他7個條目為選擇題[1]。(2)期末考試成績。在兩組護生實習前,在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和兒科護理學課程結束時,由學校教務處從題庫中隨機抽題組卷進行考試,考完后采取統一答案集體閱卷。(3)技能抽考成績。在兩組護生實習后,按照湖南省護理專業的技能抽考標準對兩組護生進行護理基本技能抽考,對其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技能抽考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表1 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分)
組別 人數 明確需求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合作學習能力 獲取信息能力 善于總結能力對照組實驗組P 176175-7.82±1.7112.67±3.12<0.0510.43±3.3615.21±4.39<0.0516.21±3.4922.54±5.28<0.0520.12±5.1628.17±7.32<0.055.14±1.528.97±2.66<0.05
表2 兩組護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分)
組別 人數 基礎護理學 內科護理學 外科護理學 婦產科護理學 兒科護理學對照組實驗組P 176175-71.13±6.2674.24±8.09<0.0574.13±9.2684.24±10.09<0.0572.67±6.1281.47±9.71<0.0567.49±5.3576.34±11.36<0.0575.68±8.2187.34±10.27<0.05
表3 兩組護生技能抽考成績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生技能抽考成績比較(,分)
組別 人數 基礎護理學 內科護理學 外科護理學對照組實驗組P 176175-75.13±7.2377.24±9.19<0.0577.43±10.2482.33±8.45<0.0579.77±8.4283.47±11.21<0.05
一名優秀的臨床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臨床綜合能力,臨床綜合能力是護士職業競爭力的核心體現,護士作為護理實踐的主體,其觀念的養成與行為的改變與護理教育密切相關。目前,傳統的高職護生“2+1”培養模式是一種理論→實踐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忽略了臨床專業課教師的作用,當學生在實習中碰到問題時,不能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與討論,不利于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2]。因此,必須對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校院合作也就是學校與醫院聯合辦學,校院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學校與醫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贏機制,基礎課程教學在學校完成,而臨床課程的教學場所轉移至醫院,由醫院抽調具有高級職稱且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授課,護生在醫院見習,直接接觸患者,最大限度地保證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始終能夠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適應[3]。
“1.5+1+0.5”培養模式通過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彌補了原來“2+1”培養模式的不足。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抽考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1.5+1+0.5”培養模式有利于激發三年制高職護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理論水平以及強化其護理操作技能,從而有利于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本培養方案是以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來設計與實施的,從實施過程與結果來看,完全可以滿足護理專業的培養要求,然而本培養方案的優勢和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其優勢是護生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培養,實習期的管理更便利,春節期間請假人數大幅度減少;在第6個學期返校后更有利于護生復習與備考,可以提高護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還可使護生對于后期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其不足表現在護生實習提前,不利于組織護生進行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英語過級考試,也不利于雙證書制度的實施;護生沒有學習過有些相關理論課程,實習基礎相對薄弱。此外,少部分護生在實習期已經找到了工作,在最后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護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對學習不夠重視的現象,不利于護生管理。因此,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1]張連輝,何紅燕.工作過程課程改革對高職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5):1235-1237.
[2]高云,周麗娟.在校高職護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護理研究,2012,26(4):1131-1132.
[3]惠愛玲.校院合作工學同步發展衛生職業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