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現已逐漸發展到社會需要的各個領域。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并且正面臨著嚴峻的狀況,我們必須建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法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植入到林業建設的各類政策、法規等層面。最終目標是徹底實現林業及林業資源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生態效益
可持續發展,究其定義是指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其內涵共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指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三是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林業,則指的是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并以后者為基礎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19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工業化急速推進,人類提出了“征服自然”的手段。其后,在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環境危機的問題,大自然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人類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新的發展模式——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夠順利進行。
1 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生態學家從生態或自然的角度來闡述可持續發展,指出可持續發展是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之間的平衡、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是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人類需求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與生態和經濟互相協調,保證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林業發展經過了六十五年的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建國以來的林業傳統發展階段,進行了大量的林木采伐,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第二個階段,林業發展的階段,對非國有林區的林權和山權及自留山的劃定,當時的改革進展還比較落后。第三個階段,我國林業由于受到國際林業轉軌的形勢,還有我國惡劣環境的影響,但是仍向新的趨勢發展。此時,我國林業的發展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均,嚴重的采伐現象時有發生,有必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來真正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應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最根本的問題是通過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維持環境與資源的發展。通過科技手段促進林業發展,在林業建設的過程中提高科技技術手段,改變原來的破壞式的經濟發展狀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林業改革體制,引導林業人員采用技術轉讓、聯合開發、技術服務、技術承包等方式,進行科技林業改革。并且要徹底落實林業科技創新的體制,創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新林業科技體系。同時,還要加強應用技術的研究,比如:森林生態系統及檢測、壯苗和樹種結構的培育、提高林木和林木產品的經濟價值、提升林業總體技術水準。
(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林業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改變生產力布局、改造原始產業模式、創建新興產業等方法優化產業結構。從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前提,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周期較短的工業原料林,努力開發新產品、加強精加工林業的步伐。還要加大第三產業如花草業、旅游業的發展,淘汰掉落后的產業,開發林業產品的用途,整合較大公司資源、開發新的產品應用到新的市場,改善企業的布局和產業結構。多方著手,共同提升林業產品科技含量、企業的科技手段,從而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3)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目前,生態價值的得到了人們的關注,林業的生態效益價值其實要大于林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且他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相互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林業生態效益也可以促進經濟效益。之前原始的生態效益由于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反過來又影響到經濟發展。所以,若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利益的同時,不僅能夠注重當時的經濟發展,后續的經濟發展也會得到保障。
生態效益經濟是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和程度的再生產現象,其要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保持林業環境良性循環,以綠色產業為主要發展趨勢。采取科學的管理及生產方式,結合各種經營模式,形成生態利益、經濟利益最大的和諧發展模式。采用林藥間作、林草間作等混合林種模式,調整林業結構,從而獲得較高的收益,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平衡發展。另外,通過規模化造林,提高經濟利益、生態效益、大大的提高了林業種植量,進而發展經濟林木、速產林木等經濟林業模式。并且靈活運用多樣化的造林方式,提高林業收益和生態發展。
3 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
通過研究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多種對策,制定最有效的法律能夠很好的執行各種機制。我過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立法是為了體現可持續發展,為保護、培育和利用森林資源、調整生態環境、保土儲水,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林業建設是以營林為根本點,保護林木、采育結合、循環利用的基本方針。
我國目前的林業法律制度在完善性、嚴密性上還需要一些補充,在實施方法、履行過程、承擔責任等各種制度進行更加明確和細致的規定。其一,在沒有完全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要實行生態第一、資源第一的思路,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條款,再次確定林木業的立法線路。其二,根據林業生態系統的規律,尊重生態平衡和生態利益、動植物多樣性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人類需求與生態環境和資源需求,使環境和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其三,加強林木砍伐管理力度、對于林業木材運輸和經營企業要有嚴格的監管。
4結語
我國林業發展正處于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人類之前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完善的措施進行修護。對于以上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在實施和落實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必須通過切實、完善的法律系統來監管。在執法方面,要杜絕林木資源消耗過量、加強林業管理力度、嚴懲各類毀林占地的違法行為。同時要加強監測系統的建設與實施,采用專業的訴訟部門進行林業資源問題處理,健全林業責任制度。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等著《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法制建設》,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環境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金瑞林、汪勁:《20世紀環境法學研究評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原田尚彥著、于敏譯《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