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晨
【摘 要】近幾年網絡媒體的發展趨勢旺盛,網路視頻節目露出尖角并逐漸走向成熟,節目的策劃更加精密完善,而且網絡的管理更加完善,本文是在電視節目策劃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網絡視頻節目的發展,并以網絡自制脫口秀《曉說》為例,在傳播要素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別在傳播者、傳播受眾、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風格等我方面去闡述《曉說》的成功。
【關鍵詞】曉說;電視策劃;傳播受眾;網絡自制節目
電視事業在幾十年內快速發展,是過去對世界無知的人們學會了通過電視看世界,漸漸接受了電視利用圖像和影響進行傳播的特性,人們懂得享受其中,享受高科技時代帶給我們的圖像信息。電視劇、電視節目也稱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這就使觀眾愈加喜歡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是以視聽結合、高雅與通俗并存的傳播方式傳送給自己,喜歡跟著影像去理解世界,所以人們印象中的世界由黑白變成了彩色。電視是大眾媒介,又好似是“大眾情人”每個人都要牽著它的手看世界,它已悄然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每個家庭中重要的成員。是每個人思想的延伸,是每個家庭的延伸。因此它有具有親身傳播的功能,將圖像畫面傳到每個人的腦中。而近幾年網絡電視的發展,網絡自制視頻逐漸興起,使人們再看電視節目時的互動性也多了起來。《曉說》就是網絡自制脫口秀成功的例子。它以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幽默風趣的主持,別具一格的節目模式取得觀眾的喜愛,風靡中國也帶動了優酷網站的發展。
一、網絡脫口秀
“Talk show”最早出現在20年代的美國,在廣播節目中逐漸發展起來,后來港臺的媒體人將其稱為脫口秀。《鏘鏘三人行》是我國早期的脫口秀節目,而近期的《壹周立波秀》,和深受年輕一代喜歡的《8090秀》都各自有各自的特點,都有不一樣的成功。但《曉說》并沒有抄襲前兩者,將節目形式定位為“互聯網漫談式脫口秀”節目不靠搞笑的段子來博取觀眾眼球,而是圍繞主持人的個人經歷和見聞為主題,展現高曉松犀利的觀點,剖析和運用流行詞語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麥克盧漢認為,“從社會意義上看,媒介的發展對整個心理的和社會的復合體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基于網絡交互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使《曉說》的內容沒有像傳統電視節目那樣有過多的約束和限制。故而節目內容的大膽創新,所談內容更受觀眾喜愛。
二、《曉說》傳播要素的分析
(一)傳播者——主持人高曉松
那么一檔節目的成功在傳播學將角度來說可分為,信息提供者或節目的制作者和策劃團隊是間接傳播者,繼而到節目的直接傳播者就是節目主持人或者電視臺播音員,最后再到受眾接收的一個過程。所以電視作為視聽結合的傳播媒介(即訊息)其傳播者可以看作是兩部分間接傳播者和直接傳播者,前者為節目幕后策劃和制作團隊,是節目信息的真正源頭和創造者,他們往往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對節目內容質量或是否搬上熒屏有著決定和取舍的權利。而后者是出現在熒屏之上的主持人,他們用語言或者文字直接的、最終的向大眾傳播節目信息。主持人作為傳播載體,也可把他稱之為一種符號,這種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即用文字和聲音進行信息傳播的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即用肢體或者某種動作向受眾傳播信息的符號)。直接傳播者的身份是雙重的,他們既是節目的直接傳播者也是節目內容的第一受眾,他們在這種特殊的職位上就自然產生了雙重的要求。第一,他們要站在間接傳播著的立場上思考,要把節目制作和策劃的意圖和思想傳向受眾;第二,他們也要有自己的立場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他們不是思想的復制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使自己表達出去的信息達到觀眾最能夠接受的程度并且要達到與節目制作者和策劃者的主觀思想一致,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要將這些思想以觀眾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這兩方面將是一個成功的節目主持人應發揮的基本職能和基本素質。
隨著近些年網絡電視節目的崛起,節目主持人的競爭愈加激烈,一檔成功的節目主持人的獨特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曉說》作為一檔成功的網絡脫口秀,節目的成功離不開主持人高曉松在節目中精準的定位。高曉松一直活躍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曉說》每期節目都由他自由地發揮,圍繞一個節目主題講述他所經歷過的人與物,同時采用輕松愉悅的方式漫談式脫口秀。因為高曉松親切開朗的性格,語言犀利、切中要害的評述,幽默的表達、跟隨網絡時尚,使得節目有了屬于自己的定位,他雖沒有專業的技術,但他有專業的投入精神、真實的表現自我,成為受眾值得信賴的朋友,在他的私人微博上就節目內容中的不足之處和網友互動,并有選擇性虛心接受網友所提出的意見,不斷改進節目。一檔成功的節目不能缺少有獨特個性的主持人,他是節目策劃者和受眾間接溝通的橋梁。
(二)接受者——受眾
一條消息的傳播需要經過制作者,節目組策劃者,主持人,最后到達傳播的目的地——受眾腦海中。因而傳播效果也在受眾手中握著,似是“上帝”掌握著每個人的結局。在節目資源、視頻資源泛濫的今天,更多的選擇權由受眾掌握,其受眾的審美意識和主體意識成為節目策劃的出發點和歸宿。受眾的需要是電視節目創新的源泉,在當代電視與網絡競相爭奪受眾的情況下,受眾人群已成為各大電視臺和媒體爭奪的寶貴資源。而現在的網絡自制節目并不是為爭奪市場,爭奪手中眼球,節約資金而存在的,現階段的目的也不是為賺錢,而是要建立實際的品牌屬性,帶動所在網站的發展,現在的視頻網站眾多,節目要根據不同用戶的喜好,像《曉說》則迎合了年輕一代觀眾群的喜愛,以及受眾的個性化也就是說節目也要有個性化符合觀眾的口味。若要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就要制定不同的策劃方案,吸引固定目標受眾群形成差異化競爭,受眾細化分群,尋找屬于自己網站的潛在用戶群。
當節目強大之后會受到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可,在這時觀眾會將節目的定位,當作代表自身的一種形象構件,與自身掛鉤。《曉說》作為成功的例子,受眾大部分是較為高端的知識分子或者白領階層,當節目成功到受眾認可,受眾會將此形象作為代表自身階層的節目。例如一位青年看《曉說》,其他人就會認為他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網民”。此時的《曉說》則會上升為一種知識性,代表著社會上的某一種人群,而被這種人群排斥在外的受眾則也會通過節目向知識型人群靠攏,那么《曉說》的受眾人群就會無限地擴大,策劃者的思想也終將會被傳播。
(三)傳播訊息——內容至上
《曉說》最大的優勢是它基于內容為王的理念,并不主要用明星效應,各種花邊宣傳來博取關注。首先,每周的節目高曉松都會選取一個當時流行的詞匯或事件作為主題,內容包羅萬象從美國社會說到奧斯卡,又從好萊塢說到世界杯等,都是高曉松自己的見聞,多數是在書本上學習不到,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角和觀點。他在主持過程中善用網絡吐槽語言,觀點無關乎政治,無關乎立場,只圖口舌之快,博觀眾會心一笑。其次,《曉說》的節目內容有娛樂化過渡到文化,由山寨般的模仿逐漸走向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正規化,節目內容漸漸高端,走出了原網絡自制節目的山寨、低俗的尷尬境地。節目中高曉松像是一位偶然遇見的朋友,嘮盡天下趣事奇聞,語句中的色彩似是一個初入大學的文化小青年,又有著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魅力。高質量的內容,帶出高質量的節目定位,內容至上。
以《曉說》為代表的網絡自制節目發展旺盛,不僅節目數量在增長,節目類型在增加,制作水平也愈加精細。 網絡自制視頻節目的興盛離不了宏觀的媒體環境和網絡環境。雖然市場發展前景廣闊,與此同時,對網絡自制視頻節目的管理目前還處于“真空地帶”。雖然節目眾多,資源豐富,但是同質化和低俗化的現象比較嚴重,甚至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會有惡性廣告強制播放,影響受眾正常觀看節目。網絡自制節目不能不管,對網站的管理也不能放任,但是也不能管成電視,要讓觀眾看到真正地網絡世界。內容要有限制但也不能全部限制,網絡受眾要管理但也不能將受眾管成“僵尸”,要遵循并按照網絡平臺的特點制定相應規范,而不是全部否定或者生搬硬套傳統電視節目的管理方法。尋找適合的管理辦法,營造良好的管理局面,才是解決網絡環境復雜的根本辦法。當然想要節目質量有所提高,精密的節目策劃是第一步。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第三版)[M].鳳凰譯林出版社,2013:35-48.
[2]林志敏.從傳播學角度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作用[J].河南農業, 2013,(6):60-61.
[3]何新華.受眾取向與分眾化電視媒體的品牌經營[C].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2006:50-65.
[4]張力寧.視頻網站自制節目的發展模式——以《曉說》為例[J].青年記者,2013,(2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