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柳莎
【摘 要】本文以論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的“風格性”為題目展開相關討論。首先對其進行了簡要概述,主要從重要性、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在于探討其“風格性”的應用教學。希望可以為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教學;民間舞蹈;風格性
在當下文化融合越來越加劇的情況下,加強對于民間舞蹈“風格性”的研究,有助于舞蹈教學風格的轉變,增加其豐富性、多樣性;也有助于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藝術人才。
一、概述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
的價值及意義
(一)從體態、動律方面看
所謂風格,即是指超越了模仿階段獨有的創作,其中,有因其獨一無二的原創特點,提供了一種新的作品。以東北秧歌為例,其動作中,總是將上身向前傾,從而保持此種體態,利用有力的腳、腿動作,達到律動,從而表現出了當地人生存方式的力量與自信,更多的表達了其內在精神的歡樂興致與豪爽。所以,其重要的在于對體態與韻律的有意識地把控,在學習中,最為主要的還是應該關注其中透露出來的那種歡愉,以此來理解它,從而更好地表現它。
(二)從舞蹈意念對動作的影響看
有意識地去做一件事情與無意識的去做一件事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只有意識的行為才能使事件得到充分的并達到其預定的目標。因此,在舞蹈訓練中,感覺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來自于舞者天生的部分,還應該注意到其中可以進行培養與訓練的部分,所以,在民間舞蹈風格性的把握方面,首先,就應該為教學樹立起足夠的意識,從而將“舞蹈意念”植入到教學中,使其融化于舞者的思維中,與舞者的感覺相結合,從而提升對于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對于所要表達的美的內在加以呈現。近些年來的舞蹈研究也表明,有意識地將舞蹈意念運用于舞蹈教學之中,對于舞者的學習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三)從審美的角度看
舞蹈的鑒賞性非常強。如何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去進行認知,卻比較困難,在審美視界下,應該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藝術鑒賞,做出審美判斷。因為,在主觀作用下,人們對于這種民族性較強的古老藝術形態,適應性差,而且由于動作與內容的層次、水平,呈現單一性,所以,在實際的審美判斷與藝術鑒賞過程中,應該有一種多元化眼光,從多層次、多角度對其民開解讀,這樣有助于對其特點與魅力的挖掘及更好地吸收。另一方面,應該認識到“風格性”所獨有的個性表達與原創特點,以及其發展所構成的經典性元素。
二、從教學方法來理解其運用
(一)注重積累
民族舞蹈有其悠久的持續發展狀態,是長期積累的產物,其形成積淀較厚,因此,在對其“風格性”或者說其“獨特性”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最重要的便是認真學習,注重經驗的累積效果,應該追溯其源頭,通過“探本求源”的方法,層層深入,將表現中的動作與神韻與其長久形成的情感傳統與審美特征相結合,從而將其內在意蘊揭示出來。
(二)對動作分析要細致
民間舞蹈大多起源于對于勞動現象的提取,關系到人們生活常態的抽象化處理,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動作的演變過程加以認真研究,利用舞蹈動作來探求其中較為生動的生活場景,從而再次將現實生活中的勞動之美以形式化的藝術表現手法表達出來,使其升華,從而達到凈化的效果。尤其是對于典型動作的注重,因為它正好是對于完善化、完美化的呈現,總的來看,教師需要在講解示范中,將體態特征充分顯露出來,給予學生以想象的空間,從而提升其表現力。
(三)培養情感,統一形式與內在美
民間舞蹈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自娛自樂的歡快心情,在此中的自娛性高于藝術享受,主要是一種對于幸福生活滿足感的傳達,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不但要對這一部分加以詳細解說,還應該利用藝術手段對其進行再次加工,使其典型性升華到更高的藝術層次,從而為民間舞蹈的學習與教學提供更多的可參考空間,使情感中的簡要的滿足感轉化到一種對于整體的美化感,通過審美形而上學的方法,將其歷史、文化、情感、表現方式進行統一化處理,將題材變成動力,并盡可能在此處發揮教師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其進行現代情感的注入,從而用個性與融合實現民間舞蹈威力的盡情傳達。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的時代,就應該與時俱進、因時制宜,以素質教育為教學發展的基礎,通過對民間文化藝術的發掘,將其更科學的引入到舞蹈教學中,使其技藝、傳統等通過新的研究與融合得到進一步的更新與發展,從而達到傳承的同時使其中的藝術魅力真正發揮出來,為世界文化藝術增添一些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