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莉
【摘 ?要】《洛麗塔》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具爭議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開創了美國文學主義的先河,具有明顯豐富的后現代主義特征。《洛麗塔》中所蘊含的文學思想來自于作者納博科夫本身的思想意識,蝴蝶情結和流亡情結是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的主要部分,這代表著自由與禁錮、時間與欲望,而這些獨特的思想情結皆來源于他一生的漂泊經歷,這些生活經歷和寫作經歷為他提供了文學藝術的獨創性,再通過他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創作天賦,成就了《洛麗塔》這一經典之作。
【關鍵詞】《洛麗塔》;文學思想;自由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最具爭議、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被改編為電影上映后更是得到了全世界讀者和批評家的關注。《洛麗塔》于1955年在曲折中第一次出版,在之后的十年里,它稱為了當時文壇中的經典之作,并且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具爭議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開創了美國文學主義的先河,具有明顯豐富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在《洛麗塔》中,作者精湛的文學藝術技巧和具有特色的文學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是作者文學藝術成就的經典體現,這種神秘精彩的文字游戲和巧妙的情節結構已成為文學史上寶貴的財富。《洛麗塔》中所蘊含的文學思想來自于作者納博科夫本身的思想意識,蝴蝶情結和流亡情結是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的主要部分,這代表著自由與禁錮、時間與欲望,而這些獨特的思想情結皆來源于他一生的漂泊經歷,這些生活經歷和寫作經歷為他提供了文學藝術的獨創性,再通過他極高的藝術造詣和創作天賦,成就了《洛麗塔》這一經典之作,也使讀者擺脫傳統小說的影響走進他所創造的獨特的文學藝術世界。
一、《洛麗塔》簡介
《洛麗塔》小說寫作完成于1954年春季,在完成后一直難以通過出版商的審查,沒有出版社愿意出版這部有著亂倫、戀童等道德敗壞標簽的小說,有人曾經建議作者用匿名來出版,但是匿名又違背了作者本人的意愿。最后納博科夫不得已在1955年將書稿交給專門出版色情書籍的奧林比亞出版社來出版,此書出版之后所引起的巨大轟動和商機,使得眾多英國和美國出版商相繼以高價得以出版。之后《洛麗塔》在全球暢銷,“洛麗塔”這個名字也更有知名度,然而在現實中再也沒有一個家庭愿意給自己的女兒起名“洛麗塔”。小說故事本身所帶有的情色場面描寫,出版商利用禁忌之戀來做噱頭牟取暴利,讀者的廣泛關注和當時保守社會的偏見解讀,這些都構造出了“洛麗塔現象”。作者納博科夫也很無奈自己的精心作品僅僅被稱為“情色文學”,代表的只是情色的商業化和庸俗化,感嘆并沒有多少人真正讀懂理解小說的意圖。那么,《洛麗塔》真正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究竟體現在何處,還需要從更深層次來解讀。
二、《洛麗塔》中的文學思想
(一)蝴蝶情結
1.納博科夫的蝴蝶情結
納博科夫自幼喜愛蝴蝶,一生都與蝴蝶結下不解之緣。他曾經擔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鱗翅目的分館長,在全美范圍內搜集昆蟲。寫作和研究蝴蝶共同組成了納博科夫生活中的主要內容。
蝴蝶是一種美麗的昆蟲,纖弱的細小身軀和輕盈飛舞的翅膀總能帶給詩人和作家太多的觸動。蝴蝶也代表一種超越自我的力量,從丑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飛舞的生靈,帶有如死地重生般的再生經歷,在纖弱的身體中蘊含著毀滅又重生的力量。蝴蝶輕盈的飛舞經常會聯系到死亡,在花間的翩然起舞就是這只昆蟲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歷程。蝴蝶的美麗翅膀色彩多變斑紋精妙,美麗的同時又帶有一種神秘的氣息,納博科夫對于蝴蝶的癡迷代表著對神秘思維的向往和大自然魔力的洞察。蝴蝶更有著與生俱來的流浪情結,也正與納博科夫的流浪氣質相合。自蝴蝶破繭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飛舞無家可歸,翩然飛舞中并沒有堅實的依靠,同時也沒有任何羈絆和負累,追求無限自由的天空。
2.《洛麗塔》中的蝴蝶情結
在《洛麗塔》中,納博科夫把對蝴蝶的觀察和感觸賦予了少女洛麗塔的身上,他以文學家和昆蟲學家的敏銳塑造了一只絢麗魅惑的蝴蝶。蝴蝶的美麗在于形體的柔嫩、斑斕的色彩和輕巧靈動的身姿。在文中,納博科夫描寫的洛麗塔有著很多蝴蝶的特點。她每次出現時,納博科夫總會用各種色彩來詳細的描繪,并且每次都會出現褐色。
洛麗塔第一次出現時,“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片蒼翠,接著,事先一點沒有預兆,我心底便涌起了一片藍色的海浪。在布滿陽光的一個草墊上,半光著身子,跪著轉過身來的,正是從黑眼鏡上面瞅著我的我那里維埃拉的情人。……同樣的嬌弱的、蜜黃色的肩膀,同樣柔軟光滑、袒露著的脊背,同樣的一頭栗色頭發。她的胸口扎著一條圓點花紋的黑色圍巾。……我一下子認出了她肋上的那個深褐色的小痣”。
在這里納博科夫先是用蒼翠、藍色海浪、金色陽光為背景鋪墊出一個美麗的自然環境,接著用蜜黃色、栗色、深褐色等多種色彩來描繪鮮艷明麗的“蝴蝶”洛麗塔,又用“嬌弱、柔軟”描繪出了像蝴蝶一樣的柔嫩身形,這是主人公亨伯特對洛麗塔第一次見面的觀察。而在后文中的多次描寫,洛麗塔胳膊和雙腿出現很深的金褐色,必不可少的斑點和斑紋,臉上和眼鏡下邊的雀斑,這些都暗合了蝴蝶的外形特征。可以說,納博科夫不僅是用多種色彩來表現,更是運用光影的烘托,來描繪出一只迷幻的性感蝴蝶。
除了外形的描寫,洛麗塔的成長也與蝴蝶
(二)流亡情結
1.納博科夫的流亡經歷
流浪是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的主題之一,這主要來源于他本人的自身經歷。納博科夫1899年出生于俄國圣彼得堡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法學家也是政治家,文學方面也造詣頗深。納博科夫自幼便在父親的培養下學習西歐和俄國文化,培養對自然的興趣,母親也特別關愛并鼓勵他在藝術方面的學習。納博科夫的童年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他熱愛讀書、寫詩、抓蝴蝶,聰明才智也得到了發揮,在15歲的時候已經出版了詩集,被稱為“神童”。然而到了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納博科夫的家族不得不開始搬遷,從此,他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
納博科夫在劍橋讀完大學后,來到德國,為了謀生教過書和網球,還跑過龍套,這段經歷成為他痛苦的回憶。1937年,納博科夫一家又移居到巴黎,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前期,納博科夫又來到紐約,于1945年加入美國國籍。在這個國家里,納博科夫不僅生活的相對穩定,還可以繼續從事兩個喜愛的工作:寫作和抓蝴蝶。在忙碌和充實的生活中,《洛麗塔》的創作和出版給納博科夫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很多研究者把納博科夫的流浪情結歸結于俄國十月革命,正是這場革命終結了他閑適優越的貴族生活,稱為了四處流浪的流亡青年。對于納博科夫本人來說,他并不是在被迫流亡之后才體會到無家可歸的心酸,在革命和戰亂未來之前,他就經常做關于流浪和逃跑的噩夢,可見童年的幸福安定并不能帶給他真正的安全感,流浪應是他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有流浪的情結便會有鄉愁的情懷。
2.《洛麗塔》中的流亡情結
納博科夫創作的所有小說中或多或少的都涉及了流亡這一主題,其主人公不是在流亡,就是不正常的藝術家或天才。《洛麗塔》的主人公亨伯特就是代表人物,他是一個完全的精神流亡者。小說以亨伯特·亨伯特的口吻以回憶展開,根據這個一時清醒一時模糊的主人公敘述,我們也隨著他走進了他的精神流亡之旅。《洛麗塔》的整個故事充滿離去與尋找的交替展開。亨伯特的初戀情人過早離他而去,在他的心中存在著一個小仙女,像一只美麗的蝴蝶一樣不停誘惑著他,使他用畢生精力來追尋。這個小仙女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是個模糊的影子。亨伯特的追尋就像一場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游戲,其中只有找尋的過程最令人難忘。流亡者亨伯特便在這永遠沒有終點的路上一直走,直到死去。
流亡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讓身心安全的地方,在找尋的過程中,不斷的回憶過去是流亡者支撐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也是孤獨旅程中的精神伴侶。在小說中看,亨伯特的敘述中充滿了回憶的片段,溫馨的回憶在重現過去時光的同時,也暗示了對現實生存的生活體驗。在小說的開篇,主人公亨伯特便開始了精神的流亡之旅。“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實際上,要是有年夏天我沒有愛上某個小女孩兒的話,可能根本就沒有洛麗塔。那是在海濱的一個小王國里。”亨伯特的初戀雖然夭折了,但她嬌小的身影卻給亨伯特留下深刻永恒的回憶,稱為他畢生尋找的小俠女的縮影,使得他在不斷追尋的同時又在不停的回憶。一直到小說的結尾,亨伯特也依然走在精神流亡的路上。
三、結束語
納博科夫離世已有三十多年,國內外對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他的名字永遠的留在文學史上,《洛麗塔》也超越了時間的禁錮,吸引著一代代的讀者膜拜。
參考文獻:
[1]李橡楠.透過納博科夫的蝴蝶情節解讀洛麗塔[J].學理論,2010,(30):182-183.
[2]譚少茹.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2(1):33-38.
[3]特索婭.自由與禁錮—《洛麗塔》文學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