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琴 王擁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特色,使其具有了保護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義務和責任;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作為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承方式,是職業教育的區域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性的完美結合,對于新疆高職院校保持特色辦學,開拓創新,進一步發揚光大新疆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本土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資源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資源豐富,許多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被列入國家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疆的民族民間美術蘊涵著新疆各民族的智慧、氣質與素養,體現出特有的民族、地域風格和審美習慣。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是學校藝術教育寶貴的資源,應該成為新疆高職藝術教育促進新疆地域文化和鄉土文化發展的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特色,使其具有了保護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義務和責任;高職教育作為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承方式,是職業教育的區域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性的完美結合。目前新疆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作為高職藝術設計課程資源在現實中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關注,新疆高職藝術設計課程設置的內容與地域性特色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尤其是在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如何運用本土民間美術資源進行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已成為美術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一、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開發與利用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意義
1.新疆高職院校作為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是職業教育的“地方性”與民間藝術的“本土性”的完美結合。新疆地區的高職院??梢酝ㄟ^挖掘、整合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總結區域內傳統民族文化特點,不斷豐富和完善特色課程建設。
2.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旨在培養少數民族的高級藝術技能人才,通過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于民族地方經濟。同時新疆地區獨特、多元的民族民間美術不僅有著濃烈的本土化氣息,而且它本身也有很好的實踐性,把它開發成特色課程,是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并對新疆高職院校保持特色辦學,傳承文明,開拓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的學習和傳承有利于增加民族認同感。我們通過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將藝術設計學習與傳統文化資源、生活經驗、周圍環境等聯系起來,使學生了解鄉土藝術存在的價值,感觸身邊文化的藝術魅力,從而增加對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主動產生保護鄉土文化遺產,傳承家鄉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同時可以大力弘揚“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新疆精神。
4.對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開發與利用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的研究,可以拿出一套在新疆可推廣的有普適意義的校園傳承民族民間藝術的理論依據,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模式,同時,進一步物化成果,適時給新疆高職院校的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參考和學習的樣板。
二、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開發與利用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思路和方法
1.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計劃
新疆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教育特色和民間工藝的特點,將二者結合起來,建立一套以“工作室制”為核心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將理論與實際制作相結合,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在工作室現場向老師學習民間工藝操作技能。
2.拓展藝術設計教學空間開設特色課堂
隨著經濟的增長,設計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新疆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豐富,許多造型有著與現代設計相通的地方,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創作源泉。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可以挖掘這些本土文化的寶貴財富,開發利用民間美術資源,并為今所用,走出有具有地域特色的設計道路來。同時開設一些“新疆民間工藝品設計”、“民間工藝”等特色課程,這樣既拓展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空間,又開發出具有地域性特點的課程,對于學校保持特色辦學,傳承與創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請進來,走出去”,優化師資隊伍
民間工藝來自于民間,要想使學生真正接觸到民間工藝的精髓,就必須聘請民間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進校園,通過民間藝人與高職教師共同參與、同臺授課的方式,可以組建“大師級傳承人+民間藝人+高職教師”的教學團隊,優化了師資隊伍。高職教師側重理論,大師級傳承人與民間藝人承擔實訓課程,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同時高職教師也可以通過與民間藝人的交流與合作,拓展自己的設計研究領域。
4.引進民間工藝大師工作室
借助學校這個大平臺,引進民間工藝大師工作室,把民間手工藝生產作坊建在校園,拓展真實的生產性實訓教學環境,讓學生真正學到了民間藝術技能,傳承與發揚了民間藝術的精髓。同時民間工藝大師也能通過學院,為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傳承人,達到雙贏的目的。
5.加強理論研究
民族民間美術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學術界的重視,建立新疆民族民間美術的教學體系,將其納入到藝術教育中來,適應當前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與民間美術教育的結合必定會給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為高職院校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課題研究。
6.舉辦多樣性的交流活動
交流活動是高職院校與民間藝術之間最直接的傳承橋梁,依托學校平臺,可在校園舉辦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展覽,讓學生近距離的接觸民間文化;同時積極參與亞歐博覽會以及新疆文博會等大型展覽,借助這些活動進行溝通與交流,借鑒其優勢,提升自身水平;高職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民間藝術素材,建立民族藝術資源庫,開創民間藝術論壇等網站,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資源。
高職教育作為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是職業教育的區域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性的完美結合。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對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僅能調動各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的積極性,同時也傳承和保護了民族文化,最終使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高等藝術設計職業教育得以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何祥,新疆民族民間美術資源在高師美術課程中的應用及價值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李勇,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特征及價值發現[J].民族藝術研究,2010.
[3]自瑩,劉子建,淺談絲綢之路文化中的藝術傳播[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l.
[4]馬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職教育的使命——以南通仿真繡為例[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1.
[5]李重陽,淺談地方大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教文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