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伸 方向昆
【摘 ?要】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造了宗教這一文化現象。而人作為原始獸性與文化共同作用所塑造出來的理性之間矛盾的沉積體,其思想活動有時無疑是一個迷茫的歷程,這樣便不由自主地以宗教文化作為其精神的支柱與依附。宗教的誕生與興盛所反映出來人類心理是很值得探究的。宗教由人的幾種心理作用而產生,卻又重新巔覆了人整個的心理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是門心理學。
【關鍵詞】宗教;哲學;心理;主觀能動性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誕生了宗教。筆者認為宗教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抽象的文化概念,是一種相似的文化價值觀與世界觀的集合。更進一步講,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宗教歷史發源悠久,在其源頭上塑造了超人類力量的崇拜對象——佛教的佛祖、基督的上帝、伊斯蘭的真主等。這些神明共同之處是擁有人類不可比擬的力量,促使人對其崇拜。并且通過閱讀宗教經典可以發現,這些神明在其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或“代言人”。例如耶穌是上帝之子,釋迦摩尼初是凡人等。這些一致性造就了宗教神明的現實意義,而不再是虛幻儀式上的神秘之物。宗教共有的相似之處是具有“普世界觀”與“善”。所謂的“普世界觀”,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生物,以至于使每個人接受宗教洗禮時,有一種親切的融入感,讓人產生一種被卷入宗教文化的狀態;而所倡導的“善”則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訴求:渴望得到超人類力量的幫助。這仿佛是一種原始的被保護的欲望支配著每個人。因此這兩者——“普世觀念”與“善”,造成了極大多數人類對宗教的信仰與崇拜。
宗教作為一種普世文化,使得人類對其所闡述的內容愈趨深信。在現實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當我們接觸到憤怒的事情時會使思維處于憤怒的狀態,仿佛整個人有了質的變化,與憤怒的環境融為一體。當接觸到快樂的事情時,亦會有快樂方面的變化和感觸。這種現象我稱為“文化集中扼殺”,所謂“文化集中”是指整個人的思想完全充斥著一件事或一種理念。而這導致的便是“扼殺”,扼殺了人平靜時大腦無所思的自然狀態,這會使人具有偏激的傾向與思維模式。這“扼殺”是一種爆發式的力量,而結果則造成了質的變化。通過此可以推理想象,當某個人一直處于宗教文化范圍中時,受越來越多人所闡述的內容、所信仰的對象的不斷影響,對于宗教的信奉只可能有增無減。這種宗教對人的長久的塑造將會是一種質的改變。
由于每個人以自己的本位生存于世界,所以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世界。而宗教中所倡導的超自然力量與個人間的依附(如:信徒感覺可以隨時與崇拜對象進行個人間心靈的交流),正好滿足了每個人的世界中心本位觀念。這便造就了信仰產生的主動性。而且由于人類總是主觀性地看待世界,便容易將客觀性的規律化為主觀的認識,建立起似乎有道理的聯系。正如我國漢代董仲書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將自然的變化歸咎于統治者的作為。人類對宗教也是一樣,當一些事情發生在自身身上時便將其聯系到某個宗教的理念與思想,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這就加深了宗教的合理性。對于這種通過主觀聯系化客觀事實為人的思想的現象,我稱之為“人本位觀念”。
并且作為普世文化的宗教對于生活的大凡小事都可以進行以神為核心,宗教理念為內涵的闡釋。一切的天衣無縫造就了宗教的縝密性與籠統而強大的概括能力,使得宗教能夠成為人的精神支柱。卡耐基在其著作《人性的優點》與《人性的缺點》①當中系統地闡述了心理引導的重要性,而宗教對人進行的超人類力量的心理引導或許能夠從物質——即人的神經細胞調節上給予人力量。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論證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②的這種物質反作用正好闡述了宗教力量的理論來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能夠發掘出依據宗教信仰推論出來的意識對物質的塑造作用。這種意識力量使得世界上可能有86%的人信仰了宗教。③
宗教常以激起人內心當中的高尚情懷作為信仰保障的重要手段。黑格爾曾言:“人類放棄其原始沖動的唯一動機是追求偉大”。④每當一個人做了件標準價值觀所認可的事時,由于大眾的認可,會使得其內心當中出現了所謂“高尚”的情懷,其帶動的思想調解會使自身產生一種“快感”。這些就是宗教信仰的力量與魅力。如《圣經》中有言:如果別人打了你的一邊臉頰,就再讓他打另一邊。⑤這是一種多么寬廣的令人欽佩的胸襟!《古蘭經》里寫道:我(真主)帶著劍與《古蘭經》而來!⑥多么智勇雙全,讓人崇敬。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⑦仁慈之心,溢于言表。這些都讓人認為對宗教的信仰是一個崇高的歷程,崇高的歷程又反過來給予人心靈上的安逸與平靜。
在我國高中政治教材《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中對哲學的定義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⑧從這一點上看,宗教也是一門哲學,是歷經許多傳教士將其神學學說、人生價值、世界的看法由零散的、不自覺的體系整合而成為有聯系并且系統化的、理論化的體系。伏爾泰有句名言:“哲學是科學的盡頭,宗教是哲學的盡頭”。⑨由于每個人的主體差異性,導致了其哲學的差異,而宗教的普世性,全人類化以及生物化的宏觀理念,則消除了這一差異,造就了哲學上的巔峰。
從某種角度看,宗教就是哲學中的心理學。人類雖然自稱高級動物,但對其受事物外在表現的迷惑好像無法抵御,心理學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幾番言語之間,讓人感受到天堂即是地獄,地獄卻是天堂。由于自身這種不可調節的束縛,使人輕而易舉地相信“真理”。憑心而論,一切事物的真與假、對于錯,我只能通過預先的一個標準去分辨。總而言之,當一門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形成時,無論它是怎樣的荒謬,它就形成了宗教,它可以迷惑所有人。
注釋:
①卡耐基.人性的缺點全集[M].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06:103.
②韋正翔.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25.
③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9vOfxsGkUHzoGw3rxvw0MfDRDh7y_qop2Qfk1AtM0NrswPIy3YdJHyRS6d4Ds83Vg7xt7usdsxUVB-qfnuo_vl7LBE4s_siAfpdfEq_P8u.援引大英百科全書。
④王正泉.辯證唯物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1.
⑤圣經·新約[M].北京:中華書局,1998:75.
⑥劉春暉.從十年到永恒[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8.
⑦宋祁元.佛說罵意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8.
⑧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⑨伏爾泰.哲學通信[M].北京:中華書局,2005:88.
參考文獻:
[1]柯林斯英漢雙解學習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黃樸民.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研究[M].北京:岳麓書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