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安
【摘 ?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它面臨著生存環境的縮小和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從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來分析,并引導其可持續發展,能夠增強我們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文化繁榮,傳承人類文明,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文化的要求。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政策;發展
一、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概述
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環境下衍生出來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在特定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形成的,其發展過程中的類型和模式都有自己的獨特性。生態環境造就文化的獨特性,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在整個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與發展中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整合少數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民族學在我國發展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對民俗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成果豐厚,頗具有價值,也為后來的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形成了不同視角下研究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助于人民理解不同民族心理習慣及其獨特發展規律的可能性它是人類文化意識的原型。民俗文化在文化意識形態中處于最底層、最基本,即文化意識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開始,它也是人類文化意識與心理的最初原型。
民俗文化的范圍較為廣泛,基本形態有以下幾個:物質民俗文化發面,其中包括得有:生產、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生活民俗文化包括家庭、家族、村落、節日、社會管理方式與結構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倫理道德等。
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的障礙
(一)民俗文化保護意識缺乏,遺落現象嚴重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大力宣傳。總體來說,保護觀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這種改善仍然有局限性。觀念問題在我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中仍然突出,市場經濟的建立,大力發展經濟,大多數少數民族的社會價值觀開始轉變,與此同時,其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在這樣各個方面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變得越來越虛弱了,原有的文化環境也變得脆弱,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遺失和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沒落。例如:在貴州少數民族自然村寨眾多,各生活著苗、侗、水、仡佬、土家、彝族等17個少數民族,至今完好保存下來的民俗文化只占30%,而70%的都淹沒在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進程中,其中包括許多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就像侗族大歌在北侗地區基本上消失了,只是在南侗少數地區保存較為完好。
(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理論研究不足
雖說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的研究成果豐厚,但不難發現這些成果大多數是引進西方國家的民族理論。從而難以形成學術實踐的“本土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本土化”。由于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和偏見,所以學術的偏見和學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夠深入。
(三)現實的問題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自然村寨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經濟在少數民族地區逐漸滲透。少數民族民眾的經濟意識也逐漸提高,而且同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少數民族文化形成的特有環境被打破,現代文化大潮開始滲透交融,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侵蝕。然而,在城鎮化的背景下,隨著自然村寨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急速的變化,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正逐漸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的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許多民族的一些古老的傳統節日、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和民歌離我們遠去。
三、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公共政策是指國家(政府)、執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的時期為實現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動或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方法、條例等的總稱。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發展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產業的高度來引導其可持續發展,充分挖掘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資源,不斷提高、豐富、保護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應遵循的原則
1.多樣性原則
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樣性,要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指導思想,擔負起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責任,扮演少數民族文化的“守夜人”的角色。
2.選擇性原則
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在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在比較優劣中篩選,對其精心鑒別,取精華,不要盲目隨從和吸取,要選擇性的交流與發展,并棄其糟粕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
3.創新性原則
在對外來文化的選擇性基礎上不斷的做到創新。把高新科技引入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用信息化推動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例如:侗族大歌進入媒體有利于對其進行廣泛的宣傳、是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的余韻和內涵,這更有利于侗族大歌更為廣泛的流傳和發展。
(二)政策體系的完善
政府應該加強建立健全保護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政策,以及認真落實政策的執行,確保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健康發展。
1.制定引導和培養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政策
公共政策的出臺為一些典型和優秀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正名”給予政策上的機會,以及在一個和諧的環境里發展。少數民族藝術進入市場,這需要進一步放寬文化領域的市場準入,鼓勵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以產業化競爭的姿態走向世界,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這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向前發展。例如: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制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時,已破例地將“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事業”作為宏偉藍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單獨列出,這一重要舉措把云南的文化發展提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云南文化產業全面的、迅速的發展,在文化界產生了“云南現象”。因此,公共政策的引導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走上了發展創新之路。
2.優秀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發掘保護政策
聯合教育、宣傳部門,搞好優秀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發掘宣傳,教育工作。在對待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問題上,文化主管部門以政策待遇鼓勵研究人員,認真發掘現在遺失或沒落的優秀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對其進行重新評估它們的價值。例如:《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這對保護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3.人才培養政策
鼓勵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放寬政策。簡化手續,有計劃的引進少數民族以外的高素質人才和培養本民族的人才計劃,把民族文化與教育相結合。例如:在貴州省,侗族大歌進入大、中、小學課堂。貴州大學開設了侗族大歌班,專門面向侗族招生。在云南省,麗江東巴文化館東巴文化學校,主要招收麗江縣境內城鎮和鄉村東巴文化愛好者,以及麗江納西研習館等,從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相結合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與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嘗試在各級學校教育中設立民族文化相關專業,特別是在高等院校中培養民族文化高級專業人才,為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總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處在劇烈的變化之中,許多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瀕臨消失,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要制定政策來引導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保證、研究、開發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能充分認識到民俗價值所在,使少數民族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欒凡.東北地區優秀民族文化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9.7.
[2]李若青.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