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琪
摘要在:在日益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之下,繼而出現了許多問題,主要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建設用地擴張、農村工業化發展等,這些變化使我國城鄉生產要素的配置更為復雜,城鄉空間相互作用已超越傳統城鄉關系理論能解釋的范圍。城市化對鄉村主要變化為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城市用地擴張、經濟結構變化、環境污染、村民思想觀念轉變、基礎設施的明顯改善等方面,重點從這幾方面對城市化背景下鄉村發生的變化進行闡述與分析。
關鍵詞:城市化;鄉村;變化
1 鄉村概述
在聚落分類中通常從特定的需要出發,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特征為基礎,擬定適當的指標而作出的,大多是根據職能或形態的特征進行分類。按鄉村的經濟活動內容,有以一業為主的農村、山村(林業)、牧村和漁村,也有農業、農牧、農漁等兼業農村。其中農村居民點稱為鄉村聚落,特點為人口規模較小且具有同質性,土地利用較為粗放。根據地域分布特點,鄉村聚落可分為密集型、分散型、半聚集型。根據經濟和自然特點,鄉村有不同的存在形態。例如在農、林區,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區,村落又可同時存在固定居住點、遷移居民點;在水鄉或者河流湖泊眾多地區,人們通常以舟為室。其中固定村落又可根據分布形態分為點狀、線狀、塊狀、團狀。
2 城市化對鄉村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城市化過程也是為區域人口變遷、社會經濟轉型、地域空間重建的過程。下面重點討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因素。
2.1城市用地擴張與鄉村的變化
城市用地是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賦以一定用地和功能的土地的統稱,是用于城市建設和滿足城市機能運轉所需要的土地。城市用地擴張,不但了擴大自身聚落,延展了自身空間,快速推進城市的空間變化,同時侵入周邊鄉村,影響周圍鄉村的空間范圍。2.2城鄉人口流動與鄉村的變化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人口呈現急劇增大趨勢,給城市帶來了很大壓力,這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遷入有很大關系。究其根本,時代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城市的發展,城鄉的收入差距,生活質量的差別等,使得農村不斷向城市涌進。這就使得城市更密集,農村相對就松散許多,留在鄉村的大部分為老人與小孩,這使的鄉村安全存在較大的隱患。再加之大量農村的人口到城里買房安家,這就會使的鄉村人口越來越少,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好多鄉村都會崩潰,甚至瓦解。
2.3 社會經濟結構與鄉村的變化
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有多重含義。社會經濟經構,是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不同的經濟成分、各產業部門與社會再生產等在組成國民經濟整體時需要相互的適應,彼此形成一定的比例,相互關聯。區域的城市化有利于改變農村勞作方式、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受教育水平,使農民的價值觀念與城市趨同。
2.4 基礎設施的改善與鄉村的變化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在近些年來,農村的基礎設施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 交通變得更加的快捷,便利。隨著國家的建設新農村的興起,全國的農村大部分都有水泥馬路進村的情況。這相比以前的的沙子路比,車子從城中到鄉村的時間大大縮短了,而且村與村之間的連接也變得更方便。(2)農村居民家用設施更加完善。大多數家庭不僅僅實現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需求,更是冰箱,電視,空調,與現代化家具一應俱全,而且房屋建設在以前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觀。(3)信息全球化。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 即使在農村,現代信息交流的方式也相當普及,村民獲取信息更快捷準確,思想覺悟也有了很大提高,從而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環境選擇與行動判斷。
2.5 城市化進程與農村居民生活方式與觀念的改變
城市用地的擴張與遷入城市務工人員的增加,使農村人口或多或少的受到城市人口的感染。人總是延著自己覺得好的發面去發展的。城市期間,他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都會有所提高,從而會促使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轉變生活觀念。返回家鄉后,他們會利用在城中所賺取的錢,去蓋房子與配備各種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這些現象會無意中激起很多人的進城欲望。
3 鄉村城市化
城市化的發展不僅僅是城市的自我發展與空間擴張,還包括鄉村聚落的自我發展與乃至城市實現蛻變。城市化具體表現為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鄉村區域轉變為城市區域或在鄉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漸增長。鄉村城市化具體表現為: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城市用地擴大,農業用地減少;農民逐漸成為脫離土地的非農戶,專業農戶逐漸減少;城鄉居民貧富差距不斷縮小,教育程度漸漸拉近,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趨同。農村城市化是讓農民進城,并且改變他們的就業與收入結構。實現農村經濟、人口、社會城市化,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根本和目標。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成果,采取必要的措施認真解決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程度的使城市化的成果由城市居民、農民共享,才更具有現實意義。
4.1 人口變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雖然中國的人口在增加,農村人口卻在明顯在減少,人口一減少,就意味著鄉村在慢慢衰退。農村人口大量外遷,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對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雖然農村人口外流促進了經濟增長,提高了總體效益,但長遠來看,嚴重抑制了農村的發展,造成了農民荒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包括兩個方向: 第一,就地轉移。第二,向城市轉移。
4.2 對農民精神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中的生活精神卻不容樂觀,要解決這種狀況,應重視發揮傳統民間文化的民族性,在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需要重構文化生態,促進新時代鄉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和諧。
目前克服農民的消極悲觀情緒,已刻不容緩。另外農民需要轉變進城的這種觀念,正視現實,增加社會責任感。
5結語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也有許多消極的因素。我們在必須正視與解決這些問題。最近幾年,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是越來越好,也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這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通過這些政策,中國會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中國的鄉村明天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趙榮等編著. 人文地理學[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 刑谷銳,徐逸倫. 城市化背景下鄉村聚落空間演變特征研究[Z].安徽農業科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