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聰
【摘要】在實施省編幼兒園課程《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的過程中,我們片區的農村幼兒園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根據本地區、本園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園本化的解讀與處理。在農村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應充分挖掘農村中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有效地利用,不斷探索園本化的美術教學之路。生活是創作之“源”、材料是創作之“基”、方式是教學之“本”、互動是呈現之“魂 ”是我們美術教學園本化實踐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鄉村;美術教學;園本化;實踐
《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從浙江省省編教材《幼兒園課程指導》開始使用至今,片區園教師經過不斷學習后,開始逐漸轉變教學理念,逐漸轉變教學方式,但因這些園地處山區,受諸多因素影響,在實施美術活動課程時還存在一些問題:1.《幼兒園課程指導》教材內容多是以城市幼兒的生活為背景而設計的,遠離農村幼兒的現實生活,不適合這些園區的教育實際,活動脫離幼兒生活經驗;2.教材的選擇不夠開放,沒有充分利用農村幼兒園的自然資源及片區的民間藝術資源。因此,美術教學園本化成為農村園有效實踐新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探索與實踐。
一、生活是創作之“源”
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幼兒年齡小,其思維主要以具體想象思維和自覺行動思維為主。在主題背景下幼兒園美術課程園本化實施中,教材的選擇應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熟悉的人、事、物為內容,注重生活與美術教育的緊密結合,讓幼兒審美情趣的形成過程回歸于生活。
1.選材來源于幼兒生活經驗
《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作為教師,我們應盡可能的多為孩子考慮: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有什么;可能需要什么;孩子可能會對什么感興趣。因此,我們根據主題的核心價值及園所幼兒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作合理取舍,并生成系列源于幼兒生活經驗、能引發孩子積極情感體驗的活動融于相應的主題中。如小班《春天來了》主題中的點線練習活動《種豆豆》、《青青草》;主題《清潔寶寶》中的玩色活動《蚊子死光光》;主題《有趣的昆蟲》中的版畫《蜘蛛網》;主題《我的動物朋友》中的繪畫活動《小雞一家》等等,都是基于幼兒這樣一個個生活經驗背景而生成的。在具體的情景中,幼兒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大膽表現所看到、聽到、想到的一切,借以表達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審美感受。
在開展主題活動 “美麗的幼兒園”在活動前,孩子參觀各班活動室、有收集幼兒園以前的照片等,孩子不斷交流自己的認識、感受。在此基礎上產生美術活動——美麗的幼兒園。
2.民間藝術融于幼兒美術教學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伙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我們的片區是一個革命老區,文化底蘊厚重,文化傳統悠遠。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竹編藝人應有盡有,他們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例如一個片區園的附近就有竹編的老人,于是,老師便把老人請到孩子的教室里,每次活動時孩子們都把老人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后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老人用竹子編織品的活動場景,更喜愛老人聚精會神編織的樣子。在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不斷涌現,教室里、走廊里都掛滿了孩子們的編織作品。在每年的 “三月三”活動期間,園區結合實際在中、大班開展“我是小主人”主題活動,其中《我設計的扇子》、《家鄉的橋》、《送給媽媽的包》等美術活動就是通過欣賞,激發幼兒觀察和再創造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此舉不僅激發了幼兒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感受,萌發民族自豪感,更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幼兒園的美術活動課程。
二、材料是創作之“基”
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開展美術活動是教師常常思考的問題。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玉米、花生、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里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好漂亮!絲瓜子怎么扁扁的呢?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欲望,老師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畫一畫、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們眼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里,老師注重為幼兒提供原始材料,如牙刷、噴壺、棉簽、吸管、滾筒、繩子、毛線、彈珠等等。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象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象,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在孩子想象的基礎上,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如橡皮泥、火柴、牙簽、各式蠟光紙、小石頭等,讓他們與材料互動。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象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毛竹廢料等做成不同的造型,并顏料畫上漂亮的圖案,掛在活動室的墻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幼兒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巧妙構思,制成服裝、裝飾品并自由表演。如大班創意活動“花米袋”試用水粉進行作畫,大膽地在米袋上創造性裝飾,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體驗裝飾活動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快樂。孩子們自由地用水粉顏料在米袋上無拘無束涂畫,并將畫好的花米袋變成一件漂亮的“時裝”穿在身上,和音樂的節拍進行“時裝表演”呢! 在活動中孩子驚奇的發現,自己身邊一些熟悉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創作都會變成意想不到的畫。畫面所形成的效果給孩子以視覺沖擊,激發其豐富的想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帶來情感的震撼,并從中體驗自主創作的樂趣。
當然,老師在“創意吧”里還投放一些輔助工具如:各種紙、紙箱、布、蛋殼、水果網、木條、泡沫板等,便于幼兒自創作品,當他們運用各種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質,選擇不同的作畫方法時,相同的題材會出現不同的畫面效果,從而提高幼兒創造美的能力。
三、方式是教學之“本”
繪畫課是幼兒園里最常見的一種美術教學形式,如何在方式方法上進行拓展是美術教學園本化實施中重點探索的問題,老師們嘗試將各個領域、各種方法兼重并納,協調統整。
(一)美術活動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互相滲透
美術是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情感的審美表現,是幼兒表現自我、與人交流、創造世界的一種手段,是屬于幼兒自己的文字。在領域教學中有機整合、滲透美術元素,能滿足孩子自由想象、自主表述的需求。
1.與語言活動整合
故事、兒歌等是孩子最喜歡、也是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形式,用優美的故事、散文、兒歌等語言形式創設出的繪畫情境,能為孩子的表現提供豐富的認知、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想象路徑。有語言活動中拓展美術教學的:如指紋印畫《小人國的故事》,就是在欣賞理解繪本《巨人來到小人國》的基礎上開展的,讓孩子在貼著巨人的墻飾上用印泥手指點畫小人國里的人物,大小的強烈對比,大大激發了孩子大膽想象創作“巨人來到小人國”的有趣事情;有美術教學中滲透語言的:如小班學畫封閉的圓——《吹泡泡》中,幼兒已有吹泡泡的前期經驗,老師以詩歌(“吹泡泡、吹泡泡,你吹一個小泡泡,我吹一個大泡泡,泡泡像什么?像葡萄、像氣球……五顏六色真漂亮!”)所表現的情境為背景,在“誰吹的泡泡最圓、最多?你吹的泡泡像什么?”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幼兒積極主動重復練習畫封閉的圓而不會興致索然,這種邊說邊畫的美術表現方式在小班年齡中尤其適合。
2.與音樂活動整合
美術和音樂是相輔相成的,音樂之中可以衍生美術,美術里面也蘊含著音樂,音樂是流動的聽覺藝術,美術是凝固的視覺藝術。讓美術與音樂相結合,通過聽、想、說、畫,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為幼兒的創造想象開辟了新的活動空間。
(1)在旋律和節奏中捕捉形象
優美的旋律、跳動的音符、輕快的節奏會撞擊和觸動兒童,令其產生種種遐想激發創造力。如羅馬尼亞樂曲《云雀》,它把云雀在空間運動的節奏轉化為時間上展開的音響節奏,再以旋律的上進下降來表現云雀近乎垂直方向的上騰和俯降,它使幼兒的形象思維非常活躍,仿佛云雀就在頭頂。幼兒在音樂的刺激下充分發揮了創造力,他們構圖的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都有安排,色彩深深淺淺、冷冷暖暖,非常明媚,筆觸長長短短、歪歪斜斜,富有變化,動感極強。
(2)聆聽音樂色彩、創作“交響”色彩
音樂是相當講究色彩的,音樂色彩是用以加強美感,塑造形象。人們感覺鋼琴曲有如明朗的色彩,提琴曲如溫柔的色彩,爵士樂如明暗閃動、反差強烈的色彩,這就是配器色彩,再如和聲色彩,就像給旋律的“造型”設色一樣。“彩色”音樂在美術活動中會激發幼兒創造力,從而使畫面的色彩的配置及形象的設定更加唯美。例如,讓孩子們表現比較注重色彩的音樂《百鳥朝鳳》,在聆聽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各種鳥的鳴叫聲,那歡快熱鬧的聲音使幼兒產生了積極愉悅的情感,聯想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加上對百鳥朝鳳的想象,各種顏色的鳥就呈現在畫面上了。再如繪畫《小枕頭》,單純的作畫不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思維,在教學中,我以《搖籃曲》導入配合情境表演,在這樣的氛圍下,兒童的情緒得以宣泄,心聲得以“吐露”,他們本能的使用響亮的顏色和線條表現自己的感受,展示出具有創造精神的色彩表現新感受。
(3)形象生動的歌曲也能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
小、中班的幼兒對單純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較弱,形象生動的歌詞能夠幫助幼兒理解并能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更好的表現作品。如:歌曲《螞蟻》,單純讓幼兒畫螞蟻,幼兒會感到比較單調、枯燥,畫面布局也會比較單一,但在聽聽歌曲,哼哼歌曲后孩子的腦里就會出現許多生動的螞蟻畫面,自然就使自己的畫面豐富起來:有的螞蟻在招呼伙伴,有的在搬東西,有的在找食物,有的在分享食物等等。
3.與科學活動整合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科學區里,孩子記錄自己操作的過程、探索發現的結果等是經常的事情。孩子運用簡化的、代表性的符號或具象的“美術語言”記錄自己的發現、方法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有其特殊的價值。如種植園里幼兒對農作物生長的觀察記錄;在科學活動《物體降落》中孩子對紙團、紙張、紙降落傘不同降落路線的觀察記錄;在數學活動《統計》中孩子對自己所帶水果品種、個數的統計……
主題活動中的各學科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整合不是拼盤,也不是每個領域的各個活動都要整合美術,適時、適當即可。
(二)走出園門,拓展空間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青山綠水、一石一木、民房古居等都是開展美術教學園本化不可或缺的素材。老師們嘗試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大社會,拓展幼兒園美術教學的空間。如我們帶領大班幼兒欣賞鎮上古居,欣賞不同的建筑風格和韻味,那飛檐翹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凝聚著舊時建筑工匠獨到的精湛技藝,讓孩子深深體驗著那一種樸素之美!又如在大班主題《動物趣事》開展中,老師帶幼兒參觀了養豬場,孩子們對小豬睡覺、拱土、進食等觀察的津津有味,在繪畫作品《可愛的小豬》中,有豬寶寶吃奶,有小豬搶食、拱土,有小豬睡覺……等,稚嫩的線條、惟妙惟肖的神態描繪出了孩子眼中的世界。
四、互動是呈現之“魂 ”
作品的呈現展示也是美術活動的一部分。經常我們會看到教師將幼兒的作品一一排列掛在活動室里,或收于作品袋中,活動結束后孩子與之互動就很少了,因此,讓作品展示成為與孩子不斷產生互動的環境是孩子興趣延續的最佳方式。在活動之前,教師首先就要想:孩子的作品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可以構成一幅更大的畫,如《山村的天主教堂》、《有趣的蒲草》,幼兒將自己看到中、西式的建筑、田野風景、特產、工藝品等畫下來剪貼在教師課前畫好的“大眼睛”上;并根據孩子后續想象繼續補充,最大限度上激發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的審美情趣。
畢加索說過:“我在小時候已經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是我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得像這些孩子一樣。”是啊,我們探索農村美術課程園本化的過程中,其實是沒有最好的方式和方法的,我們只能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思維方式、個性特點去尋找最適合的他們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將不斷而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回歸童心的美術教育》 王悅娟 浙江大學出版社
[2]《早期教育》(美術版)2011第9期、第11期 2012第4期
[3]《幼兒園繪畫》 李蔚宜 林建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