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山市農科院 李娟
唐山南湖全稱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位于市中心南部2公里處采煤塌陷區,面積2800公頃。早在1878年清朝末年“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直隸總督李鴻章批準創辦了開灤(開平)煤礦,這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大型煤礦,同時也催生了唐山這座城市的興建與發展。開灤煤礦經過了130多年的開采與挖掘,僅現南湖一帶就形成了上千公頃的塌陷區與波及地,滿面瘡痍、污水滿坑、煙塵四起、垃圾橫飛,塌陷地帶隨時沉降。唐山大地震后24萬遇難同胞被埋于此地,隨著地震帶與塌陷區重合,土地破壞日趨嚴重,尸骸偶有可見,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并且造成土地浪費和空氣污染。
土地復墾是指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例如,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壞,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
唐山地處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造成的地震帶,同時又有著130多年的地下采煤生產過程,因此,土地塌陷程度極其復雜并且破壞程度嚴重不一致,塌陷區域較廣,土地復墾技術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僅就南湖區域唐山市政府堅持“因地制宜,科學配置”采取了大致五種補救措施。
(一)淺層無積水塌陷地。主要成因由于煤炭開采量不大,或開除下沉后形成的波及地坡度變化較小,并且汛期形成的暫時積水僅限于土地表層2厘米左右。土地平整后可直接由于耕作,種植農作物、果樹、綠化林木等,提高土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淺層淺積水塌陷地。常年積水大約50厘米左右,這種情況利用土地周邊煤灰、煤矸石、垃圾廢棄物等進行填充,附表土再塑為耕地使用。優勢擴大耕地利用率,劣勢對種植的作物有局限性與選擇性,要求種植的植物具有耐澇、抗貧瘠等特點,維護周期較長。
(三)淺層高潛水位塌陷地。主要成因由于煤礦建立之初清朝末年科技水平極其薄弱,盲目勘探,開采前未能準確探測地下水位與結構,不慎在開鑿過程中與地下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帶打通,造成地表水位抬升,常年積水50~80厘米,甚至汛期深達1米左右。這種情況多采用挖空中心,墊淺四周的方法,抬高部分土地復墾為耕地使用,中心水域可種植水生作物、植物等(例如:水稻、蓮等)。
(四)深層大面積積水塌陷區。這樣大面積的積水塌陷如若復墾為耕地,工程量大、費用高、技術難度高,并且很難復墾維護為耕地,因此將附著在水底的煤矸石、煤灰以及工業垃圾等固體廢棄物清運深埋后,可直接進行養殖水產、蟹稻田、蛙荷田等立體養殖。
(五)高潛水位塌陷區。這種地區地表水資源相當豐富,可充分開發其成為旅游資源,打造人工湖泊,生態公園,建立環城水系,不僅保護了水資源也很好的保護了自然生態。
復墾初期的土地比較貧瘠、土壤比例不穩定、土壤性能結構參差不齊、土壤肥力弱質量低,部分土地甚至仍含有有害物質(例如:二氧化硫等),如何解決這些影響復墾效果的實際問題?
(一)綠肥改土。綠肥植物的廣泛種植,不僅美化環境,提高土地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土壤質量、增強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種植苜蓿等豆科類作物固氮植物,貓尾草、黑燕麥、箭舌豌豆等牧草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向日葵吸收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屬。另外,還可施加草炭土、腐熟羊糞或有機肥進行土地改良。這些都是世界公認為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生物治理土地的方法之一。
(二))人工造林。南湖塌陷區復墾前有些為落荒地、煤石坑、廢棄坑塘、垃圾掩埋坑等地塊,極易引起栽植苗木成活率降低,甚至出現成片死亡現象。在物理環境較差的地塊,可進行樹種變更種植,如黃杉(Koelreuteria bipinnata Laxm)、銀杏(Ginkgo biloba L.);在地勢較高的地塊種植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Dndl)、榆樹(Ulmus pumila L);在地勢低洼地塊種植垂柳(Salix ba bylonica L)、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等。在生態關系方面,根據樹冠層次進行樹種混交搭配栽植,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營養,改善立體條件,提供豐富季相色彩變化。例如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生、深根與淺根、喜光與耐陰等植物種類搭配種植。在保留原來土壤性狀的基礎上,可適當營造局部微地貌,再結合灌排水、道路設施建設等工程對林地進行維護清理。
(三)休旅觀光。1997年初唐山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生態綠化工程,規劃將南湖塌陷區建為集游憩觀賞和水上活動與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生態公園。在綜合治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合理統籌、科學施工,對2800公頃的塌陷區進行景觀、道路、水電網、林渠溝、田園場等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植物,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至今已建有一城(交通娛樂城)、三場(高爾夫運動場、騎馬場、軍體射擊場)、四園(水上樂園、濕地生態園、水禽園、水上垂釣園)、六區(綜合游憩區、青少年活動區、地震紀念區、農桑區、植物景觀區、管理區)的都市生態園林。南湖成功的生態再塑與和諧保護,讓唐山成為榮獲聯合國“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的城市,唐山成為“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會場,更是世界上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地,不占用一分耕地舉辦的世界級園藝盛會。
(四)建設用地。對于采煤尾礦庫、采礦坑、廢料臺等典型工礦廢棄地實地踏勘,土地復墾難度大、表土覆蓋性差、工程量大、施工費用高的塌陷地區,開發建設企業、廠礦、服務性文化場館等建筑用地。例如唐山圖書館新館位于南湖生態園塌陷區南湖路北側,根據相關部門給出的“采動地基穩定性評價報告”,其體型成U型,對圖書館的結構進行了抗變形設計,增強了唐山圖書館的抵抗地基變形的能力。同時,采用型鋼混凝土梁平衡懸挑端彎矩,長懸挑部分考慮了豎向地震作用,通過增大了重要的鋼混凝土柱的地震剪力系數、提高重要部位的抗震等級等措施,為唐山地區實現復雜體型不設縫的抗變形設計提供了設計參考。
第一,南湖東側建有影視基地唐山1970、唐山風情小鎮、美食城等商業區,占地126畝,建筑面積4萬余平方米,總投資3.38億元。影視基地根據《唐山大地震》場景復建,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唐山市井風貌,并集影視文化體驗、唐山文化風情、唐山飲食文化為一體,將現代商業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第二,南湖東南側建有地震遺址公園,園內建有抗震紀念墻,地震科普館、遺址區、碎石廣場、樹林區等。其中抗震紀念墻高7.28米、長500米,厚度3.42米。地震死者的名字和懷念者的名字就在每一塊墻體石板上鐫刻成鎦金字。旨在紀念1976年“7.28”大地震中24萬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的建設,將充分體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愛、對科學的探索、對歷史的追憶”這一設計宗旨。
第三,南湖北側建設的唐山圖書館、唐山檔案館、群眾藝術館、唐山大劇院、唐山會展中心、唐山市工人文化宮和文化廣場及配套商業服務中心,構成了風格統一的文化建筑群,一起定義了唐山這座城市南湖區域的文化特征。這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品位,對提升城市文化整體功能,完善城市文化產業布局。
第一,在南湖建立唐山工業文化園。唐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重工業城市,擁有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的五個第一:第一座使用機器開采的大型煤礦、第一條的準軌鐵路—唐胥鐵路、第一臺的蒸汽機車—“龍號”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瓷器。唐山沉淀了如此傲人輝煌的工業文化歷史,可充分挖掘其潛在的文化價值。比如修建工業文化長廊,再現地下煤井的構造以及陶瓷和水泥的燒造過程等;在南湖園區鋪設火車軌道,擬造“龍號”機車進行園區觀光游覽等。真實的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震撼,體驗唐山特色文化。
第二,建立歷史文化名人園。1.紀念唐山籍歷史名人。唐山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誕生在唐山樂亭。李大釗同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深邃思想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提倡。此外,唐山還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我國第二大劇種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故鄉。2.紀念為唐山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外地甚至外籍名人。詹天佑“灤河大橋”的建造者,這也是中國第一座鐵路大橋。唐廷樞,中國第一座使用機器開采的大型煤礦—開灤煤礦,經辦人;唐山水泥廠的創建者。金達,英國鐵路工程師,中國第一條的準軌鐵路—唐胥鐵路的建造者等。
第三,建立藝術文化展演基地。冀東三支花,皮影、評劇、樂亭大鼓,這是唐山地區三種主要藝術形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泥塑,剪紙,高蹺等藝術文化形式。
第四,建立特色美食文化街。板栗、小棗、燒雞、棋子燒餅、麻糖等極具唐山地方特色的美食享譽海內外。
南湖生態城的成功建造讓我們重新認識Aldo Leopold(利奧波德)在“土地倫理”中提出的“人類要竭力保護土地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
[1] 高朋,等.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技術措施問題的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5(1):40-44.
[2] 馮偉,等.河北省鹽堿地分布,成因及改良利用技術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5(1):59.
[3] 肖欣潔.唐山市采煤塌陷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J].今日國土,2010(08).
[4] 魏遠.礦山廢棄地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02).
[5] 石書靜.我國煤礦區土地復墾現狀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