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梅
(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五年制高職護理新生生命態度的調研與思考
胡必梅
(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五年制高職護理新生作為大學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其生活環境、學習要求、人際關系結構等都與中學時期有很大不同,加之年齡小,環境適應能力和社會經驗不足,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疏導,對其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會有很大影響。筆者對470名高職新生進行了有關生命態度的調查,以期了解過渡時期學生對生命的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生命態度;高職;護理新生
1968年美國學者Jeantomas首次提出生命意義教育思想,西方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多年來逐步開展了對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和探索,2001年臺灣教育機構更是將該年定為生命教育年,以提高對生命教育的重視。臺灣當地媒體則把生命教育課程定義為一門一生最重要的課程[1]。
五年制高職護理新生入學年齡較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沒有經歷高中就直接走進高職校門,他們中很多人成績不是特別優異,讀高職也不是其主觀意愿。而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上“有用、有利、值得”的價值觀也在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下,高職新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很多人都在思考“我們為什么活著”“我們應該怎樣活”這樣的問題。在內外重壓下,很多大學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開始虛度光陰甚至自暴自棄。而護理專業是一個需要時刻關注患者生命健康、對生命充滿尊重的專業,如果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生命,又會怎樣對待患者的生命呢?因而了解新生對于生命的態度,并找出影響學生生命態度的主要因素,在今后5年的教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不僅可以幫助高職護理新生緩解大學適應問題,而且還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式抽取我校高職護理新生470人,于開學一周內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向新生講述本次研究的目的、要求、問卷填寫方式,強調如實作答,當場不署名填寫,10 min后收回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470份,有效率為100.0%。被調查學生來自江蘇各地,其中男生18人,占3.8%,女生452人,占96.2%;年齡15~18歲;43.4%的學生是獨生子女。
2.2 研究方法
采用Likert7點評分式問卷,共有12個涉及大學生生命態度的問題,每個問題后附有數項選擇答案,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問卷中基本上是常見的與生命態度有關的問題,如對自我的了解、人生目標、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等,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生命觀。
3.1 對當前自身生命價值的評價
調查發現,超過86%的學生對當前自身生命價值比較滿意,覺得生活較為有意義(見圖1)。這可能與新生剛入學,有了新起點有較大關系。五年制高職新生大部分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異,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有一個新的開始對其有相當大的影響。

圖1 學生對當前自身生命價值的評價
3.2 生活適應能力、自我健康感覺、生活態度調查
75.0 %的學生有較好的生活適應能力,10.0%的學生生活適應能力較差;87.0%的學生自我健康感覺良好,4.0%的學生自我健康感覺不是很好。由于剛剛步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且大部分新生生活適應能力和健康狀態較好,對專業學習充滿期待,生命態度也令人欣慰(見圖2)。絕大多數新生有著積極的生命態度,這提示我們在未來的教育中要肯定學生對生命的多重理解,并引導其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積極面對生命,處理各種問題。

圖2 高職護理新生生命態度調查
3.3 內心感受、人際交往方面調查
大部分學生認識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在處理矛盾時,有些學生不善于與人溝通和協商,不夠冷靜和理智,易導致傷害他人的行為發生,不利于良好人際氛圍的形成。與他人有效溝通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新生由于缺乏良好溝通交流技巧而導致人際關系不佳。因此,要教會新生關愛他人、理解他人,掌握主動有效的交流技巧。
3.4 對精神生命的追求調查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愿意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但同時人生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個性化,注重自我實現和享受傾向明顯,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帶有較濃的功利色彩(見圖3)。在對“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于所建立的功業多少”觀點理解方面,有37.0%的學生做出了肯定的選擇;在被問及“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于所累積的物質財富多少”時,有56.0%的學生認為財富不是最重要的;在被問及“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于精神層次的成就,如修養,善與愛”時,超過92.0%的學生表示贊同。

圖3 高職護理新生對生命價值與精神相關性的認識
4.1 調查結論
(1)大部分高職護理新生對生命價值和生命寶貴性的認識是積極的,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缺乏對生命本質的理性思考,不懂得生命的可貴,因而會輕易處置和漠視自己的生命。
(2)有部分高職護理新生應對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表現出無價值感或無成就感,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3)生命教育的黃金時間應是在大學前,特別是中學階段,高職階段學生大多已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觀。
(4)家庭和朋友在學生生命觀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基礎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主要滲透在學科教育中進行,但并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學要求、課時安排與教學內容,甚至沒有專門的授課教師。
(5)生命教育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缺少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科學研究。因此我們應積極開展生命教育科學研究,探索生命教育規律和教育模式。高校應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生命教育研究,編寫生命教育教材,開展生命教育學術交流,促進高校提高生命教育水平。
4.2 轉變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生命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2.1 加強死亡教育 在我國人們對“死亡”一詞是諱莫如深的。我國大學教育更注重“生”的教育,往往忽略“死亡”教育。但是死亡卻是醫護工作者必將面對的狀況[2]。而當前死亡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無法正確地、客觀地、科學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因此,在對護理新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死亡教育,使其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明白生命的寶貴,從而更加珍惜、善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這樣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學生可以根據患者疾病不同,因人、因地、因時地靈活地進行護理和關懷,從而更好地為患者的健康服務。
4.2.2 提升生命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 調查發現生命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其原因很可能是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被當成升學的手段、謀生的工具,導致功利主義盛行,造成了對生命的遮蔽——課程體系囿于科學世界與認知控制,導致人性的生命狀態的剝離,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和異化;對客觀化、規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教育成為制造勞動者的一臺機器,人愈是受教育,就愈被技術和專業所束縛,失去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因此,基礎教育階段應當高度重視生命教育的意義,將學校教育目標從以知識、理性為核心轉變為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尊重、養育與促進其成長。當然,這種轉變不意味著丟棄知識、理性、考試,而是將其放置于個體生命成長的廣闊視野中,體現出生命的價值,構建起具有完整體系的生命教育課程;并且要為這一課程的實施建構起一個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組成的合理的支持環境,從而讓學生在生命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就接受良好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展開,學生不同,教育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取得最佳效果。當前我國高校對科學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比人文素質培養高,而現有生命教育也是依托生命科學進行的,對于類似生命認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拓展的人文教育則涉及不多。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容易導致學生對于生命的輕視和漠視[3]。
4.2.3 將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學中 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生命教育,使學生在追求專業知識的同時確立生命意識,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要將價值觀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對五年制高職護理新生進行生命價值的正向引導,不僅有利于其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更有利于其今后工作中在正向價值觀引導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調查發現,多數新生人生觀、價值觀在正向道路上,他們認為生命價值在于精神而非物質。但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錯誤的價值觀對新生也會產生影響。有少部分學生認為生命價值與物質成正比,他們在生活學習中處處權衡自己的利弊,待人冷淡,為人處世缺乏真誠,利益至上;走向工作崗位后,其衡量工作價值的方法將是工資的高低、福利待遇的好壞,而非護理工作的意義所在。對此,筆者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勢在必行。五年制護理新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同學影響,為此,在新生入學時即對其進行生命態度教育,以抑邪扶正。
4.3 發揮課程教學作用,構建生命教育體系
要使護理新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還需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國外生命教育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在一些發達國家,生命教育是國民教育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美國自1960年開始,逐漸將生命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學科,從幼稚園、小學到大學,甚至醫院、社會服務機構,都可見到生命教育課程、座談會、研習會。而在我國,生命教育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只是學術上有比較廣泛的關注而已[4]。因此,建立一個科學的、規范的、適合當前護理學生特點的教育體系迫在眉睫。
[1]成鵬.基于系統論思想對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的分析[J].學理論,2010(6):37-41.
[2]楊健兵.對醫學生進行死亡教育的意義及原則[J].醫學與社會,2002,15(6):49.
[3]徐穎.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20(5):483.
[4]陳文斌,劉經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48-150.
G526.5
A
1671-1246(2015)13-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