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陳媛玲,朱莉靜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曲靖 655000)
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兒科學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黃 玲,陳媛玲,朱莉靜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 探討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兒科學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校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344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示教方法授課;2012級396人為實驗組,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授課。授課結束后兩組學生參加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并調查其對實訓課教學的認可度。結果 實驗組學生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實訓課的認可度分別為95.0%和73.0%,實驗組學生對探究式教學方法予以充分肯定。結論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兒科學實訓教學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操作技能和溝通能力。
探究式教學方法;實訓教學;兒科學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指在授課時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由“注入式”教學向“研討式”教學轉變的教學方法[1],是將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引入實訓教學,使學生通過各種研究活動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醫學院校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大多具有探究式學習基礎;而醫學研究是一項嚴謹、復雜的科學活動,實訓教學則為訓練學生綜合運用與分析研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兒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為更好地開展實訓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我們在兒科學實訓教學中加強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培養。
1.1 研究對象
選取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專業2011級、2012級學生,將2011級學生344人作為對照組,2012級學生396人作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在年齡、入學成績、基礎理論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兒科學實訓教學內容均為嬰兒喂養(包括奶方計算及配制)、體格生長指標測量及結果判定、心肺復蘇、嬰兒撫觸及液體療法共5項。對照組采用傳統示教法進行實訓教學,教師先以板書講解并進行示教,之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完成操作技能訓練,課后完成實訓報告。實驗組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精心設計5項實訓項目,編制成實訓指導及報告冊,在開課前發放給學生,同時對學生進行分組,由5~6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推薦1名組長;每次實訓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假設和設計方案,再由教師指導學生在實訓活動中驗證假設,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實訓數據,得出結論,最后由小組推薦1名學生對結果進行匯報,并請其他小組聽取報告和提問,由本組成員補充回答或修正;教師傾聽學生匯報、討論和解答,對有爭議或難點問題適當啟發、引導或解答,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在所有兒科學實訓內容結束后對兩組學生操作技能進行考核。
1.2.2 教學效果評價(1)問卷調查:在廣泛查閱國內有關探究式教學方法文獻的基礎上,再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自制“探究式教學活動調查問卷”,于實訓課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分別進行現場問卷調查。(2)考試成績: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理論考試在學期末進行,操作技能考核在實訓內容結束后進行,對兩組學生考試成績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Epidata3.0雙軌錄入,采用SPSS 11.5建立數據庫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考核結果
考核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
2.2 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為突出的是,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實驗組有95.9%的學生表示同意,對照組有23.8%的學生表示同意,兩組有顯著性差異(χ2=423.04,P<0.05);其次,在提高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方面,實驗組表示同意的占96.7%,對照組表示同意的占31.4%,兩組有顯著性差異(χ2=376.36,P<0.05);在有助于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貫通方面,實驗組表示同意的占94.7%,對照組表示同意的占36.3%,兩組有顯著性差異(χ2=352.77,P<0.05)。此外,在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培養自學能力及創新意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等方面,探究式教學方法也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見表2)。
隨著醫學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教學模式也需要作相應調整。美國醫學院校新教改趨勢是基于項目式的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讓研究和學習間的界限變得模糊[2]。國內一些醫學院校積極探索尋求適合本校的教學方法,涌現出多種教學模式,如BL、SBME、PBL教學等,這些教學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3,4]。在總結以往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將探究式教學方法引進兒科學實訓教學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表2 兩組學生對各自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評價[n(%)]
3.1 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考核結果顯示,實驗組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總體上是肯定的,說明探究式教學對提高學習成績,增加應用知識的機會,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很有幫助,這與國內一些研究是一致的[5,6]。調查還顯示,實驗組中95.7%的學生認為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助于臨床思維能力培養,94.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創新意識培養,這說明探究式教學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從偏重于機械記憶、對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轉變為具有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
3.2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調查顯示,實驗組94.4%的學生認為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自學能力。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前就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復習相關章節,牢固掌握相關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學和教師引導、討論式探究學習方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由“學會”變成“會學”,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媒介查找資料,提高了獲取信息與加工利用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95.9%的學生認為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這與李曉南、陳海燕等報道結果一致[6,7]。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溝通,組間辯論可使學生置于多種觀點與思想中,有利于其在討論中學習他人良好的思維方式與觀點,為其創造了一個互教互學的良好氛圍,且最終以團隊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3.3 有助于教師提高綜合素質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能動的積極的教學過程,教師的職責是激勵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5]。探究式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指導者、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業務和教學能力。通過探究式教學,可以加強教學團隊合作,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兒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3.4 存在問題
首先,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讓教師和學生養成惰性,不少教師質疑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學習效果,學生會因不愿意改變以往被動學習方式而對新型教學方法產生抵觸情緒。教師和學生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認同程度是該教學方法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探究式教學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做準備工作,提出的問題不能是純理論或脫離現實的,也不能太難或太簡單,否則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其次,學生課前要做充分準備,由于工作量大,加之還有其他學科學習任務,有極少數學生不適應。部分習慣于傳統教學的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表現出不適應,是一種正常現象,但需要教師付出更多努力,引導學生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1]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樂江,余保平,宋思瑩,等.美國醫學院校教學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20-121.
[3]應立英,馬小琴,谷娟娟,等.混合式學習在母嬰護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66-67.
[4]黃丹琳,何慶南,易著文,等.模擬醫學教育在兒科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75-76.
[5]曹萬鵬.論高等醫學創新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2):13.
[6]李曉南,池霞,童美玲,等.兒童保健學教學中應用TBL模式探索與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84-85.
[7]陳海燕,尹志勒,李菊.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小兒液體療法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2):537-539.
G424.4
B
1671-1246(2015)13-0089-03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4C17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