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郭艷玲,蒲小猛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滿意度調查分析
王 琳,郭艷玲,蒲小猛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做好該課程在我院中、高職口腔專業教學中的銜接,筆者對我校2011、2012級290名學生進行了課程滿意度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初步總結該課程教學改革思路,以期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滿意度;教學模式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口腔技士(師)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科目。同時在整個口腔醫學技術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前期口腔解剖學、口腔生理學、口腔修復材料學基礎等課程的理論和技能平臺,又為可摘義齒修復工藝技術等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學習提供方法支持,并為口腔醫學美學基礎等后續課程做好鋪墊。對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來說,該課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筆者自2006年起一直承擔中專口腔修復工藝專業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工作。2014年4月,我院通過教育部備案正式升格為甘肅衛生職業學院,開設三年制大專口腔醫學技術專業,這就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了高質量完成該課程教學工作,筆者對已走向工作崗位的290名學生進行了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滿意度調查,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初步總結教學改革思路,以期為該課程教學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現總結如下。
我院當前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是由黃強生主編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2版),按教材章節依次進行教學。采用傳統的“兩段式”教學模式,即先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理論課結束后安排相應學時的實踐操作;教學方法采用單純的教師講授模式;考核以理論考核為主,學生的總評成績=期末考試成績(60%)+實驗成績(30%)+課堂表現(10%)。
針對該課程教學現狀,筆者設計了“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滿意度情況反饋調查表”(包括2個項目,17個條目),不記名發放給我校口腔修復工藝專業2011級、2012級292名學生。發放問卷292份,回收290份,有效回收率99.32%。調查資料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3.1 學生對該課程總體滿意度情況(見表1)

表1 學生對該課程總體滿意度情況[n(%)]
由表1可知:(1)有86.21%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實際工作非常重要;(2)僅有21.3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教學內容非常滿足臨床工作需要,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基本滿足;(3)有27.93%的學生認為需要更換所選教材;(4)有53.10%和46.55%的學生認為授課內容的開課順序和銜接完全不合理;(5)有82.07%的學生認為應增加實踐課學時,80.69%的學生認為應減少理論課學時,同時64.14%的學生認為實踐課內容與義齒加工企業生產項目聯系不緊密;(6)11.72%的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整體素質比較不滿意;(7)僅有5.17%、1.38%和22.41%的學生非常滿意該課程現在使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式;(8)對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總體非常滿意的學生僅占26.21%。可見該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3.2 學生對該課程教學內容的認知情況(見表2)

表2 學生對該課程教學內容的認知情況[n(%)]
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主要由固定義齒修復相關臨床知識和常見制作技術兩部分組成,對于口腔技士(師)來說,后一部分內容顯得尤為重要。由表2可知,71.72%的學生認為應減少固定義齒修復臨床知識學時,而分別有30.00%、28.62%、29.31%的學生則認為應增加與義齒加工企業生產項目最貼近的鑄造技術、瓷修復技術和熔模技術學時,同時這3項技術也是學生認為對工作最有幫助的,應該重點培訓。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傳統教學存在“重臨床輕技術”問題。
本次調研分析表明我校學生對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課程的教學滿意度較低,主要體現在:(1)目前該課程教學側重臨床知識講授;(2)教學內容仍然以課本內容為主線,銜接性差,與義齒加工企業生產項目脫節,最終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難以迅速適應臨床工作;(3)教學模式單一,考核評價體系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不能體現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此,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
4.1 教學內容改革
根據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應以臨床最常見的4類口腔固定修復體(鑄造金屬嵌體、鑄造金屬樁核、烤瓷熔附金屬冠、烤瓷固定橋)的企業實際生產流程為主要教學內容,即“四大典型工作任務”。每一任務又包括模型入檢與設計制作、熔模制作、包埋和鑄造、打磨拋光、瓷層堆塑、形態修整、上釉、最終處理以及成品檢驗9個工作項目,這些項目均與企業工作崗位一一對應。同時還應給每一道教學工序量身打造具體教學目標,使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課程教學目標,而課程教學目標再落實到每個知識點的教學上面。
4.2 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基本理論“必需、夠用”為度,實踐教學為主導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將傳統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產學結合”模式,根據課程知識與生產工序之間的匹配性和關聯性,把固定義齒制作工藝技術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部門分組情況進行對接,將課堂變成虛擬加工中心,實踐流程變成虛擬的企業生產線。這樣就可以打破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理論實踐兩層皮”教學,根據技能實際需求合理分配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在第一時間轉化為技能應用,充分實現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儲備及應用。
4.3 教學方法改革
打破傳統的單純教師講授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篩選與優化組合各種教學法[1],如角色扮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引領教學法、工序化教學法等,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素養。
4.4 考核評價體系改革
固定修復體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由很多工序組成,每道工序的完成情況都會對最終修復體的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對該課程應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對每道工序均認真指導,嚴格把關、道道評分[2]。在考核中應降低理論考試成績的比例,突出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評定及職業素養的考核,其中職業素養考核包括合作精神、出勤率、溝通能力、返工率、團隊意識等。此外,還應將企業的質量評估體系引入考核中,保證考核的科學性、先進性與實用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次調查活動讓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教師不斷深入企業調研,更新教學理念,發現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勇于進行課程改革與探索,才是提高教學質量永不枯竭的源頭。
[1]翟曉棠,李月,何勇,等.口腔固定修復工藝技術教學改革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3):7-8.
[2]金雪青,寧鴻,李新偉,等.口腔固定修復工藝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21-22.
G526.5
B
1671-1246(2015)13-0124-02